APP下载

“城市双修”视角下井陉矿区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

2021-06-01刘歆张正兴张文静

关键词:工业遗产

刘歆 张正兴 张文静

摘 要: 井陉矿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工业遗产更新来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为其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分析“城市双修”对于城市中工业遗产的意义,结合井陉矿区工业遗产现状,规划整体空间结构并从生态修复、空间重塑、功能更新等方面探究井陉矿区产业转型升级期间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井陉矿区;工业遗产;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1-0083-06

井陉矿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新中国成立以来矿区能源产业为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多年的开采导致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当地生态和城市初期粗犷建设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作为煤炭类资源城市的井陉矿区,发展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我国高速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下,主导产业效益下降,难以形成替代产业。城市迫切的发展心态,导致以大拆大建为主的城市更新模式,转型初期对城市工业遗产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使城市的工业文化、历史文脉、城市功能遭到严重破坏[1]。

2015年,住建部提出“城市双修”理念,旨在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重视,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工业遗产历经岁月的洗礼,带有厚重的工业时代感,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趋于注重人性、健康、高效,强调“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发展模式,对于工业遗产这一特殊类型城市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基本可概括为旅游开发、城市缝合两方面。旅游开发方面,实践成功案例较多,如德国鲁尔区构建的工业遗产之路[2]、英国威尔士塑造的人文主义国家煤矿博物馆[3]、开滦国家矿山公园[4]、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理论研究有《工业遗产旅游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与开发》[5]中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城市功能不健全,利用工业遗产进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再造、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6]详细阐述了城市跟工业遗产保护的关系等;城市缝合方面,以商业综合体、创意产业园为主,如法国洛林高新技术产业区、天津意库城市综合园区等,理论方面有《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价值阐释与展示研究》[7]中探讨实现工业遗产改造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再生研究》[8]中探究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等。

综上,工业遗产更新多以新型产业发展、工业旅游、科教科普为出发点,采用商业娱乐中心、景观游憩公园、历史博物馆和创意产业园等保护更新模式,遵循生态绿色、修旧如旧、以人为本的保护更新原则,致力于突破新旧区域界线、实现空间融合发展。

一、“城市双修”理念解读

(一) “城市双修”概念

“城市双修”的核心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即对城市中被破坏的山体、水体、绿化景观等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同时通过对城市绿地的修复来改善生态环境状态,力求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城市修补,即对城市空间、功能、交通的修补以及对城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修补。过去国内对工业遗产关注较少,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为“更新”城市,往往采取拆除重建的模式,导致大规模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消失,城市历史断层,城市肌理混乱。“城市双修”即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适当结合,人为和自然和谐共存。

(二) “城市双修”理念对工业遗产更新的意义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城市病”症状最为突出的城市类型之一,城市雙修理念恰好是对症下药,工业遗产更新是双修的重要一环。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随着城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空间退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对城市更新建设造成极大阻力[9]。工业遗产拆除重建不仅难以妥善解决城市问题,还导致城市历史文脉断裂,丧失城市记忆。将“城市双修”理念运用到工业遗产更新过程中,以修复代替拆除,延续城市工业肌理、保留工业文化,实现工业遗产的有机更新,使城市历史工业记忆有迹可循。城市双修理念强调将已有建成区域做好,而非圈地建设新区域,是中国式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10]。同时,城市双修理念还包括修补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图1)。

二、井陉矿区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矿区概况

井陉矿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西部,是河北和山西两省交界地带的交通要道。井陉自古就被发现煤藏丰富,最早从宋代就开始出现小型煤窑,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两座著名的近代化煤矿,即井陉矿和正丰矿[11]。

1947年至1965年,井陉矿区累计生产原煤高达三千余万吨,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随着对矿区的不断开采,矿区内煤炭资源逐年缩减,致使矿区进入旧区复采、旧矿挖潜的恶性循环模式,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逐渐进入发展寒冬期。20世纪90年代矿区各大煤矿陆续停产,原材料加工产业行情也随之低迷。2011年11月,国务院将井陉矿区设立为第三批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试点,为其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自此,井陉矿区内的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相继被确定为省市级保护单位。2018年5月,河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研讨会在井陉矿区顺利召开。201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示第二批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拟定了井陉煤矿13项核心物项。2019年4月2日,井陉矿务局(含井陉矿、正丰矿)的众多工业遗产纳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表1)。

