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2021-05-30陈永红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锦瑟

摘要:探讨《锦瑟》的主旨,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授学生以法,引导学生理解、鉴赏作品主旨情感,触类旁通并学会能力迁移。

关键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锦瑟》;主旨教学

《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律诗,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篇目之一。千百年来,《锦瑟》以其优美的声韵、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意境、耐人寻味的典故、难觅的主题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受到了当代中学生的青睐,即使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诗意的情况下,也能够熟读成诵、朗朗上口。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让人尴尬的情况:有的教师说了半天,诗意始终没有贯通、廓清;有的教师绕来绕去,却始终不能讲清楚诗作的主旨究竟是什么,让人如坠云雾之中;有的教师用力分析诗中运用的典故,但东鳞西爪、不得要领;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己去背背记记、草草结束。对于经典之作,如此处理,未免可惜,让人遗憾。

《锦瑟》究竟在表达什么主旨?如何引导学生贯通诗意、心领神会并提升理解能力?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用典的别具匠心并提升自身欣赏能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关于诗作的主旨

关于《锦瑟》的主旨,历来看法不一。淸词人朱彝尊认为,“此悼亡诗也”,逝者善弹此瑟,而今目睹锦瑟,思念故人,因而借物起兴,抒写追悼之情。首联感叹“无端”,似责瑟本二十五弦没来由断为五十弦,意谓“断弦”,“一弦一柱”促存者追忆年华;中间两联取蝴蝶、杜鹃意象言亡人化成,取鲛人、暖玉意象是伤佳人已瘗、愁泪成珠;尾联强调佳人在世之日已是婉弱不禁,忧及来日,更何堪长相追思。此说似有牵强、实证穿凿之嫌。五十弦即为五十弦,何有断弦之说?作者晚年之作,追忆已逝年华亦无不可。中间两联的用典与取义重在言迷惘、伤感与遥不可及,归因也未必是在实指佳人。尾联言佳人活着时想必婉然多病,亦是臆测。

淸学者何焯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认为作者在首联借锦瑟打开话题,感叹韶华已逝,“思华年”三字总纲全诗;尾联之“追忆”遥应,结首联之“思”;颔联、颈联用庄生、望帝之典言等待来世作为,用鲛人、美玉之典言己之失意不遇,传伤悲之情。此说落脚在诗人一己过往,感叹才华不用、来世作为,可有择取之处。但局限在一己抱负难以施展而生感伤,似过于狭窄理解,又言作者生“美人迟暮”之感,从作者的生平与经历来看,似乎看不出作者何曾自许、甚而至于在此诗一吐不平为快。

对《锦瑟》主旨的认识,还有“爱情”说,认为此作是写给令狐楚家名为“锦瑟”的侍女的一首爱情诗。还有人认为《锦瑟》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颈联与頷联四句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等等,不一而足。“爱情”说也好,咏物说也罢,此类主张未免有突兀之感。总体而言,以“悼亡”说、“自伤”说居多。

探究李商隐诗作主旨,因其诗句往往多含蓄、隐秘,未免让人生多此一举、徒劳枉作之嫌。比如他的另一首《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究竟表达怎样的情志?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读李诗时,也不妨以《锦瑟》为载体,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及运用

如何探究如同《锦瑟》这类主旨较为隐晦的作品的主旨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上下功夫。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诵读经典,须知其人、论其世,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学会拓展,深入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意旨。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在言一个“愁”字,所表现的情志、主旨是否相同呢?1101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成婚;1103年,赵明诚“负笈远游”;新婚不久,深闺独居,李清照寂寞难耐,重阳登高,不禁作《醉花阴》寄托对异地丈夫的深深思念。词中所书写的是年方20岁的李清照对夫君的相思之愁。而《声声慢》是南渡之后李清照的晚年之作,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颠沛流离、孀居之痛的一系列打击,词人将满腔的痛与愁倾诉在《醉花阴》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诗人心底的至愁与绝望。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强调阅读与欣赏作品时,应该把握作品的整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会悟读、揣摩,善于联系自身的体验与积累,同作品建立共鸣点,从而切实把握作者的本意、作品的意旨。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写了江边与山中两个场景,江边的喧闹与山中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们在欣赏此诗时,感受的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诗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突破这个问题,才能深刻感悟诗人在诗中抒发的隐逸情怀。突破词句、深究内在,注重悟读,就会发现关键在于诗人的主观选择:诗人追求诗意般的存在,厌倦尘世与喧闹,选择山中隐居,获得内心的宁静。无论写江边还是山中,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情志是统一的,这是构成诗境和谐统一的关键要素。

探究诗作主旨,需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了解作者经历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立足文本,结合读者积累与体验,牢扣主要意象、诗眼等加以联想、扩充,从而对诗作主旨达到深刻理解。

三、“知人论世”看情志

李商隐的一生是仕途失意的一生:失败多次之后,才在24岁时考取了进士,取得了进士资格,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从此开始;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得罪了牛党中对李商隐有知遇、培育之恩的令狐楚父子,被其视为背叛,而长期在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盐铁推官之类的低级官阶上度日;也曾担任过一些高官的幕僚,但命运阴差阳错,似乎在捉弄李商隐,他一生困窘、不得其志。

李商隐的一生是四方漂泊的一生,曾到泾州(今甘肃)做王茂元的幕僚,后又到桂林做郑亚的幕僚,后又随柳仲郢入川为职,梓幕生活虽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较为平淡稳定的时期,但长年羁旅漂泊,他在《晓坐》中感叹“红颜无定所,得失在当年”,书写自己身如飘蓬、居无定所,红颜尚且如此,年事渐高后更何堪呢?

