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学”践行“真学”

2021-05-31王美霞李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行为课例研究

王美霞 李凤

【摘 要】以《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立学课堂”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方略:设计“慧学”方案,自主先学;设计“适学”课堂,学导相融;搭建“共学”平台,互慧共生。

【关键词】立学课堂;学习行为;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11-04

【作者简介】1.王美霞,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南通,22601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李凤,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堂该如何彰显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价值?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搭建展示的平台、渗透德育的因子。

建构立学课堂倡导“从学科知识传授向利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转型,倡导以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为旨归的“价值引领的学习”,锁定课堂生态、锁定学生成长,引领学生从“会学”到“慧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紧扣立学课堂理念设计《壶口瀑布》这节课。《壶口瀑布》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美学精神、文学特质,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蕴含的语用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熏染价值,又是丰富的教学资源。紧扣基于核心素养的立学课堂建设的理念,我的教学设计从最初的思考“老师教什么”到最终定位为“写景散文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以此为目标,设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案,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努力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从而让核心素养成为具有生长力的“种子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笔者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设计“慧学”方案,自主先学

依据立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原则,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出发,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自主学习、能动学习,设计培养学生“会学”“慧学”能力的“学导案”尤为重要。笔者遵循以下原则设计“学导案”:明确“自主先学”的内容和要求,“剧透”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思考合作学习的分工展示。

以“前置预学”为例,我的预设是:(1)结合学习经验,建立学习写景散文的知识树,走向学习散文的自主建構;(2)梳理文章结构,设计结构导图,作为课堂小组交流展示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高,小组合作成果有个性;(3)提出预学中疑惑。根据预设,我的“学导案”的前置预学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了解游记散文的常识。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的要素:(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移步换景,定点换景);(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2.学有所思。

(1)温故知新,请你分享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思维成果。

3.学须有疑。

在预学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立学课堂中的“学”,其过程充满智慧的方法,其目标指向智慧的发展,儿童在“在学中立”。这个自主先学的过程指向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初步建构,这是课改的核心要求。“先学后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受、感悟学习。)

二、设计“适学”课堂,学导相融

课堂教学应坚持让儿童在有尊严的学习中“立身”,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要能促进儿童素养的适性生长。

1.生发点适当,初步建构“知识树”。

师: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课前大家梳理归纳了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同学们设计的知识树各有特色,现在开启我们的分享时刻。

(学生投影知识树,分享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

师: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凝聚了大家的学习智慧,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完善。

本文的结构也很精致,请各小组拍照上传文章的结构导图,展示我们的集体智慧。

(学生展示,组间互相补充,感知文章的结构美。)

(设计意图:“生发”意为滋生、发展。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学了不少散文,这个学情的逻辑起点也是学生智慧的生发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课堂伊始学生结合学过的文章,交流探讨,梳理建构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绘制各具特色的“知识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维,与同伴合作交流,梳理文章精致的结构,这种建构思维、探究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这种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从其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综合各种见解,不断完善自己。)

2.生长点适切,在语言审美中渗透无痕美育。

散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审美与情感,本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暗含的是“人”的品质,赞美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美学价值蕴含在丰富的“语言表达之美”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文字的大地上,儿童情思、审美的种子才能植根生长。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课堂活动:

品读3至5自然段,圈画自己最欣赏的语句,从句式、修辞、用词等方面任选角度,赏读批注,感受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壮美。

(学生先自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完善,品读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现代课堂倡导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多元化,教师要“从关注书本知识转换到聚焦学习过程”,注重“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课堂主活动,笔者意在引导学生真实学习。学生对文章语言中的美学基因深度挖掘,充分展示出各自的学习品质、学习个性,再通过组内交流、组间补充、教师点拨展开深度对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师生关系,“让学”于学生;在学生展示时相机点拨,“促学”生智慧。由此,学生展示时赏读角度之丰富、朗读形式之多样,表现出“适学”课堂的生态。)

3.生成点适时,引领深度思维。

学生在品读文章语言美的学习过程中,读到了黄河的品质,尤其是第5段的品读,学生已经强烈感受到“壶口瀑布”作为一个散文意象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笔者在此时引发更深层次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思美。

本文的作者梁衡曾说:“文章为思想而写,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基于此,你从文章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深情和哲思呢?

(设计意图:立学课堂建设以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为引领,《壶口瀑布》富有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点拨,一步步引领学生从“水”的特点读到“人”的品质,再升华到“民族精神”,最后延展到“时代价值”。)

三、搭建“共学”平台,互慧共生

立学课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基本理念。“合作”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有效合作、踊跃展示”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要想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理想化,教師必须搭建学习活动的平台,给学生探究、合作、展示的机会,借助“自主”“合作”“展示”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

执教《壶口瀑布》这节课,笔者以“学会学习”为目标,先后为学生搭建了多个合作展示的平台,学生在交往中共学,在交流中共情,形成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评析】

王美霞老师的这节课坚守语文课堂“立人”“立根”“立身”价值取向,教师限教让学、适时点拨,学生踊跃展示、合作共学、自主建构。这样的课堂学生有获得感,有发展力。

1.以学定教,根植“学情”,这是为“真学”而教。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系统论提出的主张,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根植学生最真实的“学情”,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追求。王老师以学校特色的“学导案”为支架,根据学生“预习案”完成情况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起点,实现“以学定教”。学生预习时有对课文内容产生的疑问,有对课文构思方面产生的疑问,有联想到类似的知识点后产生的疑问……这些都成为王老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课前几分钟,走进教室,发现学生正通过PAD观看视频。后来和王老师交流了解到,不少学生不懂为什么叫“壶口”,不了解“壶口瀑布”与黄河有什么关系,于是王老师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开疑惑。再如学生展示赏读第3段时,王老师让一名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时提出的疑问进行再思考,“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从而解开疑惑;赏读第5段时,呈现几名学生同样的疑惑:为什么要用一整段文字写脚下的石。学生在赏读时茅塞顿开,发现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发现写作角度的丰富多变,这样学生就自我完成了理解消化的过程。如此,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都建立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学习内容转向“个性化”,学习方式转向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王老师在预习案的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用学生的“问”代替教师的“问”,课堂上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最后自己解决了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满满的获得感。

2.融洽互动,共学生成,这是为“真学”而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做到“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师生、生生融洽互动,学生在绿色的课堂生态中,以独学、对学、共学、群学的学习方式交流碰撞,教师因时因势巧妙“介入”,灵动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梯子”,让学生自己摘到“果子”,彰显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王老师在课堂上先后为学生搭建了这样几个合作展示的平台:预习时合作归纳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设计知识树,课堂伊始让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接着是梳理文章结构,拍照上传,在小组智慧融合的基础上个性展示;然后是品读3至5自然段,小组合作展示,补充质疑,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这些学习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课堂上,教师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主演变成了导演,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通过活动任务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3.建构知识,濡染品格,这是为发展而“真学”。

王老师这节课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课堂上学生呈现学习写景散文的知识树,做经验分享,其他同学在各自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完本文后,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完善知识树。这个建构的过程实现了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到自我完成、合作提升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成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展示,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积极探究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不仅注重学科素养化,还引导学生因文得意,着力培养有才思、有情怀、有视野的大写的“人”。“教育即生长”,欲求生长必先深耕,王老师和学生一起浸润于语言文字中,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精神扎根”必将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评析人:李凤)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学习行为课例研究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析“胡格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