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2020-03-18卢小柯
卢小柯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需要拥有一间会“发光”的教室。这间教室里,应该具备认同、归属、秩序、友善、协同、奉献等班级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共育全人。会“发光”教室的构建,需要借助课程的力量,让班级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孩子心田。
一、“趋光”课程:孵化认同,找到归属
“趋光”课程,包括班名课程和生日课程两个系列课程,旨在帮孩子找到自我认同和对集体价值的认同,获得归属感。
(一)班名课程:培养班级文化认同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所以,从新生入学起,就应给这个集体取一个美丽的名字,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期待,一道要追寻的亮光,然后不断地浸润、强化,引领孩子朝着这美好的光走去,慢慢成为美好本身。
班名,要凝聚所有孩子的认同感和文化感。我们把起班名这件事做成课程,用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实践,让这两周的课程生活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教室核心价值观的行动。
1.寻觅美好的物象
开学初,我们读到了一首浪漫的儿童诗《萤火虫》,孩子们对萤火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围绕萤火虫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如“萤火虫故事会”“萤火虫诗会”“萤火虫科学课”“发光小实验”等。当孩子们对萤火虫这种事物既有了浪漫的感知,又有了科学的理解后,他们就彻底地喜爱上了这个神奇的小生物——既能自己发光,又能点亮周围的世界——多么神奇而美妙的存在。两周的课程过后,当我们讨论起班名,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道——“萤火虫”。你瞧,课程的浸润让孩子们对班名背后寓意的认同水到渠成。
2.谱写班诗与班歌
诗与歌总是最浪漫、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课程中,我们的班诗诞生了:
我是萤火虫
让我自由飞吧,爱和智慧是我的翅膀,
从不畏惧世界黑暗,振翅让梦想发光。
昂起你的头吧,看我也在努力地飞翔,
把心灯点亮,幸福不在他方。
快和我飞吧,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无论我在哪里,让世界因我明亮。
班歌选了伊能静的那首婉转动听的《萤火虫》——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每当孩子们齐声朗诵起班诗,总会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指引着孩子向前、向上;当孩子们唱起动听的班歌,又仿佛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所有人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
3.凝练班级愿景
从班诗、班歌和萤火虫的故事中,我们凝练出班级愿景——自主、勇敢、友善、奉献等。日常生活中,我用心抓拍孩子们的行动,借助诗歌或故事来编织,帮助孩子理解和践行班级愿景。课程的引领,助力孩子精神的成长,营造所有教室成员都认可并奉行的价值和文化氛围。
(二)生日课程:营造班级归属文化
生日,是多数孩子一年中最期盼的一天。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借助课程的力量,让他感受到“我被关注”“被爱”,那么,孩子对于集体的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为此,每个孩子生日当天,我都会送给他符合他生命特质的独一无二的生日故事和生日诗。
比如瑶瑶,活泼开朗,善良大方,但做起事来却非常慢,慢到其他同学都很难忍受她甚至嫌弃她的地步。即便如此,她仍然很爱帮助别人。她的生日故事,我选了《爱心树》,一棵树一直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故事。生日故事讲完,同学们幡然醒悟,原来瑶瑶就是我们身边的爱心树。当全班同学齐声呼喊“瑶瑶,爱心树”的时候,瑶瑶扑在我怀里激动地大哭起来。
接下来的生日诗,是我自己写的:
无论风雨,你心里想着的,总是他人,
纵有流言,你最在乎的,仍是朋友。
你就是萤火虫教室的爱心树,心系他人,播种美好。
愿你这棵小树能努力长大,长出更粗壮的枝叶,拥有更棒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我为每个孩子写生日诗,词句虽不华丽,但我相信,它们是有力量的!