李商隐的一生又是聚少离多的一生:10岁时父亲就故去,“佣书贩舂”,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长期在外为官,同妻子王氏更是聚少离多,一位出自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可以想象,李商隐对妻子深怀歉疚,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妻子先他而去、不能长相厮守,这对李商隐的打击有多大。

仕途失意抑郁不得志,长年漂泊饱尝凄风苦雨,聚少离多倍增心头感伤,这就是《锦瑟》写作的具体背景与境况。《锦瑟》作于作者晚年,诗作抒发的感慨应是基于一生境况与诸多感触的熔铸,自身的失意、漂泊的凄苦、久隔的悲伤、对亡妻的追悼,等等,在某一个特定时刻,睹锦瑟,闻其音,千头万绪如浪涛涌上心头,汇聚、凝练成夺人心魄的情思,如庄周成蝶梦幻迷离,如鲛人泪凝成珠,如美玉日暖生烟,这种情思是囊括人生诸多感触的抽绎,定格成悲伤、失落、惆怅。

在课堂教学中,鉴赏一首诗歌,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呈现与诗作有关的作者生平、时代环境等较为完整的资料,让学生对知名作者有比较完整的了解,让学生走近作者,甚至与作者对话,这不但有助于对具体作品主旨的理解,也丰富学生的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触类旁通,更为准确地理解相关作品。

四、“以意逆志”看贯通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为“起”。暗夜沉沉,晚年索居,过往的况味时时侵袭着诗人,锦瑟悠扬,刺破尘封的内心,诗人责其“无端”,实为荡显心底的波澜,“思华年”总起,曾经的坎坷与短暂的平静、相聚的甜蜜与奔波的惆怅、美好的憧憬与求取的酸楚、如烟的人事与当下的落寞,一件件一桩桩,闪现脑际,一个“思”字,牵出林林总总,“思”的内涵并不是特定的一人或一事,它是人生沉淀后投放在“华年”大幕上的飘忽具象,是迷离、感伤、抑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生的每个驿站回望,種种感触又何尝不往往如此?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为“承”。庄周梦蝶,蝶乎?人乎?梦乎?醒乎?望帝春心,杜鹃啼血,美好的初心换得的是江山沦落。诗人用此两典,含蓄地告诉读者:人生的诸多烟火之事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境界,生活在凡尘之中的芸芸众生哪个没有类似的感触。多次应举失败之后一朝考中进士,久别妻儿远方漂泊之后一朝相拥,不免有恍若梦境之感;一次次为政驰梦的夙愿在牛李党争中化为泡影,一番番幕僚干谒的理想在造化捉弄中变成奢望。此时此刻此境,锦瑟声声,又何尝不是诗人内心怅惘、失落、伤痛的交响?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从阅读与积累中搜寻片段,建立共鸣点,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走进诗人心底,把握诗作情志。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为“转”。元人范德玑在《诗格》中讲:“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转”要体现变化,是宕开一笔,扩充诗意诗境。诗人飞来之笔,写鲛人泣珠,将读者带入旷远静寂而又浪漫的境界之中。神话典故出自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教师可引导学生扣住主要意向加以联想与想象,学生便能感受诗作动人的魅力:海面浩瀚,明月光度,劳作不辍的鲛人泪串成珠,珠光、泪光、月光、水光迷离辉映,透彻心扉。劳作不息的人生伴随沉淀在心底的疼痛,又何尝不似鲛人无声的劳碌与悲戚?玉藏山岩,日暖生烟,玉气袅袅,与暖阳、蓝天对话,多似人心仪美好,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诗人与理想、与故园、与亲人,过往的烟尘,心底的热盼,又何尝不是这样?学生与诗人共鸣,当下与历史交汇,学生怎么不为诗人复杂丰富的感触打动呢?

尾联是“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遥接开篇,首尾呼应:“此情”与“思”相合,“追忆”与“华年”相应。事非经过,不知其难;当时“惘然”,因未看破,道出了人人心中的感触。

综上,关于《锦瑟》的主旨,我们不可穿凿、狭窄为对一人一事的感喟,可以这样概括:基于人生路途中仕途、事业、感情、人际、别离等多方面的失意,熔铸成抑郁、感伤、落寞的情感。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作《锦瑟》主旨教学探究过程,是提升学生欣赏与探究能力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永红,安徽省巢湖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锦瑟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