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一线三段”式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2021-05-30林兰芳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

【摘要】本文论述实施“一线三段”式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提出以北流自然野趣资源为主线,通过“问题情境—猜想验证—表达交流”三个阶段,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主动发问、探索、创新。

【关键词】“一线三段” 科学探究 自然野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145-02

在当前强调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提供适宜性教育,倡导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还原幼儿本真的背景下,有些一线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懂得利用园内外“自然野趣”资源、不能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活动。因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一线三段”式科学探究主题活动模式,为教师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借鉴。

一、“一线”以北流自然野趣资源为主线,开展科学探究主题活动

开发、利用农村自然野趣资源预设生成科学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解决幼儿园没有操作材料,无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村幼儿园“重书写、轻探究和兴趣培养”的问题,提高教师组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筛选园内外的自然野趣资源生成科学探究主题,选择与运用好这些资源,让幼儿积極主动去探究呢?下面,以北流自然野趣资源作为主线,探究开展科学主题活动的策略。

(一)自然野趣科学探究主题活动的筛选

在筛选自然野趣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首先要让幼儿与园内外不起眼的落叶、蝉壳、石头、螺壳、草、花、蚂蚁、蜗牛、雨水等进行互动。其次,在幼儿与自然野趣资源交互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并利用录音笔、相机、手机等设备记录,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最后,梳理、提取分析幼儿兴趣点的价值,生成相应的科学探究主题活动。如春夏交接户外畅玩时间,幼儿多次发现户外有蜗牛,对“为什么晴天难找到蜗牛、雨天容易找到蜗牛、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便便会随吃的食物变颜色吗”等问题有困惑,由此,生成“科学探究大主题”——蜗牛,“科学探究小主题”——蜗牛的出现与天气的关系、蜗牛的眼睛、蜗牛便便的颜色等系列科学探究主题活动。

(二)自然野趣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自然野趣资源的选择与运用,首先应注重资源的多功能指向性和多维度开放性。如夏天的水,它可以指向水的色形味、水的三态变化、水的流动性、物体的沉浮等多维开放的探究价值,而不是指向单一的操作与唯一的结果获得。其次,所选择的自然野趣资源要有互动性。如欣赏春天的花,要有不同花瓣数量、大小、气味、作用等,而不单单展示一幅花的作品,只能欣赏、不能进行互动。再次,要有不同能力梯度的材料。如在接水主题活动中,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大桶、盆接水,中等能力的幼儿可以用小盆、大罐子接水,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用小口瓶接水、滴管、水管接水等,所提供的材料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求。最后,资源是幼儿需要的,而非被安排的,如提供给幼儿的水、花、叶等自然野趣材料,是幼儿在与园内大自然互动中需要的,而不是教师事先给幼儿安排好材料。

二、“三段”聚焦科学探究的三个实施阶段,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构建了由以下三个实施阶段形成的科学探究活动样式。

(一)以“问题情境”为中心,激活幼儿的探究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多维的(不同视角与样态)、开放的(自由选择)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各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思维水平和科学探究特点不同,在真实、多维、开放的“问题情境”探究中,也会存在差异。

如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随机探究是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这意味着此阶段的幼儿问题意识不强,只是在兴趣的带动下摆弄物品。因此,给小班幼儿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要筛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如当幼儿用红色的小浆果把手染红时特别兴奋,教师就可以创设小浆果可不可以把纸巾染红、把画纸染红等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感兴趣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索创作;当幼儿对落花浮在水面的现象感兴趣时,可以创设捡花、捞花、小花顺水漂流等真实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操作摆弄,从而获得新发现。而对问题意识弱、经验不足的小班幼儿,若无法独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索,教师可以与幼儿形成游戏伙伴的关系,引导幼儿多想多猜,激发其探究兴趣。

