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终罢: 如听仙乐耳暂明

2021-05-31闫东艳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4期
关键词:龟兹腰鼓乐器

闫东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工部之诗原意,并非在乐声的动听悠扬,但这首七绝动静间的刹那却意味深长,单就音声乐语带来的和美情愫,着实凿穿悠长的岁月,直指人心。

历代王朝的芸芸众生,在享受人间妙品的天籁绝响外,更把这听觉盛宴雕刻在石头上,试图以一种特殊方式记录永恒,让美好的音乐定格成为崖壁上的雕造艺术品,千古绝响、不绝于耳。北魏鲜卑皇族横扫中原大地,定都平城,并于都城之西武周山崖壁开凿云冈石窟,彰显皇家实力。窟壁上琳琅满目的乐伎图像,数不胜数,其中12窟——皇家交响音乐会更是举世闻名,令人叹为观止。走进窟中,姿态各异的天宫乐伎、飞天乐伎、供养天乐伎、供养人乐伎、夜叉乐伎,以及音乐树乐伎、百戏乐伎,约700多身;遗存的乐器图像更达75组、530多件,单以种类划分就有吹奏、弹拨、打击三个类别至少27种乐器。2018年由爱奇艺视频平台制作的“博物奇妙夜”栏目组一行,由收藏家马未都与国际艺术家方锦龙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劲松、少数民族歌手阿兰相约共同走进石窟坐而论道,凿空时光隧道,见证千年皇家音乐会的恢弘气势,方锦龙老师更是在现场用琵琶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了世界各民族的乐曲音声,听者无不慨叹于音乐的神奇力量,带给人精神上的欢娱和曼妙。

音乐窟中乐伎所持乐器种类繁多,既有南北朝时期随“西风东渐”文化浪潮进入中原的西域各民族乐器,也有我国汉民族的传统乐器。其中吹奏乐器11种:筚篥、排箫、横笛、箫、笙、义嘴笛、两头笛、法螺、 笳、角、吹叶。弹拨类乐器5种:琵琶、五弦、竖箜篌、阮咸、琴等。打击类乐器也有11种:细腰鼓、粗腰鼓、毛员鼓、都昙鼓、两杖鼓、鸡娄鼓、铜钹、碰铃、齐鼓、檐鼓(担鼓)、手鼓。如果把音乐窟中同一组乐器组合、同一位置的乐器确定为不同乐器种类和名称,就等于在乐队配器中使用了不同特色的乐器,那么乐队整体演奏的音色、音域,乃至地域特色、风格流派都会千差万别,吹奏、弹拨、打击三类乐器在演奏姿态上也有鲜明差异。

平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道教神曲《天花引》相传为翩翩佳公子韩湘子所作,韩公子手持一管紫金箫,漫游名山大川,于东海边日日吹奏,龙王公主精于歌舞音律,听闻海边传来悠扬悦耳的长箫声,为之倾倒,正所谓使君一曲凤求凰,妾应伴舞到天明。多少缠绵缱绻,自是人间儿女多情事。

长箫是我国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单管竖吹的箫分为洞箫和琴箫,单管箫的管体呈圆柱形,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类,吹奏时,手指按孔,控制不同音高。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但被称作“笛”,有宋以来才称为“箫管”,明王朝起,称单管洞箫为“箫”。单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演奏传统丝竹乐等。我国古代把竹制编管乐器的排箫也称作“箫”,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春秋到秦汉近千年,被称为“箫”的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起至汉代以及南北朝到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隋唐广泛使用于胡部诸乐中,如西凉乐、龟兹乐、高丽乐、高昌乐、疏勒乐和安国乐。

长笛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横吹管乐器,起初为竹制、木制,现多为金属材质,是现代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汉以来的竖吹笛常称为“长笛”,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长笛、晋代荀勖所作的12支律笛等都是竖吹笛。至隋朝,竖吹笛仍保持“长笛”的称谓。至唐代,西凉乐伎中豎吹、横吹两种笛都用,分别称“笛”“横笛”。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外来语音译,唢呐最初见于明王朝的史料记载,约公元3世纪出现于中国西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的伎乐壁画就有吹奏唢呐的形象。

云冈石窟音乐窟中的皇家音乐会,吹奏类乐器不仅有“韩氏”长箫,还有筚篥、排箫、长笛、唢呐等。《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搨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等19种”。筚篥从古龟兹语音译而来,汉魏时随西域龟兹乐传入中原,至大唐兴盛于中原,有大、中、小等多种形制。隋唐时期的胡部音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和高昌乐都有使用吹管乐器筚篥的相关文献记载。西凉乐中有大筚篥、小筚篥;高丽乐中有小筚篥、桃皮筚篥;安国乐中有筚篥、双筚篥等样式。筚篥与我国的单管箫外形相近,但筚篥相对短粗,管体多为侧斜状,箫相对细长,管体多为竖直状,较易区分。

