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党报党刊的图像转向与发展探析

2021-05-30罗莎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效果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加速了“图像时代”的到来,并深刻影响着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的发展。为应对受众需求变化,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纷纷开辟新媒体平台,并在内容上逐步实现“图像转向”。文章以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实践为例,从“原生”图像、“语—图”文本、游戏模式三种维度出发分析网络时代党报党刊“图像转向”的内涵,进一步确定网络时代图像传播话语建构、价值传播和情感动员的重要价值,并由此提出网络时代党报党刊图像转向的发展限度。

关键词:党报党刊;视觉文化;图像转向;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48-03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像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90后、00后等一批网络原住民的成长,当代受众认知世界、信息交流的图像化方式愈行愈盛,人类已然迈入海德格尔所谓的“世界图像时代”。为应对受众的需求变化,党报党刊积极建设新媒体平台,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图像转向。如何定位党报党刊的图像化发展路径,实现传播图像的价值增值,提升传播效果,正确引导舆论,成为目前党报党刊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趋势”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助推

现代通信网络和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深刻影响着我国传媒业,尤其是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的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嵌入,衍生出各种媒介传播“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传播工具的出现,让我国大众传媒逐步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视觉化方向发展,媒体图像转向趋势明显。有学者曾言,“当今社会,无图像,不新闻”。对于具体的传播活动而言,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3D等技术,使得技术与传媒融合的形式更加多元,人类传播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各种图像成为新闻的标配。无论是无人机报道、机器人写作,还是最普通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图片、GIF、视频、游戏、互动H5等丰富的图像形式,无所不在地“嵌入”各种媒介的传播内容中,深刻影响着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产品的认知、选择和评价。为应对传播局势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党报党刊纷纷开辟新媒体平台,并在内容上逐步实现图像转向。

(二)国家相关政策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年来,在政策引领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实践如火如荼地展開,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把新闻现场变为融合报道的竞技场,以技术进步拓宽报道途径、丰富报道形式与内容,无人机航拍、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新闻报道场域中各显神通,图片、视频等视觉传播形式精彩纷呈,媒体报道朝着智能化、视觉化方向加速推进。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多元立体的视觉影像正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和姿态走进媒介应用领域,成为传播者话语建构、价值传播、情感动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三)青年群体的媒介偏向

媒介是人的延伸。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来说,网络技术早已和生活合二为一,这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传播的特征,深刻影响着大众传媒的传播策略。浸润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除了用文字表达情感外,图片、视频、表情包、颜文字等延展了其意义和情感表达的维度。图像符号凭借在视觉冲击力、感染性、代入感等方面的优势,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各大社交平台,图像化的信息不仅可以让青年群体获取资讯、丰富审美、参与娱乐,更成为其发表见解、共享价值观念的重要话语方式。近年来,随着网络设备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青年群体凭借着巨大的聚集量和超高的活跃度,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就必须了解青年群体、靠近青年群体,这促使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集体转向,在传播平台上持续进军社交媒体,不断开拓传播渠道,在传播内容上朝着图像化、视觉化方向转型,推动图像转向的纵深发展。

二、网络时代党报党刊图像转向的基本向度

(一)“原生”图像:还原新闻真实,实现话语建构

现代心理学认为,视觉表象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手段。在生活中,我们不仅通过图像传达的理念、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世界,还通过图像提供的信息和话语建构我们的思想与生活。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往往比抽象的语言更具直观性和表现性[1]。“原生”模式下的新闻摄影图片和视频,在规避当代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前提下,以原生形态进入新闻场域,将图像的直观性体现得更为具体。网络时代,党报党刊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其真实性与权威性。信息技术的赋权下,浸润在新媒体中的网络用户视觉思维充分调动,其“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的信息诉求更加明确。在此形势下,live直播、现场视频、监控录屏、摄影图片等各种原生图像形式,正以更加迅速、简单的形式登陆党媒传播平台、嵌入传播内容、实现话语建构。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这个拎着鞋子的黑色背影,托起三条生命》《妈妈去接女儿放学,拍下令人泪奔一幕》《探测器着陆火星后淡定下达口令,这位90后女调度火了》等,采用现场短视频和图片记录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展现新闻“第一现场”的生动画面,拉近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满足党报党刊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回应关切的需求,全面拓宽党报的传播向度和力度,提升信息竞争力。

(二)“语-图”文本:深化图像意义,实现情感动员

在美国学者米歇尔看来,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一切艺术都是合成艺术,语言媒介和图像媒介在作品中能够同时出现。当下,混合媒介形式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语-图”融合文本,已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现象。区别于单一的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表现特征,“语-图”文本是具有二者特色的综合体[2]。“语-图”文本形式不仅可以在语言文本中插入各种类型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文字弹幕等形式使文字与图像直接发生联系,组成一个开放、动态的混合文本世界,使传播内容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的表征转化,调动受众记忆中的符号资源,唤起受众的情感认同,实现情感动员。在具体的新媒体实践中,“语-图”文本主要表现为“一图读懂”、漫画文、视频弹幕等形式,承上启下的文本语言与相邻的图像共同推进故事发展,以达到两种媒介接受时间的均衡和文本叙事上的“共谋”。

“读图时代”的到来促使人类同时迈进了“图说时代”[3]。数字环境下,党报党刊的视觉话语形态不断由“平面”趋向“立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当地球之肺“上火”之后……》用长图展现森林火灾相关知识点,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和文字为受众“划重点”。图像文本让文章的主旨和意义更加清晰,而穿插的文字则使文本接收者对内容的解读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保护地球之肺,从你我做起”的正能量不断渲染传播,唤醒受众对火灾画面的想象和记忆,实现情感动员,传播者期待达成的意义诠释和主流价值引领一气呵成。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党报党刊早已冲破对单一媒介的现代主义乌托邦冲动,“语-图”文本的兴盛和发展正是其图像转向的重要维度。

