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白衣执甲”

2021-05-30王洁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据语素

摘要:2020年,新语“白衣执甲”频频见诸各大媒体,同时,也有报刊编辑和语文观察者撰文认为“白衣执甲”不符合语言理据,属于生造词语。通过对语素义及其组合的具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调查,本文认为“白衣执甲”并非生造,而是体现了语言传承中的合理创新。

关键词:白衣执甲;语素;理据;意义支点

“白衣执甲”是2020年频频见诸媒体的抗疫“热语”。例如:今年的8月19日是第3个中国医师节,当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光明日报全媒体和快手联合推出了微视频“今天,所有的敬意都给他们”,传达了全社会对广大医护人员的感佩之情和弘扬抗疫精神的坚定信念。“微视频”还附有这样一段精短的文字:“在我们享受静好岁月时,总有人‘白衣执甲,逆风而行”。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还分别出版了《白衣执甲》和《白衣执甲逆风行》两部书写抗疫事迹、弘扬抗疫精神的纪实作品。

从语言层面看,许多媒体人已将“白衣执甲”作为一个较为固化的词汇单位使用。根据我们对“读秀”全文数据库中报纸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20年8月20日,含有“白衣执甲”的报纸新闻标题已达596条,其中不少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权威纸媒上,央视、央广等权威视听媒体也多次使用“白衣执甲”。与此同时,也有报刊编辑和语文观察者撰文认为“白衣执甲”不符合语言理据,如陈文聪《不合理的“白衣执甲”》(《咬文嚼字》2020年第7期),钟彦亮《“白衣执甲”辨误》(《语言文字周报》2020年8月1日)。面对这一语文运用和语文评论相抵牾的现象,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以上二文的焦点均指向“执甲”,认为铠甲可以“穿”“披”,但不能“拿”,故“执甲”无法成立。这一看法貌似合理,但实际上片面地理解了语素“甲”在“执甲”中的意义。当语素的入词义和辞书中的义项难以直接匹配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既有的义项概括来解释语素在具体词语中的意义。

王艾录、司富珍先生曾在《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提出“意义支点”概念,用以分析语素入词义。如“牙雕”中的“牙”以语素义为意义支点,专指“象牙”,“卒中”里的“中”以语素义为意义支点,表“中风”之义。也就是说,某语素A在词内的意义有时相当于“AX”或“XA”的词义。据《汉语大词典》,以“甲”为首语素,通过整体转喻泛指“兵器”“武器”的词语为数不少,有“甲弩”“甲械”“甲仗”“甲兵①”“甲胄②”等,且均为联合式复合词,形成了一个“甲X”聚合。语言使用者完全有理据把“甲X”的“兵器、武器”义作为“甲”的临时语素义,将“执”“甲”组合为动宾结构,指“拿着武器”。“白衣执甲”中的“执甲”则比喻“拿着(携带)抗击新冠疫情的医疗器械和装备”。无论是《不合理的“白衣执甲”》把“甲”的喻指对象限定为“防护服”,还是《“白衣執甲”辨误》把“甲”的本体理解为“白衣”,都缩小了语素“甲”在词内的实际外延。

二文均将“执甲”视作生造词语,《“白衣执甲”辨误》确定其“尚未见诸文献”,但我们在文献中却发现了“执甲”的若干用例。如:清人倪璠在《庾子山集》的注文里,撰有“合肥之战,辽执甲持防,先登陷阵,杀数千人,斩二将”的语句。抗战中,北平爱国学生曾为英勇杀敌的十九路军慷慨赋诗:“一役莫名震九州,披坚执甲为仇雠。头颅换得河山在,饮马长江水断流”。(《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这些语例中的“甲”都泛指武器装备。此外,古籍中还有“持甲”的用例,也可作为“甲”可指“兵器、武器”的佐证:“无几何,持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故围之。今非,请辞而退。”(《太平御览》第四百三十七卷)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二文均强调铠甲是穿、披、挂在身上的,其实铠甲也常常被“携带”。古代军备中有“甲袋”,即装铠甲的袋子,《宋史·兵志十一》载:“南北作坊及诸州别造兵幕、甲袋、梭衫等杂物,以备军行之用。”为轻装前进,古代步兵行军中有时不穿铠甲,而是将铠甲装入“甲袋”后放在辎重车上运输,到了目的地后在披挂上阵。

(作者:王洁,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理据语素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因果复合词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素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