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课堂融入“低碳生活”理念的教学实践
2021-05-30黎子露
【摘要】本文以“变废为宝”活动为例,阐述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劳动课堂的教学实践,具体提出收集资源,秉承环保理念;导入主题,营造制作氛围;因材施教,巧选材料技艺;成果评价,享受制作乐趣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低碳 劳动课堂 教学設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140-02
当前,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危机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这间接促使“低碳生活”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所谓“低碳”,是一种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旨在尽量减少生活作息消耗的能量,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结合全球环境发展趋势,全民都应该担起这项责任,自觉履行这项义务。为此,学校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保护环境的任务,培养学生形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基于这一教育职责,笔者在劳动课堂发起了“变废为宝”活动,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生活用品或小工艺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体验低碳生活的乐趣,增强环保节能意识。
一、收集资源,秉承环保理念
劳动课的学习方式是以操作性、实践性为主,主要通过设计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劳动技术,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在劳技课堂开展“变废为宝”主题的操作任务,比较契合劳动课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师应该重视活动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设计“变废为宝”活动,第一步是组织学生收集废旧资源。如果没有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材料,劳动课的实践学习便无从谈起。因此,劳动课教师应当结合日常生活及学校条件,鼓励学生多收集废旧物品,这不仅解决了活动资源的问题,同时也对应了低碳生活所倡导的低污染、低排放理念。适合学生劳动课创作的废旧物品通常源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身边有哪些可用之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广泛收集。
(一)在家庭生活中收集资源。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学生获得废旧物品的主要来源地。因为家庭活动比较丰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品,很多学生在活动开始后很快就收集了一大箱废旧物品。物品的种类非常多,但质量参差不齐,这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会学生从收集到的废旧物品中选择可用于劳动课创作的素材。首先,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有锋利边角的物品不选,如玻璃碎片、废旧刀片、铁钉等;脏污有感染风险的物品不选,如针筒、药瓶、使用过的口罩等。其次,要注意材料的使用率。使用频率高的物品可以多收集一些,如吸管、饮料瓶、纸杯、包装袋、一次性筷子、旧毛线等。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收集废旧物品,是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把“低碳”行动落实到生活中的体现。
(二)在学校环境中收集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同样会产生很多废旧物品,包括书报、旧本、草稿纸等纸制品,塑料瓶、易拉罐、包装盒等生活垃圾。如果将这些废旧物品全部丢弃,那么班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也会让原本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资源白白浪费。因此,笔者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设置了一个“再循环银行”(大纸箱),建议学生把能循环利用的废旧物品“存入”此处。当学生在劳动课中需要制作新作品时,可以直接到“再循环银行”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这样收集资源不仅省时省力,同时能让学生认识废旧物品并不都等于垃圾,善加利用仍然是宝贵的资源。
(三)在社会环境中收集资源。社会环境中的废旧资源通常包括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和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废旧物品。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竹子、各种落叶、石子、浮木、干枝、贝壳等,而常见的社会生产生活废旧物品有包装材料、残破瓷砖、铁丝、绳索等。这些废旧物品通过学生的创作可以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学生在收集这些废旧物品时能够观察社会百态、家乡变化,进而激发热爱家乡、坚持绿色低碳生活的思想观念。
二、导入主题,营造制作氛围
小学劳动课堂强调学生的操作性学习,学生不但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的制作思路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决条件。此外,每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将潜能转化为创新意识、创造性发明,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为学生营造带有明确主题或富有吸引力的制作氛围,帮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参与热情、展开创造想象、厘清制作思路。在本次“变废为宝”活动开展期间,笔者主要从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入手,营造活跃的同时带有挑战性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制作活动。
例如,今年六月的第一堂劳动课,笔者以入夏为契机,向学生提问:“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但是西瓜太大了,开了之后一下子吃不完摆放在台面,很容易招来苍蝇。苍蝇嗡嗡乱飞不仅吵得人心烦,还容易传染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提出使用报纸驱赶、用电蚊拍灭杀、用杀虫剂消灭等方法。笔者为学生的想法点赞,然后展示了一张苍蝇拍的图片,解释它比报纸“专业”,比杀虫剂、电蚊拍环保节能,可以利用多种废旧材料自己制作。经过层层铺垫,终于亮出了本节课的制作主题,学生的制作热情得到很好的激发,他们都想制作出一个实用的苍蝇拍,好跟苍蝇“实战”一番。
