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者自叙》的汉译本对比

2021-05-31於丹丹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欧文译本原文

於丹丹

摘   要: 《作者自叙》是华盛顿·欧文的散文佳作,清新自然,文笔优美,寓情于景。许多译者进行过翻译,译本各有千秋。本文对比林纾和魏易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语义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三位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期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鉴赏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作者自叙》   译本对比

一、背景介绍

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不仅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还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他的文学作品文笔优美,诙谐自然,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人文气息。欧文曾在欧洲各国漂泊了17年,其间他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1819年,他的第一篇游记作品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正式出版,引起了欧美文学界的巨大反响,后来广为流传,开创了十九世纪美国短篇小说的先河。《见闻札记》这本书中充满了幽默诙谐与神奇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欧美国家的独特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抒发了欧文对古老文化的热爱与深情向往,因此奠定了他在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07年,翻译家林纾和魏易首次将The Sketch Book翻译成中文,即《拊掌录》,共收录了原作的八篇散文作品。由于当时是晚清时期,因此外国小说都是采用文言文翻译,而且系统的翻译理论尚未形成,小说的翻译往往依附于文学,林纾译本虽然基本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但在细节处还有很多增删误译。此后,许多译者尝试过该书的翻译。1958年,夏济安翻译了《名家散文选读》一书,“作者自叙”就收录在其中。当时中国翻译界已提出了“神似”和“化境”的翻译标准,文言文翻译也转为白话文翻译,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对译文的文学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林纾译本相比,夏济安译本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白话文进行翻译,采用意译法使得译文更加连贯通顺、浅显易懂。翻译家高健1996年的译本《见闻札记》是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佳作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已有了较大的发展,翻译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健的译文语言凝练、句式工整,既体现了中国散文的特色又与原文的风格如出一辙。

《作者自叙》(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是The Sketch Book全书的一篇序言,已成为优秀散文的典范。这篇散文的文字简练优美,句式参差有致,结构如行云流水,美国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在欧文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本文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语义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作者自叙》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林纾译本(以下简称林译)、夏济安译本(以下简称夏译)、高健译本(以下简称高译),探讨散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散文翻译

《作者自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文字简洁优美,行文自然而富于隐喻,仿佛一首歌咏乡村自然风光的抒情民谣。例如: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 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 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her boundless plains, ... ; her broad deep rivers, ... ; her trackless forests, ... ; her skies ...(李明,2010,P.108)

此句中的lakes, valleys, cataracts, mountains, plains押尾韻;liquid, silver, tints, solitudes, deep押头韵;teeming, thundering, waving, rolling等都用了动名词短语,使整个句子富于音乐感和节奏感,体现了散文“声音美”的特点。另外,此句中长短句错综交织,节奏鲜明,排比句、感叹句、比喻句的运用更增添了散文的节奏美,8个平行结构联系紧密,语气贯通,不仅体现出散文的“形美”特点,还让读者体会到原作者对于祖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散文在意境和文字表达上“不假雕饰、不施铅华、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情怀,流露的是自然情感。(胡显耀,李力,2009)作为译者,散文翻译的三个关键要素是“真、情、美”。首先,译文在形式、意义、风格等方面力求与原文一致,从字词的恰当选用到句子的信息结构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到整个语篇的主题意义等,译者都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并准确体现出来。其次,应做到“传情达意”,译者应注重字、词、句及修辞、逻辑等微观层面的表达,最终才能将散文的整体意境传达出来。此外,散文的“真”和“情”共同演绎出散文之“美”,散文的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方面,更体现在表达形式之中(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凝练等)。因此,散文翻译的目的是以恰当的语言艺术技巧再现散文的形式和意境,最终充分传达出散文之美。

三、《作者自叙》三个译本对比赏析

1.文体风格

文体风格是作者写作手法或特色的体现,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要注重对原文文体风格的忠实传达。The Sketch Book属于游记散文,运用了许多诙谐和华丽的辞藻,对于景色的描写尤为出色。例如:

How wistfully would I wander about the pier-heads in fine weather, and watch the parting ships bound to distant climes—with what longing eyes would l gaze after their lessening sails, and waft myself in imaginatio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Ibid.)