(二)现存问题

井陉矿区作为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是石家庄发展第三产业至关重要的一环。矿区地形为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自然小盆地,拥有段家楼、清凉山、井陉古道等多个风景名胜,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面临着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问题。

1. 生态失衡

长年累月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地表土层,深层次挖掘破坏了土层结构。根据井陉县2017年地质勘测记录,目前矿区的采空区面积高达1 510.8公顷,城区南侧出现大面积沉降,大幅度增加了耕地坡度,水土流失愈加严重;以炼焦、化工和热电为主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散布在城区外围,并在城区北面蔓延成带,严重污染矿区环境;清凉山水库及塌陷区积水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季节性爆发绿藻(图2)。

2. 肌理混乱

由于早期缺乏规划,矿区的工业用地随矿而建,分散在主城区四周,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扩张,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逐渐混杂交错,形成了工业包围城市的态势。城市区域路网较为规整,但工业建筑缘矿而建,路网随工业区扩大呈现辐射状,再加上早年缺乏总体规划,导致道路形制十分混乱(图3)。工业区内路网没有明确的功能分流,有些道路甚至难以通行,且矿区内大部分产业以洗煤、化工产业为主,对道路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图4)。

3. 功能缺失

城区内建筑基本都与开采业息息相关,缺乏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活动服务场所。

经过问卷调查总结了当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其中,自然水源污染、缺少运动场地、缺少城市绿化和缺少城市特色等最为突出,这也是“城市双修”指导下的工业遗产更新过程中优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工业遗产旅游成为当下最为火热的项目之一。井陉矿区也响应河北省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的号召,大力发展旅游项目,但区域内缺乏第三产业的落地环境,旅游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缺失,造成景区吸引力不足,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三、“城市双修”视角下井陉矿区工业遗产更新策略

针对上述井陉矿区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以“城市双修”为核心理念提出宏观规划策略与微观修复策略。

(一)宏观规划策略

根据《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未来井陉矿区将形成“一核一带两翼三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图4)。“一核”:即主城区,建设矿区发展带动极核; “一带”:即西部生态保育带,进行山体生态培育,建设城市西部生态屏障; “两翼”:分别指北部贾庄片区以及南部凤山片区,主要发展第一产业; “三区”:分别指循环经济园、战略新兴园以及装备制造园,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在此基础上,响应河北省红色旅游产品规划,将井陉矿区打造成集生态景观游览、红色历史游览及工业文化游览于一体的第三产业区。

井陉矿区最为重要的段家楼和正丰矿工业遗产建筑群集中在凤山镇,与井陉矿区中心城区的万人坑纪念馆、皇冠水塔、老井井架及城区北部杏花溝公园呈三点式布局。因此,以这三个工业遗产建筑群为锚点,形成以矿区工业发展史为主题的“工业遗产廊道”;承接井陉矿区上位规划,在生态保育带地区打造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绿色廊道”。两股廊道互相衔接形成环路,结合贯穿其中的凤张铁路线,在宏观上形成“一环一带”的空间结构,由此加强主要工业遗产之间的联系,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通脉络。

“一环”中的“工业遗产廊道”以国家工业遗产老井架、皇冠水塔为起点,经南纬西路串联万人坑纪念馆。再由矿市南街、北青线、贾凤路途经杏花沟公园至风扇火车站,由此进入正丰矿工业遗产区,这里处于井陉矿区上位规划的重要工业区,也是城市修补的重点区域,其保护与更新可借助工业区的经济助力并结合自身优势,致力于将重点工业遗产打造为城市地标。穿过正丰矿建筑群进入段家楼风景区,两片建筑群结合可作为环线中心区域重点打造,成为环线重要连接节点; “绿色廊道”从段家楼由西环旅游路进入清凉山风景区,再经北沟村、涧底村,根据城市修补原则,可将以上两个村落打造成工业文化特色小镇,进而缓解核心区域更新发展压力,实现与中心区域的相辅相成。穿过两村至清凉湾湿地公园结束环线,形成集购物、休闲多功能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区。

