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1-05-31李国润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作过程

【摘要】我国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很多高校开设的这个专业还保留着传统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痕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性本科高校转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李国润(1981-),黑龙江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题编号:GJB1320305)的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外向型经济企业不断涌现,社会对拥有较强英语知识技能,懂得一定外贸商务业务知识,同时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适应这一人才培养需求,全国部分高校在原英语专业基础上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批准设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将其列入本科专業目录。截至2018年底,教育部已批准325所本科高校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然而,本科层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始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9)》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迅猛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人才需求逐年加大。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未来三年,合资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80万—90万人,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缺口大约为200万—300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为1100万—1200万人。然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大学生仅有13%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陷入瓶颈,毕业生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的短缺的社会现实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招生录取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控,人才培养没有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课程设置没有与企业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体系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人才获得的胜任力目标不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按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要求,将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创新创业等实践内容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满足职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的理念,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21世纪初传入我国。其是指为达到工作目标而采用的行为逻辑结构的一种管理学思想。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将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研究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教学,然而这种理念较少用于处在转型时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在本科办学层次上,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鉴于应用型高校的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完全可以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能够发挥本科高校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优势,又能推动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发展,从而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工作任务、行业中不同劳动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内涵为人力资源、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工作方法和生产产品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变了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叠加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按照国际商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所需能力安排和组织实践课程,根据国际商务工作所需胜任力将课程一体化、统一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课程凸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交叉特征,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国际商务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职业准备技能。

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1.以黑龙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着重处理好产业与专业、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创新课堂教学,开放实践项目,丰富创业活动,从内容重组、结构设计、实施选择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三业融合、多元整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汇聚龙江区域骨干外贸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制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共用参与制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大纲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实践教学大纲的制订,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的格局,凸显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职业准备充分,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建立课程群结构,以国际商务工作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因班制宜,多模式跨专业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2.坚持协同联动。坚持“健全体系、创新机制、完善支撑”的工作方针,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构建校内院系部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模式,探索政府、企业、学校等广泛参与的“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以现有校内商务英语仿真模拟实训室、英语功能化教室、孵化器、创业园区为支撑,与对接产业的骨干企业协同建设“产业学院”,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产教融合基地,联合开展国际贸易模拟仿真实训、外资、合资培训、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创业孵化。以“产业学院”为纽带,构建开放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对接集聚,促进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个体的交流与融合,在实践教学、创客活动、创业孵化等过程中共享知识、协同协作;跟踪关注产业变化和企业发展状态,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和教育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构建产学研用创实践育人平台。把哈市及周边外贸行业骨干企业引入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一”的校内生产经营性教学实体,或嵌入产业元素、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模拟仿真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校中企”模式实践育人平台。还可通过建立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语音室,如办学条件有限可与商科专业共用实训室,模拟真实环境,使学生参与生产过程,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完成课程设计和论文。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园和院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精准帮扶学生项目团队成长、创业企业运营和市场拓展,实现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到规范化产品再到市场化商品的“全流程”孵化,提高学生自主创业孵化率。搭建对接平台,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基地,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向行业企业推介师生项目成果、竞赛成果和创业成果,帮助师生项目成果转化。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让更多教师参加国际贸易实践和商贸领域定岗训练。对于自有教师,学校应积极鼓励其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参与解决外贸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拓宽专业视野,积累教学案例,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鼓励从外资、合资企业吸引专职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可编为学校自有教师,组建一支业务熟练、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1.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按模块可以设置为: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目的是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商务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熟悉外贸工作流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商务模拟仿真实训、简短技术操作和应用等。该内容主要适用于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实践教学和二三年级的专业实践训练。

(2)现场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是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可以融入实际商务贸易环境当中,深入到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等具体工作岗位上,促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该内容主要适用于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综合实践训练,为走向职业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课外学习、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等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该内容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性实践活动和创业提供实践训练平台,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自主组成的项目创新团队,如此可以体现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融合的综合优势。

(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开展的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该内容主要适用于本科四年级学生。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制度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制度管理。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应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编制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行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轨制”人才培养。独立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制定符合实践教学规律的独立考核方案。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度。对实践教学环节应做到五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检查环节和成绩评定与工作总结环节。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成绩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检查和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促使实践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加强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保障包括:实践教学组织保障、实践教学标准保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基地(场所)保障等四个主要方面。

(1)实践教学组织保障。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各教学单位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实践教学标准保障。按照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保障实践教学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选聘企业外贸高技能人才进校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4)實践教学基地(场所)保障。按照“真实场景、实境教学”的标准,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商务英语仿真实习实训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各教学单位要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联系,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事项。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

(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实施有效的监控,以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落实实训设备、材料,备齐教学文件,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训教学进度,为实训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掌握实训规程,提高观察、动手等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安排。实习实训教学要根据实习内容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应具体明确实习实训目的、要求、时间、地点、内容等;通过实习实训教学,学生了解并学习基本技能、原理,掌握设备、工序、程序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熟悉本专业生产(管理、服务)过程,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目的明确,选题符合规定、立意新颖,设计难度要适当,要有设计成果展示;在制作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学生可根据教师指导意见,规范选题,认真实践,独立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内容详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公开、公正、科学评价的原则,考核成绩既要体现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客观反映学生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课程设计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商务英语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有明显效果,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

(2)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完成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后,并完成报告撰写,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录。实践实训或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活动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单独记入成绩档案。要加强学生商务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科学合理制订考核方案和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既要体现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又要体现商务技能。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及论文(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具体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结合学生评教结果、同行评价结果、考核领导小组评价结果、教学督导评价结果,在学年度末对每位教师给出客观评价并行文公布。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4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 (1):5-10.

[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4-7.

[4]Jones L, Alexander 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s Boo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張佐成.对商务英语的系统思考[C].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作过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