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2021-05-31周瑞芬
【摘要】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并使其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既有利于积累和巩固词汇,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选择阅读材料、指导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做法,通过诱读、导读,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诱读;导读;促读
【作者简介】周瑞芬(1975.01-),女,福建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Goodman将阅读解释为“一种心理猜测的游戏”。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后,经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并形成意义的过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猜测、筛选、验证而达到自己的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被认为是积累和巩固词汇、扩大英语知识和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重视阅读训练,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成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主渠道。
一、选择阅读材料——诱读
Grellet认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中围绕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文化意识、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等维度,对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分级界定。小学生的词汇量少,知识面较窄,语法知识欠缺,如果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其年龄特征不相符或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选择有效的阅读材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1.课内教材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主题性强,以短文和英文对话为主,突出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以新标准英语教材为例,高年级的语篇小故事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的生活,信息量大,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童真童趣,本身就是一篇篇生动的阅读材料。有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导向后,以教材中小对话、小故事、小短文为载体,逐步地渗透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较为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成了很多教师教学的特色和风格。
2.课外绘本资源。阅读是一种间接认知、体验语言的学习活动。由于课内教材内容存在局限性,现在课外英语分级读物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英语分级读物内容丰富多彩,通常呈现与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情境多样,语言生动,图片逼真,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水平,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分级读物很好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只有学生的阅读量多了,阅读面广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笔者所带的阅读实验班,从五年级开始就定了“21世纪英语报”,报纸中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知识、有趣的游戏,大量的生活词汇和场景设计成了孩子们课后谈论和交流的热门话题。学生在读报中不断学习和感受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学生阅读需求日益加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了各种各样适合自己的分级读物,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创编的小短文、小幽默、小对话、情景剧更是孩子們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每次阅读也就更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二、指导阅读策略——导读
小学英语阅读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及相关背景知识对文章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阅读的效果依赖于学生已储备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同时,取决于良好的阅读策略指导。在阅读的三部曲中,教师要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理解信息、关注内涵、发展思维”的整体目标。
1.阅读前,有效激活。有效激活是阅读前的语言文字导入阶段,是阅读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课前预习或收集所得的资源是阅读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围绕文本,启动认知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主题导入。新标准英语教材的主题性强,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中不断再现和丰富。如,动物主题,从低年级的描述颜色,加上中年级的描述外表特征,到高年级的描述能力,习性等,在不断滚雪球中逐渐丰富。在阅读前,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思维,形成教学资源,激活旧知,导入新课。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同样适应于节日、旅行、活动等主题式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情境导入。利用图片、歌曲、实物等,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联想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已知信息,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如,在学习景点时,通过the London Eye这首歌,复习英国著名景点,聚焦big, tall, old, long, round, wide等形容词,由愉快的歌曲引入,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
(3)开放性问题导入。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在导入阶段成功地启动学生的先行认知,通过头脑风暴唤醒学生的旧知,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作好语言、内容或结构认知上的准备。 如,在阅读NSE教材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2 “It is in the north of China.”一课时,读前通过设计What cities did you go before? Can you introduce the cities? 等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旅游经验,畅谈自己去过的城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谈论对城市的印象和感受,为进一步地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2.阅读中,有质生成。阅读中的语言形成阶段,通过推断猜义、问题查找等策略,有效构建文本的结构和主线,在初读中整体感知,在寻读中理解文章的细节,在精读中理解并操练核心语言,在赏读中掌握课文,突破难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整体呈现,让学生初步感知语境和语言内容,在句子中学单词,在文本中学句子,学会抓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提炼功能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检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常见的比如,回答问题,选择,是非判断,根据故事情节给相关图片排序等。在教学中,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先阅读资料后面的练习题,聚焦问题本身,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种方法能够快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达到省时高效的阅读效果。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阅读中碰到新词就停留在原地或过多地依赖字典,因此,在读法指导上笔者要求学生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尽量使用默读,能根据上下文猜测新词的意思,在速读中感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3.阅读后,有向拓展。阅读后的有向拓展是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带领学生有效输出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阶段。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启发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或内容,从而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如,在新标准英语五上“Zara was sad”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情感线happy—sad—bored梳理出故事脉络和发展,通过情感、时间、天气的变化进行回忆和联想,进行有序的表达,形成话题语义场,再通过教师的追问:What about you?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How did you feel? 丰富了话题内容,让学生在拓展中训练了语言综合表达和运用能力。
三、培养阅读习惯——促读
1.分享。阅读不仅是解码和理解,更应该是“悦读”的过程。同样,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关注他们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自我评估。如何让学生保持兴趣,坚持阅读是笔者在实验中努力解决的问题。在阅读的实验中,笔者是尽可能地创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阅读收获。笔者鼓励学生将读过的精彩的小故事在课前为全班朗读,每周腾出一点時间让他们交流读报中的收获和困惑,定期展示他们的阅读摘抄,树立榜样,以强带弱。
2.评价。评价也是阅读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评”是方法,是手段,“读”才是评的最终目的。通过各种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地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阅读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笔者设立了反馈表,小程序打卡等。
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对课外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在全班进行表扬,或在评星栏加星,大大地鼓舞了学生。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通过诱读、导读和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宝荣.基于主题意义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路与策略[J].英语学习,2018(11):5-7.
[2]张金秀.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五点主张[J].英语学习,2019 (7):55-57.
[3]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