“一带”以凤山—南张铁路线为基础,通过贾凤路与工业大道将现行客运线新井线连接起来,整合周边工业遗产及景点,形成以铁路游览为主题的观光带。

(二)微观修复策略

1. 生态修复,打造宜居环境

1)修复山麓串联景观

在“一环一带”的空间格局下,处于上位规划中西部生态保育带中的清凉山山麓路段是改造的重点。井陉矿区西侧三矿、四矿(已停止开采)临清凉山,山脉东麓形成了工业遗产和自然风光相间分布的山麓工业风貌带,串联起从民国至今的工业遗产和清凉山梯田风景区。根据梯田、山地分布和工业遗产生产机能、保护等级的不同,打造出一条绵延山脚的绿色廊道(图5):①矿区北部耕地依山而建,形成了大规模梯田目前处于大面积停耕状态,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结合山势建造观景平台等开放性空间,雇佣农民耕种兼顾观景需求和固土需求,还可以开展采摘、农家乐等项目,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自山下到山脊的原有运煤步道,石块裸露、难以行人,在此基础上铺设栈道、修整路面,将废弃旧工业建筑按保护等级进行再利用,整合为一条能够立体感受采矿工业的自然文化长廊。③通往清凉山景区的公路横穿山脉,沿途生态基础较好,宜将其打造成连接风景区与主城区的富氧山路。④矿区南部山脉地势平缓,工业遗产建筑保存良好,利用其打造精品民宿,背山面景,身临其境体验工业时代文化,同时更加亲近自然。

2)修复塌陷城市景观

井陉矿区建立在矿脉之上,多年的开采导致矿区出现多处采空区,塌陷区遍布。针对采煤塌陷区采取“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适应性更新策略:①矿区北部整体塌陷面积较大,部分塌陷地点积水成为自然湖泊或湿地,为景观改造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先决条件。根据塌陷区情况,采用回填、固土、再利用等模式加以处理,将其打造成为湿地公园,井陉矿区杏花沟湿地公园目前已经完成改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②矿区西部塌陷区塌陷面积小,工业遗产零散分布在张家井村周围,村民活动区域较少,所涉及的工业遗产可按照保护等级采取功能性、纪念性、景观性等不同更新方式,选取适宜区域修建文化公园或者景观公园等室内外活动场所;③南部塌陷面积最大,且邻近城市区,在地面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宜采取农林结合的模式,根据土地状况散点布局。区域内的大面积塌陷区,因地势低洼自然形成积水盆地,可发展养殖业,并将周边工业遗产厂房仓库改造成养殖场,形成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整合并以适宜改造的塌陷区为基点,结合城市绿地,将全域绿化互相融合,形成具有矿区特色的生态景观网络体系,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和城市环境品质。

2. 肌理修复,梳理交通网络

旧工业区的肌理承载着过去人们交际和交通的空间,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是记忆归属感的重要载体[14]。因此,修补混乱的空间肌理和交通网络,构建层级清晰的网络化空间体系,增强工业遗产区域秩序性,为其发展提供正确合理的方向。

1)更新工业区域道路系统

旧工业区混乱的道路系统是中国经济追赶期粗野开发的结果[15]。修补工业遗产区内交通网络,不仅要从城市规划总体角度考虑,还要梳理工业区内部肌理及路网衔接问题。井陉矿区面臨道路宽度相差过大、动线不明确问题。制定道路标准,明确道路功能,与城市道路衔接,按功能和位置划分为城市道路、有氧骑行道路、游览步道等的多级道路交通网络,保护工业遗产区道路肌理特色的同时,使之融入城市路网。

2)打造工业遗产旅游路线

井陉矿区中的工业遗产遍布整个小盆地,结合地形特色补强“一环”路网,将沿途工业遗产分层串联,形成井陉工业文化游览路线:①以核心工业遗产为主的步行游览路线;②以感受矿区历史为主的骑行游览路线;③以深度体验工业文化为主的井陉盆地环线;④以原有运煤路线打造的可体验贯穿全域的特色铁路游览线。全域内工业遗产旅游路线整合,加强了各工业遗产区域与城市的联系,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工业游览观光路线。

3. 功能修复,延续工业文脉

井陉矿区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一环”中的凤山镇节点与中心城区,依据适用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将其分为三级(表2),根据不同等级工业遗产的特点,结合城市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功能修复。

1)重塑工业场景记忆

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较为突出的一级工业遗产,是重塑工业场景记忆过程中的主要更新对象,例如作为 “一环一带”空间结构规划的重要交叉点的凤山车站(图6),由于过去运煤需求,站台建筑形制特殊,火车可直接进入建筑内部。参考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图7)将其改造成集餐饮、展览、展映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同时,相较于一级工业遗产,正丰矿二、三级工业遗产具有较强的功能与景观可塑性,因此,对其保护更新需致力于矿区基础功能完善与工业景观布局优化,形成以一级工业遗产为核心的向心空间[16],营造工业空间意象与环境氛围,实现不同等级工业遗产间的相互协调,完善“一环一带”的功能与景观需求。

