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05-31姚琪胡金平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科学课程

姚琪 胡金平

【摘 要】在传统办学模式下,课程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存在一定缺陷,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创立K12一贯制办学模式,以科学特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一体化进程中,充分考虑内容设置、师资结构、教学评价、设施配置等问题,发挥学校科学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知识、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50-03

【作者简介】1.姚琪,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教师,二级教师,博士;2.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总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K12全称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这里的“K”代表Kindergarten(幼儿园),“12”代表12年级。K12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指从幼儿园到12 年级,在中国则是指幼儿园三年的学前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中小学教育学段。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年限组建起来的,贯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学段的一体化学校。它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

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针对的是各学段科学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连续性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重视科学素养、教学效能,帮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核心的知识和方法。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统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科学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关注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实践探索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科学、劳动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等。学校尝试在整合信息技术、科学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建立学校主题化校本课程,再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认知水平建立知识体系维度,尝试让科学课程体系纵向关联,横向结合,真正解决目前教材内容的重复和割裂问题。

1.科学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中国科学课程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调,力求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科学素养养成后的终身影响。一体化实践的教学内容初步规划从幼儿园开始,让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对科学探究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符合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奇心强的性格特征。学校创设多个主题化园本课程,内容涵盖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训练。小学在一贯制体系中是相对关键的一个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知识结构与前一阶段相比发生明显的变化。学校将科学课程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开展项目化教学,利用3D创意设计、机器人编程等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段,学校在小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创意设计、3D打印、机器人制作等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与初中的学科知识充分融合。学校力求以教学内容促进科学创新能力,坚持以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专业化。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處于基本成熟阶段,学生在理解、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上都达到良好的状态,合理的科学课程内容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定位。学校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设置机器人创新、编程技术等教学内容,将内容横向关联,纵向梯度化,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有针对性地对各学段进行分配,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重复、割裂等问题。

2.科学课程师资的一体化。

各学段教师具有不同特点。幼儿园教师基本属于全科教师,对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相对薄弱。小学教师受到专业、学科等因素影响,科学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初中教师学科独立性较强,受工作环境影响,教师很难打破传统的思路和教学常态。高中教师面对高考压力和学生实际,往往容易忽视教学的深度以及个性化教学指导。结合K12一贯制的模式优势,学校充分调查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合理配备师资,让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尽可能在不同学段发挥最大效用。学校成立了科学教研组,从形式上打破学段分界,在教研中使教师充分了解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内容设置。学校在配置科学教师队伍时,注重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性,涵盖文、理、工、医等专业。

3.科学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科学课程的评价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学的评价,更加强调多元主体从多个维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制定评价体系:一是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分析各类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评价的维度和一般原则。二是设计综合性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又要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评价。前者是对学生在科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过程性监测,后者重点评价教师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是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验证性应用,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行为进行前测、后测,以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各学段的科学课程数据,分析各相关影响要素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学校科学课程一体化实践的评价方案。

4.科学设施配置的一体化。

场地的建设和硬件资源的配置是有效开展科学课程实践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学校都重视特色场馆的建设,但是往往忽视如何提高实际使用率的问题。结合现有的场馆设计和使用经验,学校提出硬件设计自主化理念,在建设硬件设施过程中,重点突出实用性原则,让一线的科学教师全程参与设计和建设。学校合理规划区域,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努力打造科学设施空间和配置复用新型模式。

二、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1.建立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

一个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实践,研究的对象和工作量过于庞大,会加大研究的难度。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科技创新课程为建设目标,以智能制造中的虚拟仿真技术为载体,全面统筹学校科学类课程系统化。科学课程体系指向学生探索发现、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能力目标,旨在深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学校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让知识前后贯通,形成梯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进阶规律,有效解决了科学课程结构松散、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的问题。

2.有效设置课程内容。

K12一贯制一体化建设的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列要充分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学校以校本研究为契机,确立思维训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工程设计等课程主题。同一课程进行梯度分层化设计,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难易程度分成多个维度,确保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主题和内容关联化,从而有效促进科学课程教学与学科相互渗透。

3.实现师资的专业培养。

学校选择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K12一贯制科学课程的教授工作,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养。科学教师队伍定期外出学习,参加省市级科学教师专项培训,定期参加课堂调研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科学课堂的专业程度。在教师分配方面,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确保每一位科學教师都有一个主攻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4.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即评价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和筛选。学校根据多元化的评价理念,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在科学教学评价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淡化其行为结果,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助力师生共同进步。

总之,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要立足学校实践,通过确立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特色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未来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始终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康友.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武滟欣.课程建设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9(36):68-69.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科学课程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