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慢》中几个语句的发微

2021-05-30郑伟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淳熙寒水唐宋词

摘要:本文选取姜夔《扬州慢》小序中“淳熙丙申至日”“四顾萧条,寒水自碧”两句诠释词作时间交代背后的深意和词作运用虚字传情手法的特点;通过深入解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等语句,对《扬州慢》中看似简单实则情感丰富的句子进行阐释,以飨读者,同时揭示文学鉴赏尤其是宋词欣赏须深入文本内部的要义,读者只有养成字斟句酌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深微精约的妙处。

关键词:《扬州慢》词句发微黍离之悲

*本文为阜阳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培育项目“核心素养时代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以阜阳市三中为例”(项目编号2019JCJY05)的研究成果。

南宋词人姜夔政治失意、布衣终生,但却孤介清高,一生留下了大量精彩的词作。其代表作之一的《扬州慢》历来是备受教材编纂者青睐的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也把这首名作选入其中。众所周知,对于经典的解读是没有终止符的,加上词本身在表情达意方面较为曲折深隐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我们解读时下足功夫,养成一个字、一个词都不能轻易放过的严谨习惯。在多次深入研读文本后,笔者发现作为经典篇目的《扬州慢》还有广阔的阐释空间。不揣浅陋,把自己对本词几个语句的再理解,笔录于此,敬祈方家正之。

“淳熙丙申至日”句。“淳熙丙申”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如果不聯系全词来看,似乎这一时间交代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玩味之处,似显朴拙,但通读全词仔细推敲后,笔者发现这一交代并非寻常之笔。首先“淳熙丙申”距最近一次扬州城遭受兵燹,已经过去整整16年,然而作者触目所及依然萧条死寂,了无任何恢复迹象,可见那场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破坏之惨烈。一如词中“废池乔木,犹言言兵”所言,景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钟振振先生在《唐宋词举要》中也言“他一落笔便将兵燹后扬州的荒凉破败景象以及自己的黍离麦秀之悲掷于读者面前,令人触目惊心”[1]。其次“至日”即二十四节气中“冬至”这一天,从商周时期开始,庆祝冬至节就成为一种习俗。天子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也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以求得喜庆和吉祥。在唐宋时期,官员们有七天假期与民同乐,庆祝这被称为“亚岁”的节日。据宋代《东京梦华录﹒冬至》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就连贫苦的百姓也会更换上新的服装,准备好丰盛的酒食,祭祖怀远虔诚祈福,格外隆重。再往上追溯历史,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也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说。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非常注重庆祝冬至节。试想,昔日扬州城在这一天必定也是一派管弦齐奏,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景象,而现如今,作者看到的却是“荠麦弥望”“寒水自碧”等凄清荒寒的画面,昔盛今衰之感就蕴藏在这看似寻常的时间交代中了。“淳熙丙申至日”看似淡淡之笔,其实蕴含了诗人的至深之情。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句。此句所写是作者初次进入扬州城所见的萧条冷清的景象。句中“寒水”饰以“自”字,在凄冷之外更添一层空寂之情。借用虚字传情,以“物”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在古典诗词中时能见到。诗人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等皆用此法。序中池水虽碧,但无人欣赏,扬州城的荒寒,见于言外。另外,序中“寒水自碧”的景物描写与词作正文里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遥相呼应。两处均是对寒水的描写,都打上了凄冷的色调,可见现在的扬州城冷落凄清至极的程度。不同在于序中“寒水”属于静态画面的勾勒,而词中写出寒水随波荡漾,则属动态描绘,传达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一泓寒水,一“自”加以点染,悲情自然而然变得浓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句。此句简单到只是罗列地名,看似老生常谈,然而自有深意暗藏。“淮左”的称谓其实在极言扬州历史的深厚悠久。早在隋唐时期,扬州城就有“淮左”的别名。《隋书﹒宇文化及传》中“炀帝惧,留淮左”就是例证。“竹西”是对扬州繁华兴盛的最好注解,唐代诗人杜牧曾为扬州竹西路上热闹繁华的景象而陶醉,留下“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佳句。唐时,扬州城在诗人笔下大都是歌舞升平、管弦同奏的盛况。除了杜牧诗句以外,唐代诗人徐凝《忆扬州》)也曾盛赞过扬州城火树银花般的街市和令人无比神往的皓月当空的优美夜景。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样的扬州城怎能不令人为之销魂。“名都”“佳处”不仅唤起了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深情向往,也在结构上与上片“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加之,唐朝时期就广为流传的“扬一益二”谚语,扬州无疑是文人士大夫的向往之地,“名都”“佳处”在直接点出扬州城昔日之盛之余,又与作者眼前看到的残破荒凉死寂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作者的情感也更加沉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词作起笔看似拙朴,却达到了以盛衬衰、令人唏嘘的艺术效果。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此句极易产生时间错位的误解。小序中交代的时间为冬至日,且“夜雪初霁”,词中却说“春风十里”确实显得序文与正文龃龉不通。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还认为“自‘解鞍少驻初程一句始,已转写目前之景,如中间插入一句追忆,结构不免稍显支离。且从逻辑关系上来说,‘过与‘尽的搭配,也应是共时的,如此方显意脉连贯。故白石此句,一时尚难以索解”[2]。其实姜白石此处是省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以“春风十里”代指“扬州”,该句并非是对眼前现实景象的描写。这样既增添了词句的画面感、形象性,也让语句具有了历史厚重感,更暗含昔日扬州城是何等的繁华、何等的富庶景象。用笔减省,意蕴丰富“昔盛今衰”的感慨便油然而生,这实为绝胜之笔。这样理解,彭教授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里所说:“‘过春风两句,忽地折入现时荒凉景象,警动异常。且十字包括一切,十里荠麦,则乱后之人与屋宇荡然无存可知矣。正与杜甫‘城春草木深同义。”[3]亦可作为此句的确解。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如果泛泛说此句寓情于景,传达物是人非之感,难免让人感到空泛,并未搔到语句痒处。其实,此句精彩全在“冷月无声”四字的丰富性上。“冷月无声”可理解为“月本无声”。而经此一说,反而觉得月亮本该是有声的。正如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4]。读者由此可以猜想从前扬州城二十四桥上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朗照的夜晚,游人如织,熙来攘往,车水马龙,欢笑之声不绝于耳的情景。歌女们尽吹玉箫,纵情欢歌,月亮仿佛也被此光景吸引了,跟着人们一起欢笑似的。而如今的二十四桥连月亮也因悲苦而失声了,读后怎能不令人产生凄神寒骨之感。

