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下渔舟”
2021-05-30宋献普
摘要:《山居秋暝》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渔船顺流而下,有人认为是渔船归来,有人认为指渔舟下水捕鱼。笔者从训诂学、诗歌意境、画面布局等角度分析,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
关键词:顺流而下;归来;下水;训诂;意境;布局
《山居秋暝》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不过,其中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却存有争议。
傅如一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将第三联理解为: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1]。“下渔舟”即渔船顺流而下。李向东先生主编的《唐诗三百首》理解为:洗完衣服后回家的女子使竹林喧闹,满载而归的渔船触动着莲花[2]。“下渔舟”即渔船归来。霍松林先生主编的《经典唐诗》理解为:听见竹林中笑语喧哗,原来是溪边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看见湖中莲花摇动,原来是打鱼的船下水了[3]。“下渔舟”即渔船下水。陶今雁先生在《唐诗三百首详注》里解释得更为精细:“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下渔舟:渔舟下。下,指渔舟下水捕鱼”[4]。三说相较,笔者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理由有三。
首先,从训诂学角度分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属于对文。何谓对文呢?黄灵庚先生在《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中解释:句与句之间或词语与词语之间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则其相对应的语词语法功能相同,而词汇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反[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属于律诗的第三联。按照格律诗的规则,本联的入句和出句必然构成对偶,其中“归”与“下”形成对文,词汇意义当相同、相近或相反。若相近,则李向东先生之说正确;若相反,则霍松林、陶今雁先生之说正确,“归”是归来,“下”是下水捕鱼,类似于出海捕鱼,含有出发义。究竟孰是孰非?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得看看唐人诗中作何解释,我们方能准确把握“下渔舟”的意思。温庭筠《渭上题三首》(其三):“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很显然,此处“一下”与“不归”在意义上形成正反对立关系,“下”是“下水捕鱼”“开船、出发”无可辩驳!
其次,从诗歌意境方面分析。“下”如果理解为顺流而下,给读者的感觉是急骤迅速、紧张迫切的。这与全诗恬淡幽静的环境是相悖的,与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是不合的。王维号称“诗佛”,正是因为他能参透佛理,很多诗篇充满禅意,表现出远离喧嚣的山水意境,具有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空灵超凡的宗教意味以及闲适恬静的隐逸情结,最具有特色的形象之一便是“渔樵”了:“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桃源行》)“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终南山》)。“渔樵”与隐士是有关联的!陆龟蒙《樵人十咏序》:“世言樵渔者,必联其命称,且常为隐君子事。”从此可以看出“渔樵”一词在唐诗中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隐逸象征。所以,“莲动下渔舟”隐隐约约透露出王维平和淡泊的渔者心态或向往宁静的归隐情结。“下”如果解释为顺流而下,则诗歌舒缓闲散的节奏和律动便被破坏的荡然无存了!
再者,从画面布局方面分析。苏子瞻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高度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画面感很强,因为他特别重视景物的色彩搭配以及空间的布局:色彩有区分,空间有层次。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桃红”与“柳绿”、“红叶”与“白石”乃是暖色與冷色的和谐搭配。“孤烟”与“长河”一纵一横,空间感、立体感较为明显。不仅如此,王维甚至惯于描写行为方向和情感趋向的对冲。如“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伊州歌》),“车马去闲闲”“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去”与“归雁来”、“去闲闲”与“归来”乃是一往一反,构成行为轨迹上的对冲。“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我思兄弟,即此时此地忆彼时彼地;“遥知兄弟登高处”是兄弟想我,即彼时彼地忆此时此地。情感趋向形成对冲。
再析《山居秋暝》。从颜色调配看,“竹”“莲”正是冷暖色搭配。从空间布局看,“明月松间照”乃自上而下,纵写也;“清泉石上流”乃自此端及彼端,横写也。从行动方向看,“归浣女”(浣女归)与“下渔舟”(渔舟下)乃是一归一出,方向对称。人物的行为轨迹在短短的十个字里显得错落有致。这与另外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句“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有异曲同工之妙:世人回家,隐士离家。
综上所述,“下渔舟”释为渔船下水捕鱼更符合诗歌意境!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2]霍松林:《经典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
[3]李向东:《唐诗三百首》,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79年。
[5]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宋献普,西安市西光中学教师)
[责编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