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探析

2021-05-30梁金凤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幼儿园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情况,发现教师对音乐理解不够透彻、应用多媒体元素单一、教师信息素养和音乐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性的策略,加强教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运用多媒体元素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音乐素养。

【关键字】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142-03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魅力,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其意义在于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当前,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弹唱”“幼儿跟唱”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而多媒体教学集声、图、画于一体,有利于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对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是很重要的。那么,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否促进幼儿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活动?基于此,笔者深入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应用现状

本研究通过观摩幼儿园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9个音乐教学活动,分别在每个年龄段观摩3个活动,从活动名称、活动时长等7个方面进行记录。(如表1、表2、表3)

(一)信息技术在小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由表1得知,小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总时长在4′~8′,信息技术应用时长最长的活动是“魔法屋”,占43.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单次时长在20″~2′15″。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使用媒体元素以声音、图像为主;信息技术使用的策略主要以直观演示、创设情境为主。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次数在5~7次。

(二)信息技术在中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由表2得知,中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总时长在5′~7′,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单次时长在20″~2′15″。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使用的媒体元素以声音为主,图像为辅;信息技术使用的策略主要以创设情境为主,较少用于直观演示和自主探究。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次数在4~5次。

(三)信息技术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由表3可知,大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总时长在7′~15′,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单次时长在10″~4′40″。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使用的媒体元素以声音为主,图像为辅;信息技术使用的策略主要以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自主探究为主。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次数在6~8次。

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没有分析音乐的重难点,有的教师直接利用现有的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表1“小青蛙回家”“小鸡出壳”“魔法屋”三个小班活动得知,教师在使用声音这一媒体元素时,大部分是用于创设情境,没有思考声音本身的价值。虽然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课件、搜集优质的音乐,但由于对音乐理解不够透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

(二)运用多媒体元素的形式单一

由教学过程可知,有的教师善于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有的教师不善于运用网络资源。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形式比较单一,喜欢用“声音”这一元素贯穿教学活动。从表2“买菜”“餐具交响曲”“熊和蜜蜂”3个中班活动可知,教师总共运用14次多媒体元素,其中声音使用的次数为12次,图像使用的次数为2次;从表3得知,在3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总共运用多媒体元素21次,其中声音使用的次数为17次,图像使用的次数为4次。

(三)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音乐素养有待提升

从表1、表2、表3得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总时长较短,大部分的比例在20%~45%,只有大班活动“十二生肖”的比例较大,占54.3%。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主要以创设情境为主,教师应思考设计的课件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音乐素养也会影响其审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利用声音等元素贯穿活动,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较弱,未能给幼儿带来准确的审美引导。

三、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如何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在中班音乐活动“买菜”中,教师先感受和理解歌曲的特点,《买菜》这首歌曲贴近幼儿的生活,旋律欢快、富有节奏,歌曲中的说唱部分更具有特色。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前,应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让幼儿通过教师的审美传导,发现歌曲中说唱的特点;在开展活动时,使用多媒体声音的元素创设买菜的场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特点,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去表现买菜的情境。由此在活动前,教师需要理解音乐本身的特点,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幼儿的表现思维和自主创作能力。

(二)丰富运用多媒体元素的形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声音、图像这些元素,还可以结合看圖谱、打节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课件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班音乐活动“小青蛙回家”中,教师采用的多媒体元素比较单一,多次使用图像元素来创设情境。这首歌曲具有明显的节奏类型和角色特征,幼儿易学易演。教师可以出示歌曲节奏型× ×|× ×|× ×|× ×|× × ×|× × ×,并利用声音元素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看图谱练习打节奏,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如在活动中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游戏,幼儿扮演小青蛙,通过唱、跳、打节奏的方式回到家。“小青蛙回家”的音乐活动同样具备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加入看图谱、打节奏这两个多媒体元素后,既丰富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广度,又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音乐素养

学前教育信息化包括幼儿园信息环境的创设、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幼儿园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刘珍芳,2017)白恩唐(2015)对不同地区城镇和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升。本研究观摩的9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运用媒体元素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提高信息素養最直接的方法,经过培训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如在大班“十二生肖”活动中,教师可以增加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或是在活动中丰富媒体元素的形式,用于直观演示、创设情境,还可以用于自主探究等。除此,教师应把音乐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如在大班“勇敢的小企鹅”“美丽的小孔雀”“十二生肖”三个音乐活动中,教师通过感受音乐的特点分析其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幼儿从内心深处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流于形式,更多的是要落实到实践层面,教师要透过平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建议,帮助教师客观地认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提高信息素养和音乐素养,从而优化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梦丽.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2017(5).

[2]刘珍芳.城乡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现状及思考:来自浙江省部分地市的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11).

[3]白恩唐.青岛市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深度融合研究”(立项编号:2021C688)、百色市电化教育与教学仪器站2020年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立项编号:JX20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金凤(1994—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幼儿园信息技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我爱幼儿园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