“冷月无声”也可以理解为“冷月,扬州无声”。二十四桥依旧完好无损,而昔日的欢声笑语却荡然无存,只有一轮孤月沉浸在冷冰冰的池水中,晕染着幽冷的色彩,随波荡漾。整座扬州城一派荒寒空寂景象就跃然纸上了,也突显了白石词以冷为美的审美特点。

“冷月无声”还可理解为“月冷,人无声”。这个“人”可理解为扬州城里的人,也可理解为作者自己。解释为“扬州城的人”是说当扬州城人看到现在的破败荒芜的扬州城时,想起以往的富丽繁盛,便吞声无语了,一种痛何言哉的悲伤而又无奈的情感油然而生。把“人”理解为作者自己时,其意思是作者看到现在凄惨的扬州城,再加上作者一生清苦、疾病缠身,过着长期漂泊江湖的羁旅生活,仕途上看不到一点希望,自然对这凄凉寒苦之景有着更深刻的感受,一种孤寂无言之苦便自然生成。

总之,姜夔《扬州慢》字句看似简单,却在深层次里寄寓了作者对于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深厚的爱国感情。阅读时不细细品味,是难以抵达此词三昧的。

参考文献:

[1]钟振振:《唐宋词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38页。

[2]彭玉平:《唐宋词举要》,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437页。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

[4]转引自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年,第12页。

(作者:郑伟,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淳熙寒水唐宋词
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影响研究
泊秦淮
桑干遇雪
山海关怀古
《史记》有张材刊本?
天池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