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的教育”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诠释与要求

2021-05-31薛海兵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对当时的教育和教师提出了若干要求,即在教育目的方面主张用“活的能力”实施教育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在教育对象方面主张实施“活人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主张重视社会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方面主张与时俱进实施新方法。这些要求对当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依然有着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35-05

【作者简介】薛海兵,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科处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他革新当时社会的教育理想,对于保守落后的教育现状予以深入剖析,对于改变人的美好理想予以畅想。陶行知先生的这次演讲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若干要求,涉及教师的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方法论等。这些要求和主张对当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依然有着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应在学习经典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结合当下教育的实际,予以继承和发展。

一、在教育目的方面,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的演讲的最后部分,深入探讨了必须追求和实施“活的教育”的原因。在他看来,“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1]94。更重要的是他所揭示的提倡“活的教育”的重要目的,即我们“要使暂时的生活,能够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要使他高尚”[1]102。由此看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各种“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改变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懂得追求永久、完全和高尚的生活,并且真正拥有这样的生活。“活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独立生存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从而改变落后平庸的物质生活现状,并且获得完满美好的精神生活。一句话,“活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用活的能力过上美好生活。

在“活的教育”思想中,所谓永久的生活,主要是讲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所谓完全的生活,主要是讲对他人负责的重要性;所谓高尚的生活,主要是讲美好人格精神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陶行知对于“活的教育”目的的阐述,已经具备了德智体三方面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同时兼顾了培养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兼顾了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一种教育思想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主要缘于陶行知先生对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深刻洞察与理解。我们需要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目的,这是关系到教育者价值观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将学生的根本发展放在首位,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今天就是社会的明天。如果我们一味迷信智力发展或者知识教学,就有可能从身体素质和精神境界上摧毁一代人;或者一味宣扬拜金思想和物质享受,一味散布动摇理想和信念的负能量,甚至会从根本上扭曲未来建设者的思想认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对于教师培养人而言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坚持并发展了这种界定与表述。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标,还要求教师树立起基于这种教育目的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树人”教育就是要实施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德为先的关于人的教育。而当下关于人的教育的具体内涵,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和要求中,它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内容。教师要想使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方面树立这样的发展目标,首先自己要能够正确认识和认真践行,“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2]25。要让学生用“活的能力”过上美好生活,教师就必须正确理解当前的国家教育目的,并通过自身实践使其完美落实。

二、在教育对象方面,要求教师实施“活人教育”

在机器化大生产及其以前的时代,人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存在的。在经过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罗杰斯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发现与启蒙后,陶行知所在的那个时代已经具备了提出“活人教育”学生观的条件。在诠释“活的教育”的教育思想时,陶行知先生首先阐述的就是教师对“活的”儿童的应有理解。对于“儿童是活的人”[1]95的内涵,他主要从心理学方面加以阐述,认为教师必须从需要、能力和个性等方面去对“活的人”加以落实和体现。教师只有认识到“儿童是活的人”,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对象是人,教育才成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行为,所有关于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中所要体现的“活的教育”的理想,才具备了可信的和坚实的基础。这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对象亦即学生观方面对教师提出的首要要求,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诸种核心素养中最为根本的内容。“活的教育”首先是“活人教育”,教師对“活人教育”必须有正确认识。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尤其是认知提高、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要,显然必须得到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体现为理解、尊重与爱。“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2]1教师价值的实现有待于学生价值的实现,而学生只有真正成为罗杰斯所谓“自我实现的人”[3],其价值才会得以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爱与理解去呵护学生和教育学生。真正的爱是懂得学生需要的爱,学生的需要千百变,教师的爱与理解也应有差异性,这才是“活的教育”。散漫的学生需要的爱是约束,自律的学生需要的爱是自由,教师给学生的爱从来都不会一样,也永远不应该相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这样:爱有千万种,只有一种适合“这个”学生。发现学生需要的不同,给予学生有差异的爱,这是真爱。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对象的不同上,还应该表现在情形的不同上,所谓“朝朝暮暮各不同,时时处处有差异”。教师要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多焕发纯真与烂漫,要鞭策高年级的学生更多一些务实与理性。这是因为学生是“活的人”,各个年龄阶段自然呈现不同的特质,教师也就必须对其实施“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活人教育”需要教师学会爱学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爱是必须学习的一门艺术”[4]。

教师最重要的责任莫过于唤醒学生,使其发现自己发展的需要,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一句话,教师要唤醒每一个学生自己作为生命存在的深刻认识。教师因此需要“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知识和更坚定目的的环境”[5]57。这种运用自己的人格与个性去唤醒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带有极强的教师个体色彩的,充满了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如果每个教师用最真诚的自己去面对学生,去为学生做示范,那么我们确实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谁教的学生像谁,因为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世界都被教师的人格世界映照过。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活人教育”,这是超越心理学而进入精神境界的“活的教育”。学生不再是机械学习者,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学习者,是有着自己独特世界的自由独立的生命。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认识到美好人格的价值。这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3的必然结果,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最好的“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希望教师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解和尊重学生,爱并唤醒学生,并且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尽到育人者应尽的义务。当下教育工作者对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应当铭记在心,努力做好学生灵魂的唤醒者。