2)补充健康城市功能

井陉矿区由于长年开采、加工煤炭资源,区域内配套设施匮乏,重要区位被工业遗产区占据,因此应根据工业遗产保护等级的差异赋予不同的功能以实现再利用,完善井陉矿区内较为匮乏的功能。

一级工业遗产独特的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健康城市中历史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17],因此,一级工业遗产的修复,主要补充井陉矿区所缺少的纪念性功能,使其成为“一环”中的重要节点。如段家楼建筑群,作为井陉矿区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可重点打造为以工业历史为主题的展览性区域,形成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二级工业遗产多集中于凤山镇的正丰三矿区,区域内大量时代特征突出的工业遗产建筑处于闲置状态,可将其改造成为具有鲜明井陉矿区特色的公共活动区域,如将三矿办公室改造成创意教室,将矿场仓库可以改造为小型放映厅、艺术作品展览厅等;三级工业遗产多为年代较近且保存状态良好的建筑,如矿区员工宿舍建筑群、矿区办公建筑群等,可将其修缮加固打造为精品民宿、青年旅社等,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业时代文化,并配合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总之,综合考虑公众活动与经济发展需求,以重塑工业场景记忆与补充健康城市功能为目标,形成井陉矿区一级工业遗产——工业历史文化主题地段、二级工业遗产——工业景观主题地段、三级工业遗产——综合开发地段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在“一环一带”空间结构下形成有机关联性,实现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井陉矿区与健康城市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

井陉矿区中的工业遗产既是阻碍其发展的沉淀成本,也是城市中宝贵的存量资源,因此其更新始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总体策略以“城市双修”理念为指导,利用更新工业遗产解决规划混乱、新旧冲突、生态和都市环境矛盾,同时响应城市经济转型的要求。在“生态修复”中解决井陉矿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提升工业遗产空间品质, “城市修补”则通过对工业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延续遗产的生命,继承时代记忆和工业文化。井陉矿区工业遗产更新模式的选择,一方面应契合生态修复提升人居环境的要求,打造立体景观体系,形成自然景观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应以城市修补的方式从功能和肌理两方面拉近现代生活与工业遗产的距离,完善城市功能,让工业遗产不再仅仅作为时代记忆,而是融入当代生活,满足当代城市追求生产、生活与生态相互和谐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杨.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西安: 西北大学,2010.

[2]  付泉川,郑晓笛. 国际建筑展驱动下的德国鲁尔区区域性棕地再生策略[J]. 中国园林,2019,35(2): 21-26.

[3]  刘明.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2019.

[4]  赵香娥. 工业遗产旅游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与开发[D].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5]  许东风.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D]. 重庆: 重庆大学,2012.

[6]  戚祥玉. 资源枯竭型城市火车站区域旧工业区更新设计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7.

[7]  武素娟.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D].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2017.

[8]  支凱龙. 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转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9]  周陶洪.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D]. 清华大学,2005.

[10]  荣玥芳,蔡海根. “城市双修”理念下工业遗产型历史地段更新研究: 以福州马尾造船厂旧区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3): 28-31.

[11]  王晶,李浩,王辉. 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 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J].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 60-64.

[12]  陶希东. 中国城市旧区改造模式转型策略研究: 从“经济型旧区改造”走向“社会型城市更新”[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 111-116,124.

[13]  马中军. 开滦煤矿工业遗产景观营造[J]. 工业建筑,2017,47(5): 52-55,61.

[14]  刘伯英.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 建筑学报,2012(1): 12-17.

[15]  刘抚英,蒋亚静.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案例研究: 德国多特蒙德市卓伦Ⅱ/Ⅳ号煤矿[J]. 新建筑,2016(1): 124-127.

[16]  邵燕妮. 河北省工业遗产改造使用后评价(POE)与优化策略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17.

[17]  刘歆,王旭,高洁. 天津既有工业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研究[J]. 建筑节能,2019,47(10): 142-145.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Jingxing Min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LIU Xin, ZHANG Zhengxing, ZHANG Wenj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for Jingxing Mining Area, a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promote its transformation and rejuvenation.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city,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strategy of renov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area in term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renewal during it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city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Jingxing Mining Area; industrial heritage; updating policy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研究
中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较研究
城市更新下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塑
基于扎根理论的沈阳工业遗产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探析
老房子新建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