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创新分析

2021-05-30王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融媒体创新发展

摘要:文章围绕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创新展开研究,分析电视专题片的含义、制作要点和特征,结合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制作出现的问题,在保障电视专题片质量的前提下,以提升电视专题片的收视率为目标,探究可以采取的措施,旨在推动电视专题片在新时期快速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专题片;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75-03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融合了纪录片、影视剧和新闻的具备时代性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较广,可以同时满足群众的大批量文化需求。但是在融媒体环境下可以发现,电视专题片大多比较冗长,讲述的话题相对单一,采用的讲述方式也比较枯燥,与新媒体节目相比,其节目创作艺术和表现形式等也相对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众的观看兴趣。而利用融媒体大环境下各类新技术,可以推动电视专题片在已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快速完成形式创新和内涵提升等目标,进一步提升电视专题片的价值。

一、电视专题片

(一)电视专题片的含义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周期相对比较长,它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搜集了大量的新闻内容,将某一话题整合起来,最终成片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电视专题片在发展过程中,也重视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记录,同时还生动地记录了人类品行变化的痕迹。从另一角度来看,电视专题片实际上是文字记载的电视化反应,它可以让群众真切地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并通过相应的摄影器材等,将文字记载中所描述的内容,以生动灵活的场景传递出来,并通过专业人员的剪辑,制作成具备典型宣传意义的专题节目。

(二)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要点

电视专题片在制作前应当及时确定所要拍摄的主题,分析所拍摄主题可以吸引到的观众。在此基础上,根据观众的观看特点和接受能力确定媒体展现形式,并将专题片内容以更符合观众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确定电视专题片宣传方案,这样最终形成的拍摄计划也会更具可行性。

(三)电视专题片的特征

电视专题片包含了不同的类型,它生动地记录了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因而在分类过程中,可以将其简单分成人文关怀和自然发展两大类。自然资源发展类电视专题片在拍摄过程中,重点记录自然界某一资源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如记录某一生物发展消亡的历史等,它更强调自然世界的真实发展,并从中折射出人文社会的发展理念。而人文关怀类主题片在拍摄过程中,更多是通过跟进群众或组织的发展来展现时代的变迁以及群众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维品行的变化[1]。以影片表现形式为划分依据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意境描写专题片、事实记录专题片和意境与事实结合专题片。

二、电视专题片的发展意义

(一)真实记录自然社会

电视专题片是对真实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行加工,进而展现给大众的真实影像,它是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手段,是在群众日常生活工作之余,为其提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连接的工具,其能使群众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深层次展现真实社会。

(二)协助构建融媒体传播媒介

电视专题片的选材较广,可以从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等不同的范畴选材,也可以从国内和国外等不同的区域选材,通过灵活的拍摄和剪辑,将其展示成可以推送给社会大众的内容,可有效拓宽公众了解世界的渠道,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讲,电视专题片为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个体发展和社会群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桥梁,是开阔公众眼界的必要手段。

(三)行业发展指标

电视新闻,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内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可以快速引起公众的共鸣,是帮助公众开阔眼界、提升文化水平的重要媒介[2]。

三、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作质量低于预期

部分电视专题片仅仅将相應资料等记录了下来,其内容相对比较杂乱,只有单纯的画面和背景人声讲述,群众在观看时,可能会产生枯燥感。而当前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电视专题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推动着电视专题片质量的提高。但观察、调查电视专题片可以发现,很多电视专题片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迎合观众的倾向,并没有在内容和细节上下功夫,也不能发挥其原有的娱乐和教育效果,观众自然不会对该类节目产生太大的兴趣。

(二)电视专题片新鲜感不足

受制作形式的影响,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相对比较专业,且在剪辑方式、播出形式上比较传统,虽然包含了大量的理论,但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抓住群众的眼球,甚至不如综艺选秀节目受欢迎,这导致电视专题片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三)生活文化韵味较弱

电视专题片是对历史的真实反应,它除了要准确地记录所拍摄地的场景、自然变化和人物关系变化之外,还应当强调情感的真实记录,以真实的情感记录特色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片段,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专题片才能展示出群众生活文化的特色韵味,这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在对当前电视专题片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电视专题片的时效性相对较弱,更多是通过长期的记录来展现某一时段或某一主题的内容,其制作相对比较宏大。但是在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受到选题方法和拍摄技巧等方面的影响,其夹杂了太多宏观的内容固化的内容,缺乏对群众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这就在无形之中拉大了电视专题片和群众生活的距离,群众在观看电视专题片时,很难产生熟悉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理解电视专题片所要传递的内容,群众自然不会观看类似的电视专题片,这也进一步影响了电视专题片的收视率。

除了立意高,同时具备丰富的内容之外,电视专题片在画面展示等环节也应当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带领群众快速融入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而认真观看后续内容[3]。

(四)宣传传播渠道较少

融媒体环境下,群众可以依托手机以及互联网随时观看新闻,了解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内容,其获取信息的难度较以往大大降低。而与融媒体背景下其他新闻媒介相比,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和剪辑制作時间更长,同时其每一集的时长都在30分钟以上,与当前群众的碎片化阅读趋势并不相符,群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该类视频时容易产生间断层感,观感体验相对较弱。

同时,很多电视专题片并没有加强对专题片策划包装工作的重视,只是根据电视台的排片上映,并没有在市场上和社交工具上大量宣传,可能电视专题片播放完之后,才有群众了解到电视专题片的播放内容,继而在互联网上口口相传。但是与一开始就全力宣传的节目相比,不重视宣传的电视专题片收视率和宣传效果等都相对较差。