三、在教育內容方面,要求教师重视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对于“活的教育”的内容有两方面的具体阐述,一是“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1]99,一是“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1]99。“活的东西”包括了“活的对象”和“活的环境”,譬如要用有生命的花朵教给学生关于花朵的知识,用沙漠的特性教会学生如何改造沙漠。“活的书籍”主要指传播了高尚的精神和有价值的经验的书籍,对于学生成长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他还强调这种“活的书籍”必须能使文化知识成为有系统的整体,“要把所教授的东西,都能使他领会得到,能连贯得起来,使小孩子的脑筋有个统系,不致混乱,这种教育才配说是活的”[1]99。也就是说,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在“活的环境”中借助“活的对象”将有系统和有价值的知识及思想传播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活的教育”。

对于现代教师而言,关于“活的对象”和“活的环境”的教育教学似乎已经不成问题,因为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教师都能理解而且也都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但是,对于“活的书籍”的认识和落实却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有价值的和有系统的知识与思想,对于教科书编写高度发达的时代而言本来并无问题,但是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也给教育带来了干扰和困境,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于系统性的挑战给课程和教材编写带来了事实上的干扰,导致不讲系统知识成为一种潮流,譬如语文教学不再讲授系统的文体知识和语法知识。雅思贝尔斯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2]4所谓“完美的教育内容”绝不是碎片化的知识和被蒙上尘埃的价值与思想,更不是刷题背景下的知识的堆集。

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补救是有良知和有追求的教师的作为。于是,不少有志向的优秀教师开始着手编制师本课程或者生本课程,试图以此弥补当下学科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不足。这是符合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对于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的。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努力“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5]7。怀特海将“充满活力”的知识视为教育的核心问题,可见其与雅思贝尔斯一样对教育内容无比重视。充满活力的才可能是完美的,才可能促使学生在正确的认识道路上继续前行。教师不能囿于狭隘的视野和落后的理念而无视鲜活的现代知识,在做课程时选择一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陈旧知识和僵化知识。教师要与学科课程的前沿研究及其成果保持相当近的距离,熟知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最新知识,才能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成长提供最有活力的知识体系。

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立场看,教育无非是要教给学生“最有用的东西”,这应该是衡量教育内容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尺。在怀特海看来,普通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学习的课程都是在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但是在保证学生成为有意义的生命体的教育中,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具有风格之美的审美性教育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审美性教育内容是“受教育的文化人最后学到的东西,它也是最有用的东西”[5]18。当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植根于学生灵魂,成为他所受教育最具底蕴和生发能力的内容时,学生的热爱与激情将会激活整个学习过程。这也许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言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1]99教育内容了。对于当下社会中的学生而言,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的审美教育内容尤其重要。这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在当下的应然发展。

四、在教育方法方面,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做教育

在谈到“活的教育”的方法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两个“最时髦的法子”,即“设计教授法”和“依计划去找实现法”[1]100,101。姑且不去讨论这两个教育方法在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去关注在对这两个时髦法子的阐述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因时而变”和“随时变更”[1]101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实质是一致的,就是具有活力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据现实生活去实施教育,即所谓“education by life”[1]12。教育方法同样需要顺应时势,任何保守落后的教育方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对象总是活在已经发展了的崭新时代,必然受到当时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技术条件的影响。教育者当然必须从现实中寻找合适的方法实施教育,朝着理想的教育效果努力。由此可见,“活的教育”主张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与时俱进,要日新月异,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时代发展。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被烙上了信息技术的印记。从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技术革命必然带来教育方法的革新。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作,社会对于效率的追求和对合格工人的迫切需要,使得班级授课制教育应时而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进入工业2.0时代,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现代化大政方针的确立与实施,就是对信息社会教育革命的正确引领与指导。这是教师顺应潮流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改革教育的绝佳契机,故意回避或者视而不见者都必将被时代淘汰。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成为时代对于教师的必然要求,也必然成为当下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大数据时代,了解大数据对于教育的价值,掌握并运用其所提供的技术与载体,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海量数据需要教师学会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开展极富个性化、精准化和选择性的现代教学。因此,能进行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对于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这个时代应当以“分析师”的身份出现。实物投影、电子黑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已经成为智能化或者智慧化教育教学的日常运用设备,如果教师还依赖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农耕时代的教学功夫,对学生的尊重、对效率的追求等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至于如何具体使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施教学,要视教师个体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这也是符合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需要不断追求“活的教育”的要求的。

目前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技术时代的技术崇拜所导致的“技术至上”的教育倾向。教育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事业,这样的教育本质就决定了陶冶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陶冶的本质是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正是在陶冶过程中,我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2]104。现代技术及其运用应该成为教育陶冶的手段和载体,而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追求。所有教育方法都要有助于促使教育成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3,而不是使学校和课堂成为教育技术演练的阵地。教育方法也会对人的成长产生熏陶作用,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教育方法的使用加以规划,人的成长就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得到科学的、理性的陶冶,从而使学生发展成为符合人的本性和时代要求的“完整的人”[2]2,而不仅仅是可怕的或者可怜的“技术人”。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2.

[3]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杨广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1.

[4]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建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层次有效沟通衔接
高中英语教研工作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建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