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原则

2021-05-30赵清芳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大学文学批评理论向中学语文教学的“下沉”,文学文本解读中“大学化”“学术化”“泛个性化”等背离中学语文教学宗旨的不良取向日益明显。为治弊纠偏,须遵循立足课标精神、契合编排序位、观照艺术个性、呼应学情需求等几大原则。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文本;解读原则

对教材中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历来备受师生重视,且其业已抵达的深度与广度皆甚为可观,尤其在美学、文艺学、叙事学、语言学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向中学学段“下沉”的当下,日益形成的“大学化”“学术化”“泛个性化”文本解读取向却值得警惕。否则,它便极有可能沦为中学师生的又一个不可承受之重。因此,立足课标精神、契合编排序位、接受文本检视、呼应学情需求是中学文学类文本解读必须坚守的原则。

一、立足课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诸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等关于中学语文文学鉴赏目标的明确规定,自然应该成为中学师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核心指导精神,惟其如此方可廓清困扰大家已久的重重迷雾与乱象。

以往的小说教学,一般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大要素展开教学。但是,为我们所习用的“四要素”在解读日益丰富的小说新文类时却往往不再奏效,尤其是在面对心理小说、诗化小说等非传统、非典型小说时更是捉襟见肘。作为诗化小说的《荷花淀》,有故事,却无连贯的情节;有人物,却没有鲜明的轮廓:作者有意在淡化故事、人物的同时,营造一种本属于诗的意境、情调与氛围。因此,对于这类小说,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浓郁的诗味,在欣赏美的山水、美的人物、美的感情中,感受一个诗意浪漫的世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荷花淀》的叙事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彼时,生活的总体基调是残酷的、严峻的。但这篇小说相反,避开正面描绘流血和牺牲,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描绘了一个诗意的世界,写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意美”。例如开头写了女人编席的场景,没有劳动的艰辛和汗水,有的只是“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位正在做粗活的女性,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女,作者对这位女性进行了美化、神化和诗意化。作者笔下诗意的世界,让当时的读者获得了战争年代里稀缺的宁静与喜悦,也让后来的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审美情韵。

二、契合编排序位

教材是课标精神的物质化形态,自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和编排序列,而作为其基本构件的单一文学文本则处在某一语文能力培养的功能位上,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还需兼顾其所处的编排序位。

《北冥有鱼》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教师在解读时一般着眼于鹏的形象与作者的艺术想象这两个点。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对鹏形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鹏体型大、力量大的外形上。然后由其形象得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是想象的结论。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为“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句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依据单元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想象”这种修辞手法不应该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则意味着教师需挖掘字面背后的意蕴,而不应止步于文字的表面。比如“化而为鸟”中的“化”字就体现鹏的神。鲲本指鱼子,这就写出鹏能从小变成大,从鱼变成鸟,从鲲变成鹏,足见其神奇。“化”字体现出了这只神奇的鸟奇在超越时间的束缚,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着,但是没有一种事物能像鹏一样迅速完成蜕变。因此,本篇课文的解读要点可以确定为鹏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塑造鹏形象的寓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从七年级的感知古今汉语差异、培养文言语感到九年级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字词的意思,这是编者在编排课文时在文言词语方面的序列化安排。单元要求中提到“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这一句话提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旧知,然后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归纳。因此,本篇课文在文言字词方面的教学价值点应该是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观照艺术个性

文学创作是写作者才具与情思的个性化凝结,因此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有其相对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追求,所以在解读不同文学文本时自然应该谨记“文章有别,遵路各异”的道理。

在对《故都的秋》进行解读时,从“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入手,将“理解秋景、秋色、秋声清、静、悲凉的特点”作为本文的解读要点。比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芦花”颜色灰白,自带清冷;是“柳影”而非柳条柳树,能观“影”者,非心静不可;听到的是“驯鸽的飞声”而非“叫声”。何为“飞声”?翅膀扇动空气的声音,独特的听觉源自独特的心境。据此,我们得知全文景物描写无不在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叙述时间的使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综合运用,人物对话的运用,故事情节的逆转与读者期待的落差运用,等等。这些特点,都可以成为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点。

以“叙述时间的使用”为例:近夜里10点,鲍勃与吉米相遇,二人开始交谈,夜里9点57分,两人分手。两人交谈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分钟,但作者却用了13节篇幅进行描写。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扩述”方式,叙事速度明显放慢,有时甚至慢到时间仿佛已经停止。而在此之前,鲍勃早已等候在餐馆附近,读者不知道鲍勃等了多久,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几个小时,但从“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这句话可以推测出,鲍勃不是慌慌张张刚刚赶到地点,而是保持等待的姿势有一段时间了。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概述”方式,将内容一带而过。这两处将减速叙事与加速叙事进行变换,使文本如音乐一样随话语模式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时缓时快,在变化中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四、呼应学情需求

所谓学情,一是指学生学习的情况,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和需求,对解读内容进行取舍,选出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以《鸿门宴》的教学为例,高中的学生大多已经了解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对项羽和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有所认识。因此,以“宴会”为线索,带领学生探讨了张良的谋略。宴会前,张良对恪守谋臣之道,循循善诱,先引导沛公反躬自省,然后引导沛公认清现实,再顺势给出行动建议,让沛公采纳了张良的“往谓项伯”的建议,为此后项伯“因善遇之”的宴前相助和“以身翼蔽沛公”打下了基础。宴会中,樊哙的一番说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字字攻心,完全抓住了项羽的性格特点,让项羽逐渐放松防备。但是,这番绵密细致、逻辑严密的说辞,真的是一介武夫樊哙的杰作吗?将此说辞与刘邦的说辞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的说辞异曲同工,由此可知这样的巧合不是偶然,而是张良的周密设计。宴会后,刘邦逃离,张良善后,一句“谨诺”展现出他的镇定自若,“已至军矣”则暗示结局已定,展现出了一个谋臣的韬略与胆识。如此解读,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促进了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疑惑与需求。学生不明白的,教师要引导他们读懂。在执教《祝福》时,可进行“问题清单”的教学尝试,即在课前请学生写下对课文有疑惑的地方,汇总之后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类。学生的问题可以分成四类:关于“祝福”、关于环境描写(如雪、书房布置等)、关于“祥林嫂”、关于鲁镇的人。课堂教学就围绕学生的所提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这次尝试回归真实的学情,不用教师的阅读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感知,不用教师的教学研究代替學生的阅读体验,真正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作者:赵清芳,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

[编辑尹达]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探析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态势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维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