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实践:“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施的旨归

2021-05-30贾秋萍

语文建设·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任务主题

贾秋萍

【关键词】语文实践,主题,任务,情境,评价

统编语文教材在八、九年级的每一册中都增加了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这种新的组元方式体现了编者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单篇课文为基本单位,按照知识点和训练点单线设计的思路。《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还对“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给予了建议和引导:“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从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1]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分析教材四个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和每个单元的三个任务,发现有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框架,却缺少明晰的“为轴心”的主任务,教材中的三个任务基本是按照“文本学习— 实践活动— 写作表达”的思路来设计的,流程比较固化:先阅读一组文本了解單元的内容,再去尝试单元的活动,最后进行写作模仿,这种思路仍然带有训练为主和知识引导的色彩,用这样的过程来实现听、说、读、写实践相互融通的活动探究是不现实的。

统编教材四个“活动·探究”单元的探究主题是明确的,就是用活动的方式学新闻、学演讲、学诗歌、学戏剧,如果还是带着“以阅读为抓手”的想法,那单元教学活动就很容易回到单篇教学的老路上:学生先花大部分时间阅读文本,了解新闻、演讲、诗歌、戏剧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然后通过一个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体验和尝试,最后自己模仿写作。这种思路下的做法和教材编写的初衷就不一致了。

那么,如何发挥“活动·探究”单元的组织价值,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需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统筹单元内容、目标、情境、任务、评价等因素,设计贯穿始终的语文学习活动,把语文实践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中。

一、提炼大主题,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每个“活动·探究”单元都有三到四篇选文,不同的单元还有口语交际、名著导读等内容,教学目标也呈现多重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多重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素养为本进行有机整合,提炼单元目标和主题,让单元教学目标更加集中,便于更自然顺畅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八年级上册关于新闻的“活动·探究”单元,有《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五篇新闻,文本各具鲜明风格,也都是典范的新闻佳作。教材安排的教学目标比较多,既涉及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样式的基本特点,又涉及素材搜集、新闻采访、编辑制作的一般步骤,虽然这些内容都是围绕新闻展开的,但各项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教材中设计的“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任务,仍然是先阅读、再实践,按照这个思路,很容易围绕新闻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掌握了新闻知识点并不等于学会了新闻。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开展新闻单元的活动探究?首要的是做好单元主题的提炼。聚焦文本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几篇新闻尽管各有风格,但都是优秀的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大事件的高度关注,是用事实来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有的行文精粹,有的叙述详尽,有的词气充沛,有的娓娓道来。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像听一位风格鲜明的记者动情地讲述当时的事件。如果用“好记者讲‘好故事”作为单元学习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统领单元内容和教学目标,更自然、持续地推进学习任务的开展。“好故事”是真实的,是当下发生的,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好记者”是能讲好这些“好故事”的人,他们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他们也秉持优秀的职业品质,站在国家、人民和人类社会的立场看待社会事件。在这样的主题统领下,“好记者写好新闻”“新学期的新鲜事”这样真实的学习任务也是围绕新闻的特点、记者的素养等要素展开的,学生始终在新闻学习活动中进行新闻学习的实践,也在学习中体验、理解、积累从新闻的角度看世界的经验。

九年级上册关于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教材安排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这些诗歌作品,还有《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教材资源是丰富的。研读文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都倾注了诗人炽热的爱的情感,通过丰富而美好的意象,抒发了对祖国、对家园、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以“爱的赞颂”为主题,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因声求情,读懂爱的赞歌”“以声传情,听听我的声音”“我们这样说爱你”,浓郁的爱的情感贯穿活动过程,把读懂诗歌、读好诗歌、为生活写出赞歌这样的学习活动统领起来,也就避免了教材“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三个任务可能带来的以知识点学习为任务、缺少情感体验的课堂样态。

聚焦文本的单元主题提炼,是学习内容的概括和学习内容价值的外在表述,也是联结单元多重教学目标的重要纽带,它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意义有机统一,引领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创设大情境,在真实的场域展开深度学习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语言运用场域,让学习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展开,它熟悉又陌生,既能关涉学生自己的已有经验,又有需要完成的真实的学习任务。

八年级下册关于演讲的“活动·探究”单元,有《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 周年》四篇作品,呈现了演讲的不同风格。基本目标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公开场合条理清晰、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意图想法表达出来。按照教材中的“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三个任务来看,更多的还是落实在演讲知识的掌握上。如果举办一次契合学生兴趣、经历的主题演讲比赛,就有了理解单元主题“有声语言的力量”的真实语言情境,学生便能真正进入演讲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演讲的方式传递自己的观点、看法、思想。