生日课程中,我们欣赏小寿星的成长照片,了解他更多的成长故事;送生日诗时,小寿星坐到班里最中心的位置,成为此刻班里最闪亮的那颗星;送完故事和诗,我们给小寿星送上热情的拥抱、真诚的赞美和祝福;最后,我们还会一起动手制作创意小礼物……
生日课程不仅能让孩子在诗歌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汲取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能让他感受到“我属于这个家”“我很重要”“老师和同学都很爱我”,而这种感受,就是对自我的认同,对集体的归附。
二、“发光”课程:建立秩序,润泽友善
“发光”,即用素养和友善让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展现最好的自己。“发光”课程,包括素养课程和交友课程两个系列课程。
(一)素养课程:塑造班级秩序文化
一年级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奖惩规则去约束学生,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整齐、有序,但与此同时,也束缚了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奇思妙想的天性。换一种思路,我们把“规则”变成“素养”,把对规则的遵守由被动变成主动,帮助孩子由“我遵守规则,是害怕受到惩罚”的动物层次,进阶到“我心中有规则,并愿意去遵守”[1]的公民层次。
以“整理收納”课程为例。桌面乱作一团,桌洞“惨不忍睹”,房间更是凌乱不堪……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孩子身上司空见惯。整理收纳应是儿童最重要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于是,开展整理收纳课程势在必行。课程由几个绘本故事导入,之后请孩子们收集真实的“整齐”和“凌乱”的对比照片,并在班上分享,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过程,是激发孩子内在的整理收纳欲望的过程。再借助主题班会,传授给孩子整理收纳的基本技能。每天晨诵前五分钟,我又会用照片和记录表反馈前一天的整理收纳情况。与此同时,孩子还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两周进行一次自评和他评,连续三次评价优秀的人还可以获得到老师家参观的权利,而这个权利,是很多孩子都非常想要得到的。
素养课程,因需要而生,因行动而长,因坚持而成。从“我会倾听”到“文明就餐”,每个素养主题背后都有绘本、儿歌、戏剧或主题班会等一系列内容的支撑。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围绕主题形成合力……课程的力量悄无声息,却又铿锵有力,让孩子对秩序文化的渴求是由内而外、油然而生的。
(二)交友课程:润泽班级友善文化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也许并不是学习,而是交朋友。怎样让孩子放下戒备,用一颗友善、开放、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朋友,这是交友课程的核心。
课程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快速地放下身体的戒备,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于是,每天一个破冰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打开了肢体,愿意去和陌生人牵手,愿意主动拥抱彼此。
借助绘本的力量,让孩子在故事中反思自己、习得道理。交友的绘本有很多,但用处不同:《我有友情要出租》用在开学第一课;《做朋友吧》为“有刺”的孩子服务;《我的兔子朋友》启发孩子们敞开心扉,乐于接纳……这些绘本,不仅可以讲,还可以做写绘,更可以演出来。写绘能让孩子似懂非懂的道理清晰地跃然纸上,而戏剧表演则能让孩子在角色自居中透彻地理解交朋友的道理。
最后,我还会在每个月中选出一天作为“朋友日”。这一天,孩子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穿一样的衣服、坐同一张课桌,放学后到好朋友家里做客等。每个“朋友日”选择的搭档都不同,渐渐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班级氛围也越来越友善。
三、“辉光”课程:增进协同,提倡奉献
“辉光”课程,以展示孩子的成长来“辐射”家庭和社会,增进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以提倡奉献、鼓励捐赠为打开孩子爱心世界的钥匙,共同激发他去做一个会“发光”的、温暖的人。
(一)结业课程:增进班级协同文化
每一个主题学习结束时(我所在的学校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我都会做一个简短的“结业课程”,邀请家长来见证一段时间里孩子的成长。结业课程,是用诗与歌串起来的主题课程学习的回顾,中间穿插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互动朗诵,以及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展示等。最后,我们还会举行种植、包饺子、做元宵等亲子活动。
每次结业课程,带给家长的,或是感动的泪水,或是畅快的欢笑……家长们总是举起手机,用视频和朋友圈记录下每一次感动。也许是多个家长的多次发布,让孩子在这所学校的快速成长成了远近闻名的事,这为我们的学校和我的教室都带来了许多赞誉。与这些赞誉携手而来的,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加倍支持。家、校、社的高度协同,正是来自于孩子成长所带来的“辉光”。
(二)公益课程:倡导班级奉献文化
奉献,是班级愿景的核心词之一,这里不仅有萤火虫精神的支撑,我还会找一些名人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例如,我与孩子们分享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一生致力于帮助第三世界的妇女和儿童的故事。赫本写给女儿的“人有两只手,一只手帮助自己,另一只手帮助他人”这句话,几乎成了每个孩子的座右铭。
每一学期,我们都会组织一次爱心捐赠,为云南佤族的孩子寄去书本和衣物;每个月,我们会和常州市清凉小学的小朋友通信,关注对方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见闻。最终,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笔友。
公益,帮助孩子把爱心转化成一种能力,一种将来可以照亮世界的能力。
用课程打造一间会“发光”的教室,這间教室孕育出的,一定是会“发光”的人——或独自闪光,用成长来回馈关心你的人;或与人同辉,用爱和智慧去温暖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15-19.
(作者单位: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 100094)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