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2021-05-30童志国

学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国卷解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师生最费力、成效最低的一项学习内容。文言文复习常陷入盲目刷题的备考泥淖,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厘清考点内涵,要着重向学生推介运用性强的解题思路,最好指导学生在答题中总结答题方法,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个性化的解题技巧。本文就近年高考常见的文言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文言翻译题,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文言文解题的经验,谈谈具体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全国卷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01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师生最费力、成效最低的一项学习内容。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文言文本身与当代学生言语习惯之间存在语言隔膜;二是间歇性的学习模式,并且学生学了之后却没有现实运用的场合;三是教师灌输性的教学方式碾压了学生原本就不大的学习兴趣。由此学生学习文言文几无兴趣,效率低下;即使勉强着手复习,也是被动而茫然,复习陷入盲目刷题的备考泥淖,最终在高考文言文题目中失分较多。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厘清考点内涵,要着重向学生推介运用性强的解题思路,最好指导学生在答题中总结答题方法,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个性化的解题技巧。笔者对近年高考文言文试卷题目及答题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思考,发现全国卷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固定化和模式化了。高考文言文选文来源一般为正史,题材多为人物传记,字数600字左右。试题考点分布及考查能力设置相对固定,分别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句子翻译,能力考查点为理解和分析综合;题量、题型和分值固定,即四小题、三个选择题和一个翻译题、分值共计19分。下面就近年高考常见的文言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文言翻译题,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文言文解题的经验,谈谈具体的解题技巧,以求方家指教。

一、文言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断句题解题的根本思路是要读懂大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断句。比如2020年全国卷I的断句题,“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这几句话的大意说,苏轼代理礼部贡举职位,恰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院子中,冻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约束,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华。巡视考场的宦官每每侮辱士子,并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士子们的罪状,苏轼奏请朝廷赶走了这些宦官。据此,我们可以将其断句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当然,在读懂大意之外,适当地掌握一些断句的技巧更有利于考生准确选对答案。具体而言,技巧主要有四:一是利用名词或代词的语法功能断句。因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其前或后往往要断开。如上句中的“士”“轼”和“巡铺内侍”均为名词,且在句中作主语,故其前应断开。上句中的名词“贡举”“约”“技”“举子”“单词”“罪”等均作了宾语,所以要在其后断开。二是利用动词的语法功能断句。在文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句式较多,并且多是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句。因此,在断句中抓住动词,找到其前后的词语,大致能确定句子主干,从而完成断句。如上例中抓住动词“知”,勾连前后内容,可知本句省略了主语“苏轼”,其后“礼部贡举”为“知”的宾语,换言之,“权知礼部贡举”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完整句子,主干应该为“轼知贡举”,故而要将其独立地断开。三是利用虚词的语法功能断句。文言虚词虽然在句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在表达语气和传递情感上有着独特的功用,并且有些虚词在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断句。比如有些虚词用在句首,是为句首发语词,如“夫”“且夫”“若夫”“盖”“凡”等等,断句时要在其前断开;还有一些是句末语气副词,如“尔”“耳”“乎”“也”“矣”“欤”“哉”等等,这意味着要在其后断开;另外,还有一些诸如“而”“以”“于”“则”等虚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表示修饰或并列或承接等关系,一般不需要断开。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文言句式的特征来断句。如判断句式的标准格式“……者,……也”,宾语前置的句式“何……之有”,被动句式“为……所……”“见……于……”,固定句式“不亦……乎”“无乃……乎”等等。

最后,高考文言文断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也降低了题目难度。在这种考查方式中,考生要学会找不同,依据上述方法,确定一处正确断句,完成“四进二”的第一步选择,再确定一处,完成“二进一”,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二、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

虽然包括《考试说明》在内的高考指导用书都将文化常识考查题的能力层级视为B——理解,但事实上,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似乎仍然停留在识记的能力层级——A。比如2020年全国卷I的文化常识题B项:“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科举考试是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部分考题在备考中都会关注,B项是一个不需要理解就能判断是错误的选项——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再比如2019年全国卷I的文化常识题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此题也属于识记性能力的考查。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非儒家莫属。

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做好文化常识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考前的复习,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名句名篇默写题”的复习,积累课本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在答题的过程中,要能及时唤醒自己沉睡的记忆,完成知识的迁移转化。比如,对“迁”文化常识的分析,我们就要联系学过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古人以右为大,“左迁”是贬官;另外,“迁”在古代汉语中指调动官职,其情形有三:平调、升官和贬官,具体是何种情形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第二,虽然教材课本上出现了不少文化常识,但相对于整个纷繁复杂的古代文化常识而言,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备考中我们指导学生做“加法”,尽可能地搜集较为完整的文化常识,然后分类归纳,全面识记,突出重点。比如我们可以将文化常识分为:称谓、地理、典籍、风俗、服饰、官职、历法、科举、器物、音乐等方面,因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体裁是人物传记,所以要重点识记关于人物称谓、官职升迁、风俗礼仪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常识。第三,在识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理解性地运用,避免死记硬背。