又如,在一次班级球赛结束之后,学生收集到很多饮料瓶和纸杯。于是,笔者在劳动课上播放了一组人偶作品,先让学生认识人偶;然后播放了人偶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最后提问:“班里的‘再循环银行有这么多废旧材料,你们能不能做出自己的人偶来呢?”学生感受到“挑战”,在好胜心和制作欲望的驱动下,纷纷开动脑筋设计人偶,最终制作出大量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品,如机器人、少数民族娃娃、动画人物、拟人化的小动物、艺术笔筒、盔甲武士等,制作成果斐然。
在上述课堂内容中,苍蝇拍有其实用价值,人偶作品和节日工艺品有其艺术价值,教师从这两方面设计教学,突出明确的制作主题,营造情境性强、轻松愉快的氛围,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敏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而且“变废为宝”的教学过程,不断进行着“低碳生活”理念的渗透,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节约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因材施教,巧选材料技艺
当课堂导入了创作主题之后,必然要选定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材料的选用应根据年级的不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本着安全、卫生、可操作性强等原则,指导学生选择较为熟悉、危险系数低、操作难度较小的材料。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风险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可以适当放宽材料的选择范围,以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需求。同理,制作技艺的选择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例如,在制作书签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选用纸张、树叶、布料等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在生活中容易获得,同时也质地柔软、便于裁剪拼贴,能够让低年级学生安全又不受限制地琢磨和尝试,体验创作的乐趣。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笔者则鼓励他们将目光投向更多种类的废旧用品,在纸张、树叶、布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石子、海绵、铁丝、木片、泡沫、塑料、皮革等材料。制作工艺除了剪裁成型,还增加了拼贴、镂空、镶嵌等技术,使作品更加精美。
上述实践表明,材料的选择应当遵循从易到难、从常见到少见、由浅入深的原则,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由于这些材料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增长对新材料的认知,发现这些废旧物品更广阔的使用途径,迸发创作灵感。后续的课程也表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更多的材料制作技艺之后,其对越来越多类型的废旧物品的应用得心应手,所制作的作品也逐渐向立体化、复杂化发展,如用废旧毛巾和木棍制作了拖把,用纸盒、镜片和铁丝制作了“手机屏幕放大器”,用木条、纸箱和包装袋制作了收纳柜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变废为宝”这一活动主题。
四、成果评价,享受制作乐趣
当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体会自豪感和成就感时,不仅能保持更持久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真正体会劳动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因此,在劳动课堂上,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创意、赞赏学生的成果、激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始终充满自信,不断激发创作热情和求知欲望。在“变废为宝”作品评价环节,笔者通常采用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方式。
例如,在一次以“旅行坐垫”为设计主题的评价环节,AB两名学生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坐垫,A的坐垫是用废旧海绵和旧毛巾缝制而成,他介绍自己的作品特点是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但有同学提出,该坐垫虽然适合外出携带,但海绵过薄,舒适度不够。B的坐垫则是在硬泡沫外面包裹旧衣服和塑料袋制成,他认为自己的作品特点在于软硬适中和防潮,但有同学认为泡沫易折,B立刻反驳说泡沫用旧衣服包裹被折断的几率较低。笔者在最后点评时对两名学生的创意都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称赞了他们对实用性考虑周到,并鼓励两人相互借鉴,寻找提高空间。在随后的改进中,A增加了两片可上下叠放的泡沫板,解决了海绵过薄的问题,B则增加了一层海绵,使坐垫更加柔软。
通过这次点评可以看出,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不同的用意,学生自评的作用主要在于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训练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生生互评则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明确相关知识,并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参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而师生评价侧重激励性评价,多从积极方面给予肯定,旨在鼓励学生并从中了解自己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上述两名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获得肯定和赞赏,并在交流中發现了更多的废旧物品使用方法,可谓收获颇丰。
“低碳生活”理念在劳动实践中的体现是反复利用、减少排放、变废为宝,在劳动课堂中融入“低碳生活”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体验中了解、在实践中创造,享受低碳生活的乐趣,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黎子露(1987—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体育教育、小学劳动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