比较三个译文,林译采用汉语文言文的形式传译出了原文古朴典雅的风格,尤其是后半句的“一缕游魂”和“天涯海角”两个词语将作者远游异国、思念故乡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到位,也让读者感同身受,但漏译了句子的前半部分,使其在风格的传译方面有所欠缺。

夏译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原作的优美风格,逐层递进的短句让读者产生了联想的画面感。高健的译本措辞富有诗意,文学性较强,如“迢迢的远方”“希羡的眼神”“渐渐消逝的桅帆”等都传神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境。(夏济安,1976)

三个译文也有不妥之处,如原文中“How wistfully would I...”表达的是一种还没有实现的愿望,夏译的是“看见……”高译的是“往往怀着……”都用了过去时态,把未然视为已然,误解了原作者的意图,笔者建议译为“多么渴望……”,更能激起读者美好的想象。

2. 词汇语义的传译

从语义的层面来看,正确理解原作的意义是评价译本忠实性的首要条件。《作者自叙》这篇散文的词语凝练优美,句式衔接自然流畅。译者选词时应该尽量同原文的词汇特点在感情色彩、用法表达等方面保持一致以符合对等性原则。夏译巧妙运用了四字词语,使译文生动有趣;高译更是在细节中传译出了原作用词优美典雅的风格。例如:

Further reading and thinking,though they brought this vague inclination into more reasonable bounds,only served to make it more decided.(李明,2010,P.108)

此句林纾译本:“后次读书既博,而意念亦端,惟远游之心,尚勃勃然。”表述准确且质朴真实。夏济安(1976)译本将此句用分号隔开译为“渐渐地纳入了理性的规范;但是本来只是空泛的憧憬,现在变成确定的心愿了”,表达清楚明了。高译为“稍就理性之范,却适足以使之更其固定”(李明,2010),虽译出了大意,但有些晦涩难懂,不太符合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笔者改译为“更具有理性,更加明确了”更符合读者的接受度,更加自然。

对于“vague inclination”的翻译,相对于林译“远游之心”,夏译“好玩的性情”,高译为“渺茫的向往”,笔者认为译为“朦胧的向往”较为确切。上文提到作者渴望随着船帆远游,vague是指对于这种渴望的不确定。翻译时,我们应该找到原文模糊词语的具体所指,才能准确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又如原文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四处游历的见闻和感受。“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是第一段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夏译为“穷乡僻壤”,原文并未表示出“穷”的意思,在语义准确度上还有所欠缺;高译为“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较为确切。“town-crier”的理解和翻译差异较大,林译的“倩人”过于陌生,夏译的“镇上的地保”过于归化,高译的“市镇报讯员”太泛。经笔者查证,town-crier是指旧时受雇在市镇街头宣读公告的传报员,因此译为“公告传报员”较为准确。

3.句式的翻译

《作者自叙》中还有很多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的层次感突出,感染力较强。在翻译这些富有艺术色彩的句子时,风格和效果的准确传译是难点。例如: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 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 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 her boundless plains... her broad deep rivers... her trackless forests,... her skies... (Ibid)

欧文将其祖国(美国)比喻为母亲,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并列句式,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林译有一些疏漏之处;夏译选用排比句式,译为“美国有大湖……美国的大河……美国的森林……”,虽气势恢宏,但较为平淡,并没有表现出欧文当时赞颂祖国美景的激动之情,传神不到位。高译则选用了四字格的短语力求与原文一致,将语句处理为排比句式,“她那……的湖面……”使用了拟人手法“她”,更确切地传达出欧文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在此句的处理上,高健译本堪称佳译。对于原句中“no”的翻译,林译和夏译都漏译了,高直译为“不”,联系上下文,不太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笔者认为可以巧妙处理为“的确”,供参考。

四、结语

欧文的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用词优美凝练,句式参差有致,风格上轻快灵活,寓情于景,是译者翻译的难点之所在。对比三篇译文,各有所长。林纾译本由于是译述作品,疏漏和误译之处在所难免,但译文语言凝练,传达出了原作自然古朴的风格;译者对于中文的精深造诣及爱国热情都应当是英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夏济安译本语言轻快,通俗易懂,但措辞过于白话,长句较多。高健译本采用白话文夹杂少许文言文的形式,用词準确,尤其是四字格的运用,无论是语义还是文体风格都准确传译了原作的意蕴,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阅读情趣。

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三位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是学习英汉翻译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研究及翻译批评与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时,不仅要注重文本对照和翻译技巧的研究,还要考虑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翻译目的及策略选择的影响。这样,我们今后才能更科学地进行翻译研究,取得更有价值的翻译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夏济安,译.名家散文选读[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

[3]戴婉平.华盛顿·欧文的散文风格[J].云梦学刊,2003(3).

猜你喜欢

欧文译本原文
记得抬头看看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变脸 凯里·欧文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