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所为,皆是心之所向

2021-05-30马德

今日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歌妓张翰风骨

马德

逢对的人,做值得的事,过快意的人生,这差不多算是最完美的光阴了。但事实上,生活不会让你这般畅意舒适。

对的人能逢三五个就不少了,过得快不快意需要灵魂自内而外的修行,至于值得还是不值得,则无须问,也不可问。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凡事总要问值得还是不值得,这样的活法本身就不值得。

因为,强化了意义的追问会让人生变得惶惑,歇斯底里的较真会把格局分割到琐碎。

回看人生,张爱玲会问自己跟胡兰成的爱情值得吗?金庸的小说中,穆念慈会问自己倾心认贼作父的杨康值得吗?京剧《四郎探母》中,身在辽国十五载改名易姓并做了敌国驸马的四郎杨延辉,决绝地到宋营探望老母亲畲太君值得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非得去西湖亭中喝三大杯值得吗?

这些问题都不能问。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或者,它們无论怎么答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不管什么事,只要你当时愿意,就是值得。

这是对初心的尊重。那段岁月只可告别,不能背叛。

拿后来结果的不如意来回评当初的不应该,本身是不厚道的。因为反过来,假如一切得如所愿——要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样的值得,简直太功利了,也太世俗了。

单纯从得失拷问人世的值得与不值得,看起来,更像是从初始出发的一场阴谋。

我不会怀疑某些计较和在乎,是对人生的真诚。如果它的动机,是为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话。

高尚的灵魂对自我天生苛责和自律,因为他们实在不愿蹉跎生命。在他们看来,有意义的生活是明亮的,虚耗的日子是可耻的。

也因此,人世间,有些计较属于世俗境界,有些计较属于灵魂境界。前者追寻物质世界的满足和慰藉,后者追寻灵魂世界的充实和踏实。

通常,前者对值得的叩问是短暂的,这是由物质刺激的瞬间性决定的。后者对值得的叩问则是漫长而持久的,精神世界的洁癖,让所有的叩问都成了信仰和哲学。

毛滂,宋朝人,曾担任杭州法曹掾。

毛滂和歌妓琼芳相爱,任职期满将别,作《惜分飞》赠琼芳。当时杭州太守是苏轼,在一次席间听到歌妓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是毛滂所作,恨曰:“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竟派人追回,与其流连数日。

毛滂与歌妓的爱,苏轼与下属的惺惺相惜,都令人叹惋。

你会发现,为同一个世界的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说多少做多少,都是值得。

西晋张翰有“莼鲈之思”,他在洛阳做官时,一日秋风起,特别想吃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感慨:“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大意是说,人活着就得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能为名缰利锁所累。结果,他真的辞官不做,回家乡去了。

张翰为了口吃的值得吗?不,他肯定不是仅仅为了家乡的美味。在他所处的魏晋时期,人活着,都有一股子精神,即所谓的魏晋风骨。

人一旦活得有风骨,就不会有那么多苟且,不会攀附、谄媚、屈从以及言不由衷,也就会少纠缠、多放下,容易干净澄澈、物我两忘。

这时候,其实已经不用问值得还是不值得了,因为你的一切所为,皆是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邓志强荐自《知识窗》)

猜你喜欢

歌妓张翰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近二十年歌妓与唐宋词关系研究述评
浅谈柳永词中的新女性形象
不玩了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直言才见真风骨
张翰 真性情
牛人真多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