另外,云冈石窟音乐窟还有其他多种吹奏乐器:法螺、胡笳、埙。法螺也叫贝,用天然海螺骨制成,单音乐器,无固定高音,原本是一种佛教法器,隋唐的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和高丽乐都使用过这种乐器。胡笳简称为笳,本是胡人吹奏,汉代流行于塞外、西域一代,是汉魏时期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埙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古老乐器,最初由石、骨打制而成,后发展为陶制,有球形、桃形,结构简单,一音孔到多音孔等,能演奏一定的旋律,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音乐窟中这三种吹奏乐器外形都接近椭圆形,胡笳体型略细长无孔;埙体型较小较圆;法螺外形雕刻有螺纹状,体型比埙略大。

钟鼓铿锵

箫管嘈喝

据宋代沈括的笔记《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记载,唐玄宗打得一手好鼓,这种鼓叫羯鼓。羯鼓的特点是透空碎远,和一般的鼓极为不同,羯鼓可以独奏。沈括研究认为,唐代的羯鼓曲,比较著名的有《大合蝉》、《滴滴泉》等。沈括记载:唐玄宗和唐代著名音乐家李龟年讨论羯鼓时,透露一个细节说,他为了练习打羯鼓,打坏的鼓杖有四柜子之多。《通典》云:“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羯鼓用于隋唐胡部乐系中的龟兹乐与疏勒乐等,演奏时短促紧凑的声响传之邈远。有唐一代非常盛行,唐玄宗酷爱羯鼓,他常说:“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不可与之相比”。唐玄宗作为一代风流帝王兼具梨园教头,于日日歌舞升平中误国误民,终致大唐王朝走向没落,令人唏嘘叹惋。北魏时期盛行的龟兹乐与疏勒乐中都使用羯鼓,此鼓起源于印度,鼓体几乎为直圆筒,两面蒙皮,大致东晋时期从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北地。陈旸《乐书》云:“其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用两杖击之”。

在云冈石窟音乐窟的乐器组合中,除了羯鼓,腰鼓的应用也非常普遍,腰鼓在不同时期文献资料中有指细腰鼓、有指粗腰鼓的。隋唐九部、十部乐的胡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康乐中都使用“腰鼓”,且特指挂在腰间、双手拍打的细腰鼓,隋唐前“腰鼓”是细腰鼓的简称。现存史籍中最早提到“细腰鼓”一名的是《宋书·萧思话传》:“思话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细腰鼓”更多是“广首纤腹”之类乐器的泛称。现今《中国音乐词典》中的“腰鼓”指鼓体形似圆筒,两头细、中间粗,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的乐器,演奏时双手各持一木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细腰鼓、毛员鼓、都昙鼓、长鼓、杖鼓都发源于印度,六朝时东传至中国,外形都为两头粗、中间细这一类鼓体的泛称,或称为杖鼓、拍鼓、魏鼓等。宋代《乐书》云:“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皆广首纤腹”。隋唐时把挂在腰间、双手击打的细腰鼓都称为腰鼓, 隋唐龟兹乐、西凉乐、高丽乐、疏勒乐等胡部诸乐中都使用细腰鼓。毛员鼓和都昙鼓也属于两头粗、中间细的细腰鼓类。此外,北魏时期已经进入中原的安国乐中使用的正鼓与和鼓,也属于细腰鼓系列。长鼓是细腰鼓的变体,常见的长鼓有朝鲜族长鼓和瑶族长鼓,瑶族长鼓至宋朝广为流传;朝鲜族长鼓又称朝鲜杖鼓、两杖鼓,系于胸前或置于木架之上,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区,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中。

《通典》 中记载:“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毛员鼓和都昙鼓调成不同音律关系,同时使用于隋唐时期胡部乐系的天竺乐、龟兹乐、扶南乐、高昌乐中。沈括《梦溪笔谈》云:“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通典》云:“担鼓(即檐鼓),如小瓷,先冒以革而漆之”。担鼓(檐鼓)的鼓体外形是一头大、一头小,在隋九部乐的西凉乐和高丽乐中都使用担鼓。陈旸《乐书》:“齐鼓状如漆桶,一头差大,设齐于鼓面,如靡脐然,高丽之器也”。齐鼓与担鼓(或檐鼓)的鼓体相近,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在隋九部乐的西凉乐和高丽乐中也都使用。齐鼓与担鼓都是西凉乐和高丽乐的特性乐器,奏法都是双手击打,区别在于齐鼓两端鼓面均有圆形凸起部分,而担鼓(檐鼓)鼓面没有这一装置,齐鼓与担鼓构造不同,音色、音量都存在一定差别。

