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睾丸表皮样囊肿MRI表现

2021-05-31赵翔伟梁广路杨庆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状位轴位角化

赵 亮,赵翔伟,梁广路,杨庆生,田 笑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CT-MRI诊断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睾丸表皮样囊肿(testicular epidermoid cyst, TEC)是较罕见的睾丸良性肿瘤,无恶变倾向;其发病率在所有睾丸肿瘤中约占1%[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等疾病相混淆。本研究结合文献回顾观察TEC的MRI表现,旨在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5例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18岁;3例无意中发现双侧睾丸不对称,2例一侧睾丸轻微肿痛,病史10天~10年;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及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未见异常;明确诊断后均接受外科手术切除。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750 3.0T或Philips Medical Systems 1.5T MR仪,体部相控阵列线圈。嘱患者仰卧,采集轴位自旋回波T1WI,TR 500~700 ms,TE 7~10 ms;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2 500~5 168 ms,TE 68~110 ms;轴位及冠状位抑脂T2WI,参数同常规T2WI;轴位DWI(b值为0、800或1 000 s/mm2),TR 3 000 ms,TE 80 ms,层厚3~4 mm,层间距1~2 mm。以流率2.5~3.5 ml/s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0.1 mmol/kg体质量,采集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T1WI,TR 3.9 ms,TE 1.6 ms,层厚3~4 mm,FA 13°,FOV 36 cm×36 cm。

由分别具有5年及15年以上MRI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各1名采用盲法阅片,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信号及增强表现,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决定。

2 结果

MRI显示5例均为一侧单发TEC,位于左侧4例(图1)、右侧1例(图2),直径1.5~4.9 cm,呈圆形/类圆形或轻度分叶,靠近睾丸白膜,边界清楚,均可见呈低信号的完整包膜。T1WI显示1例病灶呈均匀等信号;4例信号不均,其中3例内部混杂稍高或高信号而呈“靶征”,1例呈等-低信号。T2W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2例中心低信号、周边高信号而呈“牛眼征”;2例呈高、低相间混杂信号;1例以高信号为主,内见散在多发点状低信号。DWI5例TEC病灶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5例TEC 病灶均无强化,其中2例病灶周边见少许弧形强化,1例见鞘膜积液。术后病理检查光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组织,内衬鳞状上皮,并见层状或杂乱排列的角化物(图1E、图2E)。

图1 患者男,18岁,左侧TEC A.轴位T1WI病灶呈等信号(箭),周边可见低信号包膜; B.轴位T2WI病灶类圆形稍高信号,中心可见小片状低信号(箭),呈“牛眼征”; C.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边缘低信号包膜(箭); D.增强T1WI病灶未见强化(箭); E.病理图(HE,×100)

图2 患儿男,15岁,右侧TEC A.轴位T1WI示右睾丸稍增大,内见椭圆形异常信号,中心出现稍高信号而呈“靶征”(箭); B.轴位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呈高低相间信号,可见“半环状”低信号(箭); C.矢状位T2WI示病灶信号不均,中心信号稍低(箭),边缘见低信号包膜; D.矢状位增强T1WI示病灶内部无强化,周边少许弧形强化(箭); E.病理图(HE,×100)

3 讨论

表皮样囊肿主要见于皮肤,发生于睾丸内者较为罕见。TEC是一种充满角化物且内衬成熟鳞状上皮的睾丸良性肿瘤[2],目前对其病因尚未明了,对其组织来源亦存在争议,多认为可能由生精小管、表皮包涵物或睾丸网鳞状化生而来[3]。2016年WHO分型将表皮样囊肿列为单胚层畸胎瘤。TE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2],临床症状以双侧睾丸不对称或一侧睾丸无痛包块为主,少数伴轻度疼痛、坠胀感或触痛。治疗TEC多采用保留患侧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前准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对于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定性诊断TEC具有重要价值。TEC的超声特异性表现为病灶呈“洋葱皮”样改变或螺纹征及病灶周边回声增强/钙化[4];典型MRI表现则为T1WI呈“靶征”及T2WI呈“牛眼征”或“洋葱皮征”,靶心由稠密的角化碎屑残骸及钙化组成,外周环绕低信号纤维包囊[5],T1WI病灶中心可见点片状高信号,本组3例符合上述表现;T2WI病灶内可见弧线状高低信号分层交错排列,呈独特的同心圆环状,由于囊壁鳞状上皮细胞逐渐发育成熟并角质化,坏死脱落层状排列,形成典型的“洋葱皮征”[5],本组2例可见局部半环状高低相间信号,呈类“洋葱皮”样改变,未见同心圆状分层征象。TEC于T2WI亦可呈高低混杂信号,可能与病变组织发育成熟度、角化物含量、钙化、纤维化等成分含量及内部结构排列有关,本组2例T2WI病灶呈周围高信号、中心低信号,即“牛眼征”,可能是中心角化蛋白含量较高所致;具有完整包膜,表现为T2WI病灶边缘环形低信号,本组5例均可见。TEC无血供,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5例本组增强后病灶均无强化,2例病灶周边少许弧形强化,可能与周围炎症有关。

结合文献及本组资料,TEC具有以下临床及MRI特点:①青少年或青壮年男性多见,通常单侧睾丸发病,病灶靠近睾丸白膜;②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未见异常;③T1WI、T2WI 病灶边缘见低信号包膜,病灶内部可见典型“洋葱皮征”“靶征”或“牛眼征”; ④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部分病灶周边可见少许强化。发现睾丸具有低信号包膜且内部无强化的病灶时,即使其内部MRI表现并不典型,亦应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首先考虑TEC。

TEC需与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及睾丸结核相鉴别。除良性畸胎瘤外,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几乎均为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为实性病灶T2WI多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纤维分隔样强化;其余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且可见坏死及出血,易与TEC鉴别。睾丸结核临床可有低热、盗汗等症状,常由附睾结核直接蔓延,则附睾及睾丸均受累;其MRI表现与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干酪样坏死的组成占比有关,T2WI呈低信号,无包膜,增强后可见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可累及白膜,与阴囊中隔粘连,不难鉴别。

猜你喜欢

状位轴位角化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磁共振常规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不足:与手术结果对比研究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