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检测

2021-05-31李富容侯建玲李中伟郑荣涛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滴度梅毒孵育

温 晶 李 珍 赵 伟 李富容 侯建玲 李中伟 郑荣涛 田洪青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22

梅毒血清固定亦称血清抵抗,是比较棘手的临床难题,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认为,梅毒患者经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和充分随访(一期梅毒随访1年、二期梅毒随访2年、三期梅毒随访3年),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维持在一定滴度(一般在≤1∶8,部分>1∶8)超过 3个月,排除再感染、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生物学假阳性等,即为梅毒血清固定[1]。郑和国等[2]报道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4.35%,二期梅毒为11.88%。与梅毒的类型和病期、血清初始滴度、是否经过规范治疗、是否为复发或再感染、体内是否存在潜在病灶、机体免疫情况等均有关系。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型以及Treg/Th17型细胞因子失衡,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造成梅毒病程的迁延。本研究选取了Th1型代表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Th2型代表细胞因子IL-4、IL-10和IL-6;Th17型代表细胞因子IL-17和IL-22;调节性T细胞(Treg)型代表细胞因子TGF-β为对象,研究分析其在梅毒血清固定组、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的浓度,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性病门诊的120例梅毒患者,分为三组:梅毒血清固定组、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另根据配对原则选取30名同时间段内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梅毒血清固定组入选标准为:已接受过规范的驱梅治疗,无临床症状或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并经脑脊液常规、生化及TRUST等检测排除神经梅毒,TRUST仍持续阳性,持续时间定为2年以上。新发梅毒组入选标准: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TPPA/TRUST/PCR等)结果,梅毒确诊病例均符合梅毒诊断标准。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入选标准:患者经梅毒正规治疗后TRUST试验转阴。剔除标准:①HIV抗体检测阳性;②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追踪期间有不洁性生活史者等。组间临床资料经对比并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所有人员均表示自愿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IFN-γ、IL-2、IL-12(P70)、IL-4、IL-10、IL-6、IL-17、IL-22和TGF-β ELISA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酶标分析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微孔振荡器、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TPPA试剂盒(富士株式会社)、TRUST试剂盒(上海荣盛)等。

1.2.2 标本采集 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梅毒治愈患者、梅毒新发患者、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20℃冰箱内冷存。

1.2.3 对所有标本进行TPPA、TRUST、HIV、肝肾功能等检测,操作均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

1.2.4 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1)加样:取出预先包被封闭好的96孔板,分别加入100 μL稀释好的标准品和稀释好的样品,37℃孵育 90 min。(2)吸板:吸干酶标板内反应液,在对着吸水纸拍几下,不洗。(3)加生物素标记抗体:加入100 μL按1∶100稀释好的生物素标记的抗体,37℃孵育60 min。(4)洗板:1X洗涤缓冲液洗涤3次,每次浸泡1 min。(5)加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ABC):加入100 μL按1∶100稀释好的ABC,37℃孵育30 min。(6)洗板:1X洗涤缓冲液洗涤5次,每次浸泡90 s。(7)加入底物(TMB):每孔90 μL TMB,37℃孵育避光孵育20 min。(8)加终止液:每孔100 μL终止液,轻柔混匀。(9)读板:根据酶标仪器操作方法,上机检测OD值(450 nm 处),通过软件(ELISACalc)计算获得所测物质的浓度。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梅毒血清固定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1~48(32.6±8.6)岁;一期梅毒3例,二期梅毒7例,隐性梅毒20例;初始滴度分别为RPR≤1∶2(11例)、RPR 1∶4~1∶8(3例)、RPR≥1∶16(16例)。新发梅毒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9~50(36.8±10.3)岁;一期梅毒4例,二期梅毒11例,隐性梅毒15例。转阴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1~51(32.3±8.7)岁。对照组:30例,血清TRUST,TPPA及HIV均阴性的健康查体者,其年龄、性别等构成比相匹配。

2.2 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梅毒血清固定组与新发梅毒组、转阴组以及对照组相比,Th1型细胞因子IFN-γ(P=0.005、0.04、0.004),IL-2(P=0.049、0.000、0.014)和IL-12(P=0.021、0.046、0.030)水平均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Th2型细胞因子IL-4(P=0.004、0.012、0.007)和IL-10(P=0.000、0.001、0.000)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IL-6,仅表现出血清固定组IL-6仅比对照组显著较高(P=0.025)(表1)。

