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药院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分析
2021-05-31赵雪茹
赵雪茹 马 利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的获取、存储、传递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知识爆炸性增长的现状让人措手不及,知识管理应运而生。Oosterlinck指出,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同部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列入鼓励研究领域指南,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热潮。国内教师知识管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形成。有少数研究者提出构建教师知识管理模型和知识管理系统[2-3],以此作为评估教师知识管理绩效的依据,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等问题少有人提及。
高等院校是知识的主要创造来源和人才培养基地,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效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如何更有效教学科研以及知识分享、传播及应用[4-5]。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方式初步了解医药院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现状和需求,构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为医药院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和评价提供方法学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范围限定为湖北省5所医药院校(包括3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1所医药学院及1所中医药大学),调查对象为以上院校的全职专任教师,利用教师工号随机系统抽样,现场深度访问并填写调查量表。通过分析某高校的预调查结果,估算本次调查至少需要抽样260份。
(二)调查工具
项目组经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后,自行设计调查量表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自评,开展预调查后对量表条目修改和优化。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84.57%,其中有效问卷293份。调查问卷由3个维度及25个条目组成,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8,分半信度为0.790;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计算KMO值为0.825,表明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统计学方法
建立Access数据库录入现场调查量表信息,采用双人录入和第三方审核方式控制数据采集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采用SPSS22.0。应用AHP-模糊评价法[6-7]构建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综合分析教师知识管理能力。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93名受调查教师中,男性148名,女性145名,60%以上教师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其中近50%教师的职称为讲师,其次是副教授占29.39%,助教(或未定)与教授分别占13.51%和10.47%。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8.85%,硕士学位42.57%,学士学位及以下者约占20%左右。受访的293名教师中,约74%的第一学历是医(药)学专业,其他为理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
(二)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基本调查现状
表1列举了9个代表性条目的调查结果。其余16个条目中,其中约45%的教师认可“所在学校有良好学术交流氛围”,约54%完全不认可“所在学校有良好学术交流氛围”,其余为“不确定”;约68%的调查者对“个人知识获取能力”自评为“满意”,31%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约57%对“知识共享能力”自评为“满意”,25%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约13%的教师对“知识创新能力”自评为“满意”,47%评价为“一般”,其余均为“不满意”。
表1 293名教师的部分调查量表结果
(三)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AHP-模糊评价法综合分析
经课题组讨论,量表中的25个条目视为模糊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初步筛选的二级指标体系中包括11个二级指标,知识管理能力的3个主要属性“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为一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问卷咨询,进一步筛选二级指标,参与咨询专家共9人,涉及教育管理研究2人、知识管理2人、统计调查3人、医学院校教授2人,专家的研究经历丰富,代表性强。专家意见初步达成一致后,最终纳入模糊评价的9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1.构建因素集和评价集
按照一级指标,因素集分3个子集U={U1,U2,U3}。通过模糊转换,将问卷条目中的三个选择项{完全一致,不确定,不一致}依次转换为评价等级{优,中,差},建立评价集V={V1,V2,V3}={优,中,差)。
2.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多方讨论及专家咨询,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根据1~9阶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其权重集。A1、A2、A3均通过单因素一致性检验后(CR<0.10),建立一级指标权重集W=(0.297,0.364,0.339),各二级指标权重Wij如表2所示。
表2 知识管理能力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3.确定二级指标隶属度
4.多级模糊评价
根据模糊评价运算法则Ai=Wi*Ri(i=1,2,3),以“知识获取能力”的模糊评价为例,W1=(0.433,0.306,0.261),R1=(R11,R12,R13)T,计算出模糊评价结果A1=(0.687,0.29,0.023)。同理可得,知识共享能力A2=(0.697,0.247,0.056); 知识创新能力A3=(0.398,0.478, 0.124)。记R=(A1,A2,A3)T,权重集W由表2知,根据模糊评价法则A=W*R,知识管理能力隶属度矩阵A=(0.533,0.400,0.067)。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以53.3%的把握度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总体为“优”,被调查教师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能力为“优”,其隶属度分别为68.7%与69.7%;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为“中”,其隶属度为47.8%。
三、讨论