本单元以“演讲吧,同学!”为单元学习情境,共设计三个任务。一是“ 畅说‘ 我的成长和理想”,对十三四岁的少年而言,这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也很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他们可以自由畅说,形成演讲雏形。二是“学习优秀演讲词”,以文本为基础,把“读”与“讲”结合起来,揣摩品读演讲词,体会演讲的表达魅力;在品读的过程中细致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怀,模拟用他们的口吻在那样特定的环境演讲,更深刻地理解闻一多、丁肇中、顾拜旦这些大家的思想境界;在这样的学习后,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学习伟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角度,再回头优化自己最初的“我的成长和理想”演讲稿。三是“走进演讲现场”,先制定演讲规则,再正式演讲,开展演讲评价,从学习文本走向演讲实践,在真实的场域中运用习得的演讲知识,提高语言水平。

“演讲吧,同学!”是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它很容易引发学生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的动机,并自然勾连学生的成长经历,可以让他们有话说、乐于说。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和生活的关联度更高了,教材的示范性更具体了,学生在真实的演讲现场中认知和感受更充分了,更易于借鉴作者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表达。

三、形成大任务,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 活动·探究”单元安排的初衷是突破以课时设计为基本单位、以单篇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惯性,这样就给以学生素养发展的大目标、大单元整合的大观念来设计学习行为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九年级下册关于戏剧的“活动·探究”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三篇作品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如果按照教材的“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三个任务来操作,很可能会在任务型解析中去理解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人物形象等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会破坏戏剧的立体感、艺术感。如果以大任务将学习行为与戏剧本身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始终在戏剧场景中学习戏剧,在戏剧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探究过程中真切体验中华传统戏曲文化。

本单元以“校园戏剧节”为主题,把“举办校园戏剧节”作为单元学习主任务,把排练与演出的学习行为贯穿始终,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戏剧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入情入境地体验戏剧。在校园戏剧节的大情境中,设计“导演说戏”“我想演这一个”“剧本回头看”这样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戏剧知识。当一回导演,要能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表述精彩剧情、评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一次角色扮演,可以选择剧中一个心仪的对象,根据文本编写表演脚本,撰写人物小传,扮演人物形象;做一回评论家,在“说戏”“演戏”“看戏”之后也来“评戏”,重新回归文本的深度阅读,反思戏剧主题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三个学习活动逻辑线索清晰,整体性很强,既在活动的过程中习得了戏剧的基本知识,又在“校园戏剧节”的情境中探究体验了这一艺术的本质特点和表现形式。

这样的学习设计,是在“校园戏剧节”中展开的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以文本的戏剧内容为基础,以明晰的学习行为为主线,“说”“演”“评”的过程是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更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它既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富有挑战性,充满趣味性。

四、设计单元测评,落实活动探究目标

测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持续开展的,相应的学习评价也应贯穿始终,从而准确判断学生学业发展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必要信息。

一方面是做好过程性评价。把评价嵌入“活动·探究”单元学习,并始终伴随学习的整个过程。仍以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为例。在任务二“学习优秀演讲词”环节中,有“品读优秀演讲词”“模拟演讲”“优化‘我的成长和理想演讲词”三个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方案和支架,分别是“品读演讲词任务单”“优秀演讲词推荐表”“‘我的成长和理想演讲稿优化方案”,每一次基于学习活动的表达与分享,就是一次学习任务中的测试与评价。它注重的不是学习等级的评定,而是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发展。这种嵌入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能,采取有效方法改善教学活动,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做好单元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是以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它可以是单元练习、测评试题,也可以是源于任务情境的开放性试题,而且任务情境越开放,对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越高。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向单元演讲任务的语言实践活动。题干如下:

学校组织竞聘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校刊主编、校广播站站长、志愿者服务联盟主席等职务,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请结合以下资料,学习名人演讲的技巧,试撰写一篇即兴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材料1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2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具体要求:

1. 请结合单元所学,以及提供的两则材料,说说优秀的即兴演讲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目录的形式呈现。

2. 假设现在给你三分钟时间演讲准备,请你根据自己竞聘的职务,列演讲提纲。

3. 现场演讲,阐述竞聘主张。

从考查的指向来看,这样测评是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性的材料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优秀演讲词的特点。三个具体要求很好地回应了本单元“品读优秀演讲词,概括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常见技法;运用阅读所得,学习撰写演讲稿,明确演讲稿区别于作文的明显特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演讲实践,學会演讲”[2]的学习目标。设计“竞聘职务”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度很高,不仅做到了课内外相贯通,也将学习与实践相连通,可操作性强。同时,这样的测评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筛选甄别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测评的开放性,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相应层级的评分标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业发展状态。

这样的测评也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复杂的、结构不良的真实问题,模仿或直接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者在专业共同体的实践”[3],学生完成测评的过程,需要运用单元学习中获得的概念、规则、工具和资源。这种基于现实情境的真实问题的测评,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思维水平、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都有积极作用。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4]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都是“做”的内容,写新闻,作演讲,读诗歌,演戏剧,这就特别需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用具有整体性的语文学习任务来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在真正的语文活动中探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有意义的语文。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任务主题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