表1 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外周血中的浓度

2.3 Tregs和Th17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梅毒血清固定组的TGF-β与新发梅毒组、转阴组以及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高(P=0.005、0.013、0.032),而血清固定组IL-17仅显著低于新发梅毒组、转阴组(P=0.01、0.007),IL-22显著低于新发梅毒组(P=0.023)(表1)。

3 讨论

2019年全国梅毒报告535819例,胎传梅毒1934例。1995-2016年,中国每年新发梅毒确诊数量从11336例增加至438199例,梅毒总发病数量由每1.0/105增加到32.2/105[3]。伴随中国梅毒的发病率迅速增长的同时,血清固定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李军等[4]报道一期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率为8.7%,二期梅毒为20.3%,潜伏梅毒患者为42.2%。Sea等[5]发现约有15%~41%的梅毒患者会发生血清固定。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梅毒的分期、血清初始滴度和是否进行规范治疗等。一旦进入血清固定,重复治疗对降低血清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影响不大[6]。研究表明,如果治疗初期机体能发生针对梅毒螺旋体强有力的促炎性免疫反应,那么能发生血清固定的几率会低很多[7]。

Veldhoen等[8]1986年首次依据细胞分化、功能特征和其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将特异性CD4+Th细胞细分为Th1和Th2细胞,Maggi等[9]又在1991年证实人类存在Th1和Th2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和IFN-γ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10和IL-6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反应[10]。Leader等[11]发现梅毒患者免疫状况早期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Th1占优势。徐刚等[12]研究显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L-12明显低于健康组和治愈组(P<0.05);但其Th2型细胞因子IL-10又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治愈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梅毒血清固定组与新发组、转阴组相比,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其中IL-2可刺激NK细胞增殖,激活杀伤细胞的效应功能;IL-12可促进T细胞和NK细胞增殖并增强其活性,同时可诱导IFN-γ的产生,使免疫反应朝向Th1型方向发展,并抑制IL-4的产生。但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水平均显著较高(P<0.05),其中IL-4可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IL-10可促进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使Th1/Th2细胞达到平衡[2]。另外本研究发现梅毒血清固定组的IL-6与新发组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IL-6细胞因子属于IL-6家族,不但是Th2型典型细胞因子,还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一种瞬间高温细胞因子,会伴随着青霉素的杀菌作用而产生,同样在调节Treg和Th17细胞的分化也有重要作用[15]。

随着研究的深入,来源于幼稚CD4+T细胞的另外两种Th细胞亚群,即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h17细胞再度引起广泛关注。Tregs细胞能够下调机体免疫应答的水平,减轻对机体组织的损伤以维持自身耐受,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Th17细胞恰恰相反,是最早参与抗感染免疫的效应T细胞,可以通过IL-17细胞因子而发挥抗感染作用,并促进炎症反应过程。Tregs/Th17动态平衡同样对维持机体适应性免疫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13]。Zhao等[14]研究提出,如果患者体内Tregs/Th17细胞平衡状态异常,就会造成免疫抑制,减弱了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控制,从而导致血清固定。本研究显示,梅毒血清固定组的TGF-β显著高于转阴组、对照组(P<0.05),而IL-17和IL-22则相反。机体内TGF-β的分泌水平会显著影响Treg和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方向,伴随着患者体内TGF-β的升高,导致细胞分化偏向于Treg细胞,造成Th17细胞的反馈性减少。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Th1细胞/Th2细胞,还是Treg细胞/Th17细胞,在机体内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免疫网络,而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同样是相辅相成,亦或是此消彼长,从而影响到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程度。一旦上述平衡被破坏,造成机体免疫应答的紊乱,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梅毒螺旋体逃过机体免疫监视,致使梅毒感染进入慢性阶段,而在临床上表现为血清固定。从而推测无论是Th1/Th2,还是Treg/Th17的失衡在梅毒患者体内也许是普遍现象,只是血清固定患者的失衡现象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滴度梅毒孵育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隐性梅毒更危险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
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孵育与拓展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