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喜欢围绕问题寻找答案。对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需要创设真实、多维、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还要关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否引发他们提出新问题,进而以新问题为主线,激起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如幼儿对“小兔子是否只喜欢吃胡萝卜”产生了疑问,于是利用绘本、图片等创设“如何喂养小兔子”的问题情境,以“小兔子的食物”为问题纽带,从“小兔子吃鸡蛋、糖果吗?”“小兔子吃青菜、野菜吗?”等多个问题,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寻找答案。找到答案后,再创设给小兔子挖野菜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在挖野菜的问题情境驱动下,探究哪些是野菜、需要挖哪种野菜、在哪里挖野菜、带什么工具挖野菜等。在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螺旋上升的问题情境下,幼儿从中保持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长,对感兴趣的问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创设真实、多维、开放的问题情境,可以聚焦在便于幼儿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探寻问题答案的关键点上。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避免单一性,要提供多个开放性的问题场景,满足幼儿独立选择与探究的需求。如在创设轨道与斜坡的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室内外的融合、园内外的联动,既有立交桥、游乐场、滑道实景,又有收集雨伞、漏斗、火车轨道等“轨道斜坡”小型博物馆;既有科学实践操作活动“谁的汽车跑得快”,又有艺术活动“斜坡轨道大创想”,还有户外大型建构活动“旋转楼梯”,室内小型建构活动“斜坡与小球”“小小讲解员”等。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在开放的、多样态的问题情境中激活探究兴趣。

(二)运用“猜想—验证”的模式,让幼儿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人

科学家伽利略指出,科学探索的有效途径是从观察开始,进而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围繞问题进行猜想假设、根据猜想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进行验证,这也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运用“猜想—验证”的模式时,既要注意幼儿的共性特点,也要突出其年龄上的差异性。

小班阶段是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探究视角小且单一,喜欢用手触摸操作来感知事物。因此,幼儿的猜想验证以单视角为主,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反复操作感知。如小班幼儿喜欢吹泡泡,从他们感兴趣的、能动手感知操作的泡泡入手,通过单视角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泡泡?”唤起幼儿原有经验,引发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可以变成泡泡,接着逐一设计利用洗手液、洗洁精、洗衣液、肥皂水、洗面奶等材料,亲自操作、观察,幼儿逐步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记录操作结果,最后梳理验证结果,为今后的自主探究、记录打下基础。

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阶段幼儿的探究视角由点变成面,他们可以运用观察、比对等方法,围绕问题展开整体有序的探究。因此,可以放手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试误式”猜想验证探究,让幼儿的新发现与旧经验相互链接,尝试自主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在“果蔬沉浮”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熟悉的苹果、雪梨、土豆等果蔬,让幼儿带着“谁能浮起来,谁会沉下去?”的问题,通过观察、触摸、比对,猜想哪些果蔬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并把猜想记录下来。在猜想结束后,逐一试误验证猜想,从验证记录的结果中总结归纳哪些果蔬能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寻找到果蔬沉浮的规律。

大班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此阶段幼儿的探究视角是多角度的,在探究活动前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能围绕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合作探究,对事物存在的现象能进行简单推理。因此,可以创设多视角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按照兴趣点形成探究小组,使持续性的探究活动更有深度和广度。如在“我的家乡——北流”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只是笼统地关注家乡的某个点,而是呈现出多种视角,有的关注北流的美食,有的关注北流的建筑,有的关注北流的风景,有的关注北流好玩的民间游戏,有的关注北流有趣的节日等。幼儿可以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组成探究小组,围绕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制订小组合作探究计划,然后通过小组猜想—验证记录—反思—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记录,循环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持续性小组探究活动,促使幼儿自主探究、深度学习。

(三)发挥表达交流的作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幼儿通过表达交流能激发探究的新思维,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达交流有不同的重点。小班阶段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同伴交流较少。在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事先拍摄的活动录像、图片,帮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影像、图片进行表达,从而满足幼儿表达的欲望,回顾幼儿的探索发现。中班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有合作意识,同伴之间会相互借鉴与模仿,能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因此,在活动结束后要善于借助幼儿的绘画、符号等各种表征记录,引导幼儿进行聚焦核心问题的表达交流,引发新讨论、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启发。大班幼儿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相互协商、讨论、合作探究。为此,在表达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拓展对问题的关注点,拓宽探究方式方法,让幼儿学会思辨,在思辨中进行深度学习。

本文采取“一线三段”式主题活动实施模式,从幼儿日常接触的自然野趣资源开始,以问题情境为中心,通过猜想验证、表达交流的实施阶段,带领幼儿主动探索、大胆实践,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发问、探索、创新,为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找到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占兰.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凤莉.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沃斯,格罗尔曼,刘占兰,等.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规划B类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利用‘自然野趣构建幼儿科学探究新样态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B2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兰芳(1983—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北流市幼儿园,入选广西幼儿园名师培养工程、北流市名师培养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自然课程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
夯实科学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