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考
2021-05-31汤金晶
汤金晶
一场疫情,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停课不停学”这一思想让很多一线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面对疫情,语文教学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疫情期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人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就是儿童时期,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一切都离不开书籍,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从小我们读着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聆听着秋雨先生的名言“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接受着马克思的思想“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是语言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语言美。如,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这篇课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体会雨点儿的语气。可以先让学生和雨点儿打招呼:“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多么可爱的对话啊!多么亲切的语言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在现实生活中和别人打招呼,根据自己和别人所处位置的远近来设定说话声音的大小。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掌握阅读带给自己的本领。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真善美了。
其次是音律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诗词更是精妙绝伦。四年级上册分别在第9课和第21课安排了古诗三首,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诗词的美妙。“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让学生体会到傍晚时分的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带我们领略了梅和雪的高下。通过五年级语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到范成大“也傍桑阴学种瓜”中对儿童的喜爱;我们领略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中稚子弄冰的乐趣;我們体会到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那种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很多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满腔思乡和爱国之情。不读诗词,永远不能体会思乡怀乡之苦;不读诗词,永远不能体会世人面对心爱之物时的那份不舍;不读诗词,永远不能体会一位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那份悲壮、那份激励、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我想大概只有诗词才有这样的魅力,大概只有诗词才有如此的音律美,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但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说,读书要有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难度,如何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静下心来读书,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同时我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何能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感官,耐下心来花时间读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需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要专注读书。但是阅读是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尽可能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最开始其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每天读当天所学的课文,要学生有感情、大声地去朗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中国语言的美;体会汉语的音律美;体会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会对这些文字产生一定的依恋,久而久之,便能够根据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变换语调,能够调整自己读书的心情,同时也会对读书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在阅读上面给学生下点功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应该做到: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自觉主动地大声朗读当天所学习的课文。只有大声朗读,眼、口、耳全方面配合,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地产生。当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我们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因为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大声地读书,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深层次地分析文本和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中融入了作者哪些情感?这和作者早年的经历有没有关系?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会不会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需要老师去思考。当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文学的魅力就真正发生了。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和文本类似的情况?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的经历?如果是你面对困难,你将如何思考呢?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发生变化,他会经常去关注身边的事,关注身边的人,留心身边的一切。我们语文学科所追寻的效果不正是如此吗?有学生时常会反映作文没有内容写,不正是缺少发现和观察吗?只有当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和思考了,阅读的好处才会真正渗透。
四、老师发挥引领者作用
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明灯,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发挥作用。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组织作用。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需要一定的组织者,老师的组织能力很关键。每一节阅读课,我们都应该确定相应的阅读目标: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希望学生能够收获什么?是对这本书的大致了解还是对这个故事的宏观概括?其次,我们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有些文章和书籍适合精读,有一些适合略读。
第二,导向作用。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老师心中应该有一把尺。比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繁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要学会联想。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主人翁的身世和遭遇,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情感。我们阅读的文章,有的语言精美,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平淡朴实,有的隽永诗意,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词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得到升华。
第三,合作关系。当学生的阅读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可以和学生进行合作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阅读一本书,可以共同写一些读后感,这时候真正灵魂的交流开始产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可以探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一蹴而就。它不仅要求老师讲清基本概念,多进行知识迁移,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