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解答文化常识题还得需要一些解题技巧。概而言之,考生首先要能猜度命题人的出题思路,一般情况下非常陌生的文化常识出现在选项中大都是正确的,考生要学会避难就易,不需要在生僻的文化常识上纠缠以免耽误时间。其次要善于发现选项表述的特点。命题人在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时,往往喜欢设置陷阱。其误区主要有:并列不当、随意添加并列内容。如2020年全国卷III选项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此题就是将“军事、科举”等内容添加到本不是太守的职责范围之中,故而是错误表述。另外,还有随意扩大范围,从而导致专有名词内容的泛化。如2020年全国卷II选项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而得名。“禁中”是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选项将其泛化为“皇室宗族所居之处”,所以是错误选项。再次,有些选项涉及了选文中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回到原文的语境中去判断。如2019年全国卷II选项B:“汤武即商汤和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这个选项是否正确?这得回到原文:“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这句话为对称句式,“汤武”对“夏殷”,“汤”指商汤没有问题,“武”指孙武就错了,因为孙武根本就没有称王,原来此处的“武”指周武王。最后,有些选项用全称来表述,也往往是命题人所设置的误区,值得考生在答题时留心。

三、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近几年全国卷理解分析题的命题思路往往是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评价。选项由两部分组成,结论性的评价和具体的事例或实绩的印证。这类题如何设置陷阱?从理论上说,有两种方法,要么是结论性的概括与评价不够准确,要么是后面的具体印证展开出了问题。然而,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来看,这一题型的误区设置均在后半部分,即具体展开印证在表述上出现问题,并且越来越呈现出细微化的倾向。为了帮助考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命题人的思路,我们将2018—2020年全国卷九道题设置的误区列表如下。

基于这样的命题思路,我们建议考生在解答概括与分析题时,分三步走,一是要认真阅读选项,并对选项的关键信息作勾画圈点;二是快速找到选项表述的内容在文章中的部位;三是将选项与文章对应内容进行仔细比对,从而作出判断。其中,第三步尤为重要。具体来说,要在这几个方面仔细比对:一是比对时间、地点和担任何官职,防止出现张冠李戴、时间与事件等顺序错位;二是比对关键词语,防止出现曲解文意的错误。三是比对选项中添加的内容,防止命题人设置无中生有的干扰项;四是比对增加或删除的表示范围或程度的词语,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五是比对选项中有没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防止出现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的误区。事实上,文言文概括和分析题的设误类型与论述类文本的设误类型非常相似,这从一个方面说明阅读方法具有共通性,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细心、冷静,切不可粗枝大叶、一带而过。

四、文言翻译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段一般600字左右,要求考生翻译的句子为何是这两句而不是其他的句子?奥秘在于要求翻译的句子有特别之处,即有特殊的文言现象。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前提,而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文言文翻译题是按照得分点赋分的,而其得分点往往体现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上,考生在答题时紧扣这三点,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得分点。作为得分点的重要文言实词,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将关键实词准确翻译出来,就是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偏义复词,并能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出语境义的多义词,并在译文中正确地表达出来。作为得分点的重要文言虚词,一般指句中的副词、连词和介词。翻译虚词要注意的是,必须翻译出来的一定要准确翻译,比如有实词义项的“之”“其”等,要结合语境翻译出它们的实词义;而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等虚词,则不必翻译出来。最后文言句式是翻译题中的重要得分点,做题时考生要练就一双慧眼,要快速地发现句中的特殊句式。审读出特殊句式后,考生要调动平时积累的关于特殊句式的知识,从而准确地翻译。在备考中,考生要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总体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匹配翻译原则的实践操作思路为一一对应、单音变双音。在具體的操作中,考生还要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补、换、删、调、变。简言之,“留”指现代汉语中仍然在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语保留原形,不需要翻译;另外如朝代、年号、人名、官职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补”指要增补添加上句子中省略的或隐含的成分,如果不补充翻译出来,会导致表意不明确甚至句意的残缺。“换”主要指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其范围有通假字要换成本字,古汉语单音节词要换成双音节词语,古今异义要转换成今义,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等。“删”指翻译时删去没有意义的或不需要翻译的衬字和虚词,从而保证翻译的简洁和贯通。“调”主要指将文言特殊句式(变式句)调整转换成常式句,使句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变”意为要灵活变通的翻译,指对句子中使用了典故或修辞的词语,要变通地换成原意或修辞本体来表述。

当然,高考文言文解题仅靠这些技巧是不够的,要提高文言文考试成绩,主要还是在平时的文言文教与学中下功夫,并加强考前复习。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喜欢上情思丰富的文言文,爱上古朴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

(作者:童志国,安徽省铜陵市第十八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全国卷解题技巧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知多少
让五年高考题为“七选五”解题技巧代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初中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之“数”“形”结合策略
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
浅谈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卷阅读信度效度
在新高考全国卷要求下如何实现英语书面表达满分教学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