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自然带”专题提升秘钥
2021-05-31宁夏金卫东
宁夏 金卫东
陆地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下形成的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地理现象,属于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规律、分布特征、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内部结构等,在复习时只有全面厘清知识脉络,才能在作答时“游刃有余”。
一、水平陆地自然带
【例1】(2020年全国卷Ⅱ,9~11题)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9~11题。
9.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11.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参考答案】9.D 10.A 11.B
【试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尤其是水平自然带的内部差异及成因。
1.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其次是偏北风从北冰洋带来的水汽,读图可得,西西伯利亚平原比东欧平原更远离大西洋,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大致与中纬西风垂直)阻挡中纬西风,使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东欧平原的少。
2.影响陆地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气温)和降水,“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虽然从总体上看乌拉尔山脉自南向北分别是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森林带,但受乌拉尔山脉对中纬西风的阻挡,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降水存在差异,其物种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位于北冰洋沿岸的苔原带,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少且不明显;纬度高,气候严寒,且受北冰洋的影响,热量和降水较为稳定,地形影响最小,故是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
3.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额确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是因为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西西伯利亚南部因为蒸发量大导致沼泽少,而不是沼泽少导致蒸发量大;河流流向与蒸发量无关;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远离北冰洋说明受北冰洋影响较小,降水更少,这与“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不符。
【拓展提升】
1.从宏观的角度看,同一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同自然带之间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从微观的角度看,同一自然带内部也存在差异性,自然带具有过渡性特征,同一自然带的中部其特征最典型,两种不同的自然带之间往往物种混杂,如温带草原带往往由温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草原带组成,所以自然环境差异性是绝对的,而整体性是相对的。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分为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分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主导)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主导),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因水热组合的垂直变化形成的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局部水分、岩石性质和水分矿化度的变化等因素形成了非地带性分布。
3.陆地自然带的类型是由热量(温度)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热量相当时,看水分;在水分相当时,看热量,从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差异。当一个地区的植被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相符合的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状态下,植被群落被称为顶级群落(见下图),其结构最为稳定。
顶级群落分布模式图
4.亚欧大陆东部自然带自南向北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自然带名称与其对应的气候类型名称不同的有地中海气候发育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发育热带荒漠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发育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萨瓦纳带;广义讲,热带雨林带包括热带季雨林带。
6.水热条件越好,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植被层次越多。例如,热带雨林一般有四层结构,最上面是高大的乔木,乔木下面是灌木,地面是草被,中间还缠绕着藤本植物。
二、山地垂直自然带
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水热组合状况,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在不同的山地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各具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即山地垂直自然带。当山地的海拔达到夏季气温在0℃以下时,山地积雪不能完全融化,就有永久积雪,永久积雪就会转化为高山积雪冰川。雪线是永久性积雪的下线,也就是季节性积雪和永久性积雪的分界线,林线是森林分布的上限。
【例2】(2020年江苏卷,13,14题)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两山地属于
(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14.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参考答案】13.D 14.C
【试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判读山地的名称(空间定位);依据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推断其成因。
13.依据“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说明两山地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可排除昆仑山脉和秦岭;依据基带类型(亚热带)可排除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地处温带,基带不是常绿阔叶林);依据山地海拔(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海拔为3 767米)可排除秦岭(见下图),故选横断山脉。
14.该题与第13小题有连带关系,即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乙山地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靠近谷底,受焚风作用更强烈,其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非地带性现象);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对乙山地基带干热河谷灌丛的形成影响不大;乙山地基带的干热河谷灌丛是在强焚风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其原生植被为灌丛,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的结果。
【拓展提升】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的因素有:纬度、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相等的山地,一般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同一纬度地区,一般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多;海拔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少。同一纬度地区,海拔相等的山地,一般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多;相对高度越小,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2.从山麓到山顶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从山麓到山顶的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就是从山地基带(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向其所在纬度的较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变化规律相似。如非洲赤道附近以南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3.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基带)与其所在的水平自然带的类型一致。如乞力马扎罗山南坡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和其所在的在热带雨林气候下发育的水平自然带类型一致。
【例3】(2018年江苏卷,9,10题)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9~10题。
9.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0.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参考答案】9.B 10.B
【试题解析】依据“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判断,该山地为天山(北坡)。垫状植物是长期生长在高山寒冷地区,适应土地瘠薄、雨量稀少、风大、无霜期短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植物类型,常为灌木或多年生草本。
9.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循环的环节,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即除去地表蒸发量(占28%)和下渗量(转化为地下径流,只占2%),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的范围在雪线以下,大气降水没有转化为固态水保存下来,且该山地植被状况较好,故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植物截留和蒸腾。
10.该山地位于天山北坡(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其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该山地基带为温带半荒漠(又称半沙漠,是草原与荒漠之间的过渡地带),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规律,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
【拓展提升】
1.山地气压、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
2.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山地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结合区域特征和非地带性因素对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分析山地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天山(见下图)就是一个特例,天山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其北坡为迎风坡,阻挡从大西洋来的中纬西风和从北冰洋来的偏北风,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在一定高度因降水增多,适合高山针叶林的生长,出现“上下草原中间林”的特殊景观,与喜马拉雅山南坡自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由森林到高山草甸再到高寒荒漠、积雪冰川的变化有所不同;天山南坡(背风坡)因降水少,无高山针叶林带。
天山垂直自然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