(三)“游戏”模式:激发图像之趣,实现价值传播

1958年,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一反主流学界盛行的媒介效果理论,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等书籍和文章中相继提出新闻阅读的“游戏理论”,首次将“游戏”概念与传播相结合,肯定受众的主体地位。在斯蒂芬森的理论中,传播作为一种游戏,主要作用在于自我娱乐、自我提升和自我欣悦,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新闻阅读应当是一种高度自我的投入,是“Play”而不是“Game”[4]。如果说在半个多个世纪之前,游戏理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仿佛有些不合时宜,那么在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开放、互动、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正深刻地改变着传播学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语境,斯蒂芬森的游戏理论仿佛一个深刻的预言,在大众传媒领域“重生”。

在五彩缤纷的自媒体时代,用户是主动的、积极的存在,个体的选择是相对自由的。用户不仅使用媒介获得快乐、丰富审美、提升自我,还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视频改编等,用图像拼贴、重组、戏仿等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抗争与颠覆。今天,受众主体地位的回归,迫使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不断稀释其传播的控制色彩。走心、有趣、个性化的游戏图像传播话语和方式,更能与个人的自我存在和价值相呼应,满足受众的“游戏需求”。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你有一张火星旅行票,请查收!》掀起朋友圈“落火”热潮,游戏化的传播形式让“天问一号”的着陆过程“动起来”,用户在点击图片的过程中一键“穿越”,选择探测任务并查看执行结果,详细了解着陆所有“知识点”,满足主流媒体以游戏传播知识、引导舆论的诉求,丰富了受众的“审美”体验,传播效果反馈良好。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浸润下,当代受众已从“信息人”逐步过渡到“仪式人”“游戏人”,不断成熟、独立的受众呼唤更具交互性、趣味性的媒体,党报党刊的图像转向在游戏模式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立体化和人性化。

三、网络时代党报党刊图像转向的发展限度

(一)坚守“图像之真”,应对信息失真带来的挑战

自古以来,人类始终都有眼见为实的思维惯性,认为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事实说服力。然而在今天,图像已然被网络信息技术赋权,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技术让真相与表象难以区分。2016年,《牛津词汇》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列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与一种情景相关,在该情景中,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塑造的影响力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相比更弱”[5]。在后真相时代,视觉形象的表征不会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充满了变数与重构,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同时,现代视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使图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修图软件、美颜技术、虚拟仿真等的出现无限滋养了信息失实的土壤。如今,图像不仅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漂浮在视觉技术浪潮中的大众传媒,更难以逃脱信息失真带来的种种挑战。为防止后真相时代的信息失真,首先要确保图像作为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党报党刊必须重视对图像内容和来源的把关和筛选,提升编辑理解、掌控和处理图像的能力,避免主客观原因造成图像失实。

(二)坚守“图像之善”,防止价值引领主导权旁落

网络时代,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众获取资讯、阅读新闻的重要渠道。在人人都有“话筒”的当下,大众对于图像剪辑、表情包制作的青睐,折射出人们对主流价值取向与文化思潮的抵抗与解构。除此之外,网民对于自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拥护与信任,也使网络舆论场域逐渐分化,情绪对立、忽略事实、质疑党媒等现象频频发生,党报党刊价值引领主导权淹没在自媒体图像及视频的信息洪流之中。对于党报党刊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图像转向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越是置身于技术与图像的洪流中,越要善用二者的关系,适当对图像进行“媒介降温”,控制图像使用的“度”和“量”,警惕过度低俗、娱乐性图像、表情包、虚拟场景的出现,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图像形式伪装。

(三)坚守“图像之美”,警惕传播泛娱乐化陷阱

网络媒介为图像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眼球经济和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传播者习惯用图像放大甚至夸大自身,以增强传播效果,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娱乐。这种泛娱乐化现象促成了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无论是受众还是事件本身都被裹挟其中,难以独善其身。今天,公众话语的泛娱乐化表达常常与图像传播紧密相连,并逐步深入政治、文化等严肃话题领域,影响大众对公众事务的理解和判断。这种泛娱乐化宣泄和满足的过程,进一步推动图像符号成为参与者互动的常用工具,促使大众传媒陷入网民的群体狂欢之中,为谋求更高的点击量和认可度掉进泛娱乐化陷阱。

四、结语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始终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媒作为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如果连党报党刊也落入后真相陷阱,将严重侵害党媒权威,稀释长期凝聚起来的“人心”,遗失舆论阵地。因此,党报党刊必须始终坚守传播底线,用“图像之真”“图像之善”“图像之美”使受众从党报党刊获得知识愉悦、读图快感和审美体验的同时,也维护图像在传播中的正向、积极意义,合理规避图像盛行带来的功利性、娱乐性等不良风气,引领社会正能量。正如多年前传媒诞生的价值与意义那样,严肃媒介需要成为社会的“灯塔”,而党报党刊如是。

参考文献:

[1] 周宪.视觉建構、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7(3):17-24.

[2] 王泽庆.论“语-图”文本融合的基本功能类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6(1):111-116.

[3] 刘晓荷,董小玉,朱咏梅.数字时代教育的图像转向与发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20(3):56-61.

[4] 朱晓峰.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的价值与现实意义[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3):101-102.

[5] 刘沫潇.“后真相时代”的媒体与民主:访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教授[J].国际新闻界,2018,40(6):162-172.

作者简介 罗莎,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新媒体运营。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传播效果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城市规划视角下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视觉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