(一)高校环境有利于教师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新医科背景下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是高校知识管理体系的主体,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更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8]。知识管理能力是体现如何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运用、分享和创新的过程[9],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彼此交流知识的机会广泛,与其他组织相比更容易获取知识,在组织结构上,宽松的控制方式也易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知识获取”能力评价偏“优”也佐证了此观点,其中“个人获取知识来源丰富”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高校特有的多元化知识传播环境是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内化的有效条件,是教师个人知识创新的“原始场”。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医科模式,强调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11],也为医药高等院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二级指标“知识获取工具使用”与“学术会议交流”的多个调查条目都设置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调查内容,如对于量表中“熟练使用多种网络检索工具”、“经常应用知识管理软件进行知识的管理与积累”、“经常通过网络与同行展开学术交流”等调查条目,各有62%、37%、67%的受访者回答“完全一致”,表明如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仍有较大空间。通过信息技术打破传统专业培训和交流模式,快速高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隐性知识与公众分享,向显性知识转化,再内化为隐性知识[12]。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知识转化,也是教师自身知识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潜在需求大,教师知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本研究参与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以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居多,约80%教师职称为讲师或副教授,他们正值事业上升期,大多是教学或科研骨干,知识获取能力毋庸置疑。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学科背景是医药学,承担了来自于临床和教学的双肩挑任务,他们一致认可学校建立统一的学术交流和共享平台,有利于个人知识转化和创新。关于二级指标“个人教学技巧、心得感悟等与他人的共享”,是个人知识共享的典型行为,提及到“是否与同行展开学术共享时”,90%以上都选择了仅利用微信或QQ等私人社交工具交流,70%受访者提出所在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反映出基本都是个人自觉行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术会议交流”、“合作发表论文”与知识创新中“主持科研课题”两者得分高度相关,但“学术会议交流”和“合作发表论文”评价为“优”的隶属度分别仅为0.422和0.357,提升可通过内外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共享的潜在需求。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知识创新”能力自评为“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远低于“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创新”的隶属度评价结果显示为“中”,总体模糊评价中“优”与“中”的隶属度大小也无显著差异,提示知识管理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知识创新”。根据高校的四大功能,教师知识创新能力有四种表现形式[13],除教学创新外,最直接的形式就是科研转化创新能力。除“主持科研课题”外,本研究还调查了“对科研与知识创新能力关联度的认知”,以此评价被访者对知识创新内涵的认知能力。量表中与“主持科研课题”相关的条目有3个,其中“有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的人员仅占51%,通过科研经历提升知识转化能力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回答关于“对科研与知识创新能力关联度的认知”的问题有两个,85%的调查者均认可“个人知识创新能力一定有利于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经历一定有利于提升知识创新能力”,表明高校教师已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目前缺乏外部环境支持。
四、建议
(一)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加强高校的知识管理文化建设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全覆盖”,培养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就是培养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是互联网信息,唯有教师自身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作为知识获取工具,才能构建个人知识仓库。高校应重视把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理念全面应用的政策机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同时,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宣传知识管理理念,真正把知识管理应用融入智慧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医药院校教师还需满足新医科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知识需求,学校应鼓励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以教师为本”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促使教师养成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创新意识。教师借助外部氛围推动自身的知识管理理论学习,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自我学习,将内在动力转换为学习能力。如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收集整理工作,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和专业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培训进修等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并不断把这些显性知识内化,补充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应开发虚拟社区项目,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信息化交流平台[14],个体自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常视为不可外化的隐性知识,而虚拟化环境可消除封闭、自私的共享障碍,有助于提升隐性知识外化的能力。
(二)建立知识共享的绩效激励机制,促进团队和个人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高等院校应该针对本校教师知识共享行为建立内在激励机制,这也是推动知识创新的一个有力保证。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激励措施都是针对知识创新制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科研成果”[15]。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术会议交流”和“合作发表论文”是反映知识共享的重要成果,已得到每位调查者的一致认可。高校应鼓励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共享给其他人,论文和科研项目鼓励团队合作,不仅仅只以论文第一作者或项目负责人考核科研绩效。鼓励通过组织学术交流论坛分享成果,合作不仅有利于取长补短,还会通过相互碰撞产生新知识和新思想。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中,内在激励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16],如共享文化、评优、提供培训机会等,以激发教师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团队整体知识创新能力,“以面带线”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效的知识管理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根本出路[17],只有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提升了,学校的知识管理水平才有内在驱动力,才具备“双一流”大学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