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考地理试卷中的六大“关键词”引领二轮复习备考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
2021-05-31云南朱云光
云南 朱云光
高考文综地理受到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考查,因此决定了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理主干知识上。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即:自然地理五大规律和人文地理的六大区位理论,这些主干知识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又通过诸多“关键词”呈现出来。统计分析2020年地理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找出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六大“关键词”,在复习备考时围绕这“六大关键词”构建知识体系。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材料和题干中的“关键词”,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一、高频“关键词”统计与分析
1.高考关键词“时光”
近几年地球运动部分考查频率有所降低,2020年地理全国卷地球运动部分主要通过“时间”和“光线”等问题情境呈现在试卷上(表1)。时间类问题包括: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昼夜更替、四季交替以及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变化等;光线类问题与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角直接相关,即学生能清晰判断某地白天任何一个时刻太阳所处的方位,进而判断日影的朝向及其他地理事物的方位及走向;能正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并理解太阳高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表1 2020年地理全国卷“时光类”典型试题统计表
2.高考关键词“水体”
水体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体组成、水体运动是地理全国卷必考内容之一。该考点考查频率高,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考点。题目通常以文字材料和区域地图为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达到考查考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从2020年地理全国卷三套试题涉及的题目来看,“水体”类问题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水循环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水体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表2);另外河流特征综合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相关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表2 2020年地理全国卷“水体类”典型试题统计表
3.高考关键词“大气”
大气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大气组成及大气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地理现象。大气及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及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气运动过程可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大气运动现象的观测可有效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因此“大气”类问题联系众多的考点,地理特征突出,探究性强,可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有四组题目涉及“大气类”的考点,分别考查风向与城市布局,大气受热过程及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等(表3)。
表3 2020年地理全国卷“大气类”典型试题统计表
4.高考关键词“地貌”
地貌是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由内营力(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和外营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海流等)相互作用而形成。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成原因,典型地貌的演化过程等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题目多以文字材料、地形和地质构造图为背景,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对考生进行核心素养的考查。2020年地理全国卷有三组题目涉及“地貌”类考点,其中有两组题目为综合题,考查的主要方向为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质地貌演化过程等(表4)。
表4 2020年地理全国卷“地貌类”典型试题统计表
5.高考关键词“生态”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生态类问题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三套试卷都涉及“生态”类问题,试卷中选做题环境保护就是为考查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而设置。从材料呈现方式来看,基本上为文字材料和各类图表搭配,这样有利于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考查方向来看,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及修复问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特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及保护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等出现频率最高。从分值来看,三套试卷中“生态”类问题所占分值都稳定在20分以上,所占分值比重为所有考点之最(表5)。
表5 2020年地理全国卷“生态类”典试题统计表
6.高考关键词“区位”
区位是指地理事物所在的地区和位置。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和功能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或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又被称为区位因子。区位因素从宏观上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2020年三套试卷“区位类”题目考查特点来看,小切口考查各类区位因素的分析是主要的考查特点。从考查方向来看: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分析(表6)。复习过程中一些新兴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区位因素分析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代表了“区位”类问题新的考查趋势。
表6 2020年全国地理卷“区位”类典型试题统计表
二、用“关键词”引领二轮复习备考
1.参照关键词,合理取舍
二轮复习时间短,因此复习时应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参照高考试卷中的高频“关键词”,对复习内容大胆舍取,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如地球运动部分,传统复习方法耗时长,复习效果差,因此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时,可参照关键词“时间”“光线”来展开复习。“时间类”问题需清晰认知地方时、区时、昼夜更替、日期变更、季节交替等相关概念,并能准确计算和灵活应用。太阳方位及日影问题通常用太阳视运动图来进行教学,由于高中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用传统的视运动图来进行复习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考试时得分率低。因此学习太阳方位及日影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用坐标法来确定南北温带地区一天中任意时刻(地方时)太阳所处的方位,进而判断日影朝向及其他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图1),从而达到化繁为简,提高得分效率的目的。
图1 南温带地区冬半年某天太阳方位及日影朝向简图
2.围绕关键词,构建网络
目前二轮复习多采用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方式进行复习,这样复习有利于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但也容易忽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只按特定小专题进行复习,则难以提升和锻炼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二轮复习中,可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一些高频的关键词,重新梳理和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要关注该地理要素本身,还应关注该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训练考生拓展迁移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如水体部分的复习,不仅要关注水体组成、水循环、水体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还应该关注水体与地貌、水体与气候、水体与农业等其他地理要素及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水体”这一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如图2)。
图2
3.依托关键词,构建模型
构建答题模式、掌握答题规律,是为了快速准确地答题。复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的转化过程的有效训练,熟悉常见的答题套路,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但熟悉模板绝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联系具体的区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区位问题,建立有所侧重、针对性更强的答题模型,如:工业区位类问题可建立答题模式(如图3)。
图3
4.抓住关键词,精准审题
在训练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精准审题和精细答题的习惯。如2020年地理全国卷Ⅰ中的第37题第2小问,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审题和答题:①审清问题指向。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是根据侵蚀程度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共两个问题;②提取关键词。抓住题干中“侵蚀程度”“先后顺序”等主要关键词,并结合材料中的“岩浆喷发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等关键信息对图文材料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③构建答题思路。围绕题干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形成答题思路;④规范组织答案。要求学生分点分条,有理有据规范组织答案,并清晰书写。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上述步骤审题答题,对出现审题偏差的或书写混乱的学生及时纠正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减少因为审题答题不当而造成的过失性失分。
【例1】(2020年全国卷Ⅰ,37题)(节选)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