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低碳生活质量调研
2016-03-30李剑玲王卓
李剑玲 王卓
内容摘要:本文在探讨低碳生活的内涵、意义、特征和体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和北京低碳官网等信息查阅,对北京市民低碳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提高北京市民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北京市民 低碳生活 问卷调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市民低碳生活表现
市民低碳生活的途径主要是从节电、节气、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健康的社会机制,改变人们传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走进中国,但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和各种低碳生活的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要从现实中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点滴细节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节能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家用电器的使用
在家用电器的平时使用中,通过稍加注意就可以节电节能并减少碳排放。如在使用冰箱时,冰箱内的食物存放量最好约在80%,其他量多或者量少的都费电。在使用空调时,夏天可以温度稍微调高几度;冬天可以温度稍微调低一点点。数据统计表明,夏天只要把空调调高一度,每年全国能节省33亿度电。在使用洗衣机时,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在用微波炉时,为减少解冻食物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在使用电脑,短时间不用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60%以下。在使用燃气时,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在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等。
(二)在生活工作中注重低碳
平时生活中的细节稍加注意也可以做到低碳,每年人均排放约4.6吨二氧化碳。如用过的面膜纸可以用来擦家具、擦皮鞋等。过期的牛奶或酸奶,可以用来洗脸、洗手。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可以节电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市购物要尽量使用布袋或纸袋,并建议循环使用。出行尽量选择步行、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生活中的垃圾要尽量分类分装入箱,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平时要养成随手关掉电源、关电灯、关燃气,尽量一水多用。提倡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等。平时工作中,尽量多用电子邮件、微信、飞信、QQ等通讯工具,尽量选择网上交易,可以减少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表1所示。
北京市民低碳生活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针对北京市民低碳生活情况,笔者设计了低碳生活调研问卷,深入首都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发放100份问卷,对人们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生活情况进行调研,对市民平时家用电器的使用情况、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对资源循环利用等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有效调研问卷98份;对有效问卷用Excel透视表进行整理汇总和数据统计分析;对数据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对象,年龄在18岁以下(不含18岁)的占8.9%,年龄在18岁至35岁的占37.2%,年龄在36岁至60岁的占34.1%,年龄在60岁以上(不含60岁)的为19.8%,如图1所示。
(二)市民的低碳意识不足
在低碳意识与心理上,大约93.2%的北京市居民或者听说过或者不同程度的了解“低碳生活”这一概念,6.8%的北京市居民表示不了解“低碳生活”这一概念;81.3%的北京市居民在生活中“考虑过,也尽量做到了节能环保”,18.7%的北京市居民表示“考虑过,但很难做到节能环保”;61.1%的北京市民认为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主要在个人生活习惯的更改,16.3%的北京市民强调依托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很快的见成效,而从长远来看,12.3%的北京市民认为政府政策的引导是发展好北京市低碳生活的关键,4.1%的北京市民认为大众媒体教育也很重要,6.2%的北京市民认为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关键,如图2所示。
(三)市民的低碳行为欠缺
在节能方面,购买环保节能型电器被视作是发展低碳生活的重要消费行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人们在选择电器时容易倾向价格较为便宜的普通电器,69.1%的北京市居民表示能够“总是购买环保节能型电器”,仍有部分居民未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在被问及“不用电器时您是否会拔掉插头”这一问题时,只有 47.3%的北京市居民能总是做到这一点,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对于生活中的细节,居民的重视还不够,低碳生活应该从身边的小事抓起。
在回收方面,北京市节约用水成效显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85%,说明市民的节水意识较好。招待客人时,一次性餐具因其便利在过去深受人们喜爱,近些年由于对其危害性的大量宣传,调查中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居民约59.7%,从中也可以看到,舆论的宣传有助于引导居民的低碳行为。
北京市民低碳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形成低碳观念并加以践行,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阅览北京低碳网、北京市以及市辖区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资源,搜集官方网站新闻、政府文件等信息,获得北京市政府在低碳生活实践中的典型个案,归纳出北京市政府在低碳生活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一)低碳意识加强
低碳意识指的是要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学习生活中应该自觉履行环保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确定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来确保为低碳经济发展应该发挥的作用。
政府引导。政府要将低碳生活的倡导作为环保部门、街道建设和社区文化的日常议程来做,同时还要以不同的媒介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公益广告,使低碳生活的价值观和理念辐射更为广泛。政府还要出台政策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等实行低碳消费,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同时引导大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低碳消费。
宣传教育。大众传媒是社会价值的导向器,担负着引导社会良好导向的神圣使命。当今的信息时代,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低碳生活知识,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宣传政府有关低碳生活的政策法律法规,并对社会中高碳消费现象进行抵制,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并落到实际行动,逐渐形成低碳生活习惯。
(二)低碳行为强化
由管理学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知道,健全的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层面,发展低碳生活同样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首先,因为低碳节能产品的市场价格普遍高于普通产品,人们在现有产品满足生活需求条件下再接受新产品需要有心理上的适应,而在这个缓冲适应的情况中,如果政府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给予适当补贴,将会起到良好的带动效应;其次,基于北京市社区建设已成规模,可以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比如在一定区域内开展“低碳家庭”的评比活动等等,可以对积极实行低碳生活的居民给予一定的关注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性奖励,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公民进行低碳生活。
(三)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低碳技术是相对于高排放的传统碳技术而言的。低碳技术以低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还包括提高能效的碳排放减少技术和碳存储技术。低碳技术创新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将直接决定着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中,不仅是人财物和技术信息等的投入,而且担负着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要素与价格机制完善、技术市场竞争格局建立。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导向。同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力。
(四)低碳政策完善
政府政策的激励与保障可以促进和激发市民的低碳生活。健全完善政策法律制度能为市民提供一个外在激励和约束行为的大环境,为低碳生活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建立碳排放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建立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如通过税收强化和行政处罚等手段,抑制高碳消费生活方式;还可以制定低碳的企业、社区、校园和家庭的低碳标准和规章制度,强化低碳生活价值观,引导市民进行低碳生活。二是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耗能大、排放多的实体购买能耗少、排放少实体的碳排放权,以市场机制来推动节能减排。
完善低碳产品能效标识制度。一是推行设备节能标识制度,可以按照耗能级别在产品上加上标识,给消费者提供能源消耗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产品。二是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如通过给产品授予低碳标志,向社会推荐低碳产品购买和消费方式,进而以消费选择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推行“碳标签”制度。在商品消费领域,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的碳计算标准和碳标签形式,制定相应的激励性保障政策,以加强消费者的低碳生活理念,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如表3所示。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加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低碳成为发展的必然,低碳生活必将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低碳生活更加重要。本文在探讨低碳生活的内涵、意义、特征及体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和查阅北京低碳官网等,发现北京市民的低碳意识不足和低碳行为不够,提出应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教育,加强低碳意识,强化低碳行为,创新低碳技术,完善低碳政策,来提高北京市民低碳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邓万春,熊敏.武汉市低碳生活现状调查研究.长江论坛,2012(5)
3.陈淑娟,殷乾亮,李倩.居民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以南昌市为例.绿色科技,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