四、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的发展创新策略

(一)创新制作理念,挖掘更多主题

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除了要把控专题片的制作深度和所选择的报道角度之外,还应当根据群众的喜好,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向群众展示专题片内容,并且引导群众参与,这样才可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群众在观看这个专题片时,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电视专题片制作团队必须加强对所选择电视专题片主题的重视,以提升专题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为目标,根据所选择的主题确定专题片的拍摄方向。

例如,在拍摄反映群众现实生活主题的专题片时,应当在扎实的群众基础上开展;在拍摄少数民族风情主题时,应当从民族大团结、大和谐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重点拍摄;在拍摄反腐倡廉主题时,应当考虑结论带给观众的振聋发聩的效果,以向群众宣传法治思想和法律常识为目的重点拍摄,这样才能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

不管拍摄哪一种主题,制作团队都应当加强对其制作理念和制作思想的重视,在明确专题片主旨的基础上,将所要拍摄的小故事和大思想、大主题联系起来,从群众生活中小的切入点入手,向群众展示其生活的全貌,引导群众了解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社会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无形之中拉近群众和专题片故事的距离,而群众也自然会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调整拍摄视角,关注现实百态

观众之所以会在观看电视纪录片时产生专题片高高在上感觉主要是因为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视角选择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电视专题片都以向上的视角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并没有扎根基层,真正向下拍摄群众的生活,这自然会拉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导致群众观看新闻时产生陌生感。而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加强对向下视角拍摄工作的重视。从群众实际生活入手,结合群众的生活场景和拍摄者的个人认知,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拍摄群众的日常生活,拍摄世间百态。这样群众在观看该类视频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专题片所拍摄画面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同时还会主动融入专题片相应的画面中。这使群众在观看专题片时产生了两个视角:一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专题片所反映的情感和思维方向。在该过程中,观众的思维逻辑得到了锻炼,其思维深度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创新过程中人文关怀和生活关照思想的典型体现。

(三)调整拍摄方案,保证拍摄精度

为保障电视专题片画质,拍摄团队在拍摄前期就应当根据想要拍摄的内容制定拍摄方案,并及时确定需要的拍摄设备和人员分工,而后抵达拍摄现场开展拍摄工作,灵活确定拍摄角度和当天的拍摄进度,并安排现场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拍摄设备,这样可有效避免其他因素对正常拍摄造成影响。同时,在拍摄过程中,拍摄人员必须重点突出拍摄的真实性,通过抓拍等方式拍摄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还要有效提升画面质量[4]。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团队应当加强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对专题片高度匹配性的重视,尽可能选择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完成拍摄工作,避免拍摄过程中出现机身晃动等影响拍摄质量。必要时,拍摄人员可应用摇镜头等拍摄方式调整专题片的节奏,并根据拍摄进度,灵活调整摄像机的推拉节奏,提升变焦距和焦点的同步性,为后期剪辑制作人员提供更加精美的画面,方便剪辑制作工作的开展。

(四)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专题片画质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中的各项新技术为视频制作精细化提供了必要保障,电视专题片在发展过程中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剪辑制作方式,通过非线性剪辑技术等,实现对所拍摄音频和视频图片的高效剪辑。同时,可在画面中加入字幕和插画等,进一步提升专题片的观赏价值,保障专题片剪辑效率。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人员在对电视专题片录制画面进行后期处理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后期剪辑优化的重视,可在已有画面中加入特技效果,进一步突出画面的冲击力,带给观众美的体验。例如,电视专题片中有蓝天白云时,群众已经通过融媒体平台接触了很多蓝天白云的画面,可能并不会对专题片中记录的蓝天白云有太多想法,也很难与制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此时可加入一定的特技效果,如将蓝天白云以拟人化、动漫化的效果显示出来,这样可以在保留电视专题片制作基调的同时,带给群众俏皮、活泼的感觉,观众的观看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电视专题片的视觉播出效果也会更好。

(五)拓宽传播渠道,打造立体传播方案

融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提高电视专题片的播放量,制作人员就必须加强对宣传策划的重视。可在微博、微视频、小红书等平台发布话题,引起群众的广泛讨论,进而保证电视专题片的制作热度。同时,制作团队也可以通过定期收集超话中反映的信息和群众建议,挖掘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灵感,并适当调整专题片的拍摄形式,这样最终制作出来的电视专题片与群众想法之间的契合度也会更高,群众自然会主动参与电视专题片的讨论。此外,创作团队应当定期与受众互动,既可以在线答疑,也可以有计划地选取受众上传的文字稿和视频等,并将其添加到电视专题片中,这样最终制作出来的电视专题片会有多方参与的效果,可以为观众开辟更多视角,拉近专题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5]。电视专题片制作团队在后期宣传过程中,也应当根据电视专题片的播放进度,节选有话题的片段,并将其发布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这样也可以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五、结语

电视专题片在融媒体环境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专题片制作人员更加高效地利用融媒体时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调整专题片拍摄角度和选材方案,根据观众的观看需求,合理确定专题片的主题并开展策划宣传工作,这样才能保障电视专题片的呈现效果,实现电视专题片和融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进而满足群众的观看需求,逐步提高电视专题片的收视率,推动电视专题片在融媒体环境下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皑敏.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创新探析[J].国际援助,2021(1):23-24.

[2] 李新.创新电视专题片表现形式[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6):67-69.

[3] 拓托.电视专题片编导创新思维的应用探究[J].声屏世界,2020(13):90-91.

[4] 买全营.电视专题片制作细节把握要点[J].记者摇篮,2021(9):27-28.

[5] 于倩倩,李翠平.电视新闻专题片表达的多样性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7):100-101.

作者简介 王芳,硕士,记者,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

猜你喜欢

融媒体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