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心 夯实数学课堂
2021-05-31周烨玲
周烨玲
【摘要】教学是人类知识传递的艺术,教学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知识传递的成功率.如何选择一种高效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打造,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能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本文立足于当今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从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高效、夯实小学数学课堂基础的角度展开探究,希望能对教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小学数学;高效
引 言
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就是数学.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较为艰涩的公式定理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处于小学教育阶段要面对的主要难题.如果这一难题不能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那么不仅严重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达不到课程学习的条件和要求,而且极有可能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他们将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更深奥的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自从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是教会小学生一些固定的知识,而要思考如何改进现有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数学课对小学生的培育作用,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增加动力.
一、以实际案例引导,化抽象为具体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这门学科最大的难处就是各种概念、公式、定理.数学课程中多数是极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小学生很难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借用小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或事物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小学生能理解的具象化的知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概念,如很多小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三角形是最为稳固的结构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两组木条(第一组三根木条,第二组四根木条).首先,教师先将第一组的三根木条中每两根用钉子钉住,组成三角形,再组织小学生拉住三角形的三个角或三条边,观察三角形是否变形.这时,小学生能观察到:无论怎么用力扯木条,三角形都不会变形.其次,教师先将第二组的四根木条按照第一组的方法每两根钉在一起,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四边形,再组织小学生拉住四边形的四个角或四条边,观察四边形是否变形.教师在展示之后可以选取小学生上讲台自己动手操作,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这时,小学生可以渐渐地观察到:四边形的四个角很轻易地发生了变化,形状也变得不同.最后,教师先用一根木条将四边形的两个相对的顶点钉住(这时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再组织小学生拉扯新得到的图形,观察新图形是否变形.这时,小学生能观察到:新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均不会发生变形.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上讲台动手操作的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即是否对三角形这一事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可以总结发言,陈述上述实验中展示的数学概念:以上实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在思维中形成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这一数学概念.数学这门学科的初衷是应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借用小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或事物将抽象概念转换为小学生能理解的具象化的数学知识,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准备与要讲解的数学概念相关的案例或事物,在课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讲述与概念、公式、定理相关的案例或向小学生展示與概念公式、定理相关的事物,从而让他们触类旁通,一步一步地明白教师讲解的理论性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并将之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达成一定的联结,进而逐渐实现对他们数学抽象知识的教授.
二、结合已有知识,促进概念同化
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后学习的知识可以已经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从已有知识结构中引入进行深入学习.也就是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具有的联系便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复习与巩固以往学习的旧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用好这一教学手段,在教给小学生新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基于之前小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相当于已经站在台阶上往上走,而不是重新开始,大大降低了小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之后,学生已经掌握部分三角形的知识.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进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帮助小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三角形知识,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是三角形或为他们提供三角形的实物进行观察,使他们从这些实物中了解到三角形的表象.在观察三角形的实物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共同属性和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小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兼顾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教给小学生数学理论的方法,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小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小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接纳程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之后,让他们发散思维,将抽象的概念连接到日常生活的实际事物中,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数学概念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是否都是长方形?”根据这一问题,小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意见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不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夹角是90度时是长方形.小学生在交流时可以畅所欲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真正的含义.
教师利用这种方法,让旧知识带动新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中,有利于小学生通过之前掌握的知识和新接触的知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思维中构建大致的体系或知识框架.一旦形成体系或知识框架,小学生之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就相当于在已经搭建的框架上添砖加瓦,更有助于之后对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一些小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变通能力,尤其对于数学概念、定理等抽象知识,更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而通过这种新旧知识连接的学习方式,小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板书大量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然后要求小学生记忆.如果教师长期使用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把以往枯燥机械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向着活泼、互动、有趣的局面引导.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针对某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大量地使用了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化难为简,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前,笔者结合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法,要求数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他们制作主要学习点的预习任务列表,即利用小学生或小学生家长的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化移动设备,向他们传递生动有趣的关于此次课程内容的介绍视频,并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以视频、图片或音频的形式向他们展示.为了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讨兴趣,提升教学效率,笔者于课前积极鼓励他们预习即将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并以微信群等形式为他们进行初步的答疑解惑.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活动,教师不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此之后,笔者还在课后通过微信群等其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询问小学生没有理解、听懂的知识点,然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有针对性地制作生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供小学生查漏补缺,这样能直观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探索的想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习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虽然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尝试运用一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使用好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简单地播放课件、向小学生展示知识点、机械地投放一些训练习题,缺乏互动和探究,没有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失去了使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初衷,只方便了教师,没有方便学生,而且没有起到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
总而言之,教師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精心制作的演示文件、直观具体的微课堂录像等,以及使用现代通信工具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解答小学生的疑惑,激活小学生获取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不能盲目机械地使用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要适应小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小学生从中受益,力求方便小学生,激活小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渴望.
结 语
夯实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从运用具象化的案例引导教学到科学使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些都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尝试.让数学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既是顺应现代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趋势,符合中国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更能为小学生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生活以及为将来小学生进入更高年级的教育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虹.基于大问题视角的小学数学学案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4):68-69.
[2]韩丽芳.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6-7,10.
[3]敏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20(9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