云冈石窟中也多次出现双人伎乐鼓,鼓体接近圆筒形、两杖击打的双人鼓,鼓体都没有用鼓床承载,而是采用了更有动感的形态:一身乐伎手托鼓体,另一身乐伎双手持鼓植击奏。“粗腰鼓”两晋时期流传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中,北凉时期敦煌壁画就已绘有粗腰鼓图像。鸡娄鼓是近于球形的鼓,两头蒙着面积狭小的革面,《古今乐录》云:“鸡娄鼓,正圆,而首尾可击之处,平可数寸。”《文献通考》云:“鸡娄鼓,其形加瓮,腰有环,以绶系之腋下,常与鼗鼓并用。”。陈旸《乐书》载其演奏方法:“左手持鼗牢,腋挟此鼓(指鸡鼓),右手击之,以为节焉。”鸡娄鼓是隋唐时期胡部龟兹乐、高昌乐和疏勒乐等西域胡部诸乐中的特性乐器。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古往今来,操琴听琴者除文人雅士外,也不乏山野村夫,先秦年间琴师伯牙于荒郊野岭鼓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乐曲之妙,“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一直都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说。

《红楼梦》中黛玉抚琴,讲与宝玉弹古琴的讲究,听来也颇耐人寻味,“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林妹子的一番高论道出了音乐的圣洁素雅,弹琴需在山环水绕、明净高远之地,不仅如此,还需素手焚香、保持内心的明净沉凝。另外,衣着也马虎不得,深衣高冠、正襟危坐。琴者操行跃然纸上,敬畏于天地敬畏于人心更敬畏于造化的神奇。《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起也。林妹妹的琴论脱胎于杨表正的“弹琴杂说”,俨然视琴乐活动为格外讲究的君子修持行为,是系统严肃的琴论教化论,琴乃圣人之器也。

琴、筝、瑟。琴又名七弦琴,今称古琴,发端于周王朝,是古往今来君子修身之器,在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时期,琴、筝、瑟三种乐器经常一起使用,至隋唐同时使用于清商乐。筝、瑟都有码;筝的弦数少一些,瑟的弦数多一些;琴的形体狭长,筝的外形宽大。古琴体细狭,木质音箱,无码、无柱,发音圆润细腻。筝亦称古筝,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亦称秦筝,其形制小于瑟而大于古琴,琴體呈长方形、两端微垂、面板呈弧形,汉晋以前多为12弦,以后逐渐增至25弦不等。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方形木制音箱,多为25弦,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在我国古代燕飨礼仪活动中用于歌唱伴奏,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于相和歌伴奏,隋唐用于伴奏清商乐。

云冈石窟音乐窟中,琵琶通常指曲项、四弦、四柱、梨形音箱的弹拨乐器,手弹、拨弹并存;音箱大小、琴颈长短均有诸多变化。五弦的正名是五弦琶,出于远古时代中亚,发育完成于印度,一般为长颈、直项、五弦,呈细长棒状或梨形音箱,音箱、身形小于琵琶,手弹、拨弹并存,琵琶发源于两河流域,公元4世纪随天竺乐传入我国北方中地区后盛行于北朝。琵琶和五弦两种弹拨乐器在隋唐的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和高昌乐等胡部乐中常同时使用。云冈石窟音乐窟中,五弦曲项琵琶和四弦直项琵琶屡屡出现于翩翩起舞的飞天环臂和乐伎怀中。阮咸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今简称“阮”,其形制为直项、四弦、圆形音箱,以前称为“秦琵琶、汉琵琶”,后因魏晋家阮咸善弹此器而改称为阮咸,手弹、拨弹并存。

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北朝皇家交响音乐会从未消失。平城往西,这一场盛世欢宴永远铭刻于武周山崖壁,历经千年,音乐盛典依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乐窟中的乐伎们手持各种器乐轻盈灵动、翩若惊鸿,护佑着佛菩萨、更护佑着平城百姓的安危。无论兵革铁马、无论王朝兴替,往来驻足于此地的王候将相、布衣平民,都冥想、瞻望于雅乐音声中远远传来的天籁合鸣。

猜你喜欢

龟兹腰鼓乐器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乐器
龟兹石窟寺院中的连通建筑
你好,腰鼓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龟兹弥陀净土信仰流播初探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
乐器也疯狂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