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影响研究

2023-05-31辛芸王秋雁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唐宋词影响

辛芸 王秋雁

【摘要】唐宋词早期是下里巴人的作品,直到宋朝后期才成为阳春白雪。流行音乐的歌词也是在发展中逐渐分层,古风歌的歌词成为小众的文学涵养较高的一类。唐宋词与古风歌词的发展有相似的经历,古风歌词不论是遣词造句、意境营造还是叙事手法上都有唐宋词的影子。

【关键词】唐宋词;古风歌词;影响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08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210341178)。

词又被称为“曲子词”,它有曲调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和曲调是相适应的。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中渐渐分出更多的类别,从邓丽君最早用唐宋的词配现代的曲演唱到方文山的“中国风”填词火遍大街小巷,一个更为小众的音乐分类也在网络上悄悄诞生——古风歌。古风歌不论是发展过程还是文体、文本中的意象选取以及叙事手法都跟唐宋词有颇多相似。

“中国风”和古风容易被人混淆,实际上二者区别甚大。最大的差别体现在有无使用宋词的词序叙事方法。“中国风”歌曲的歌词虽然有古典的韵味但本质上是大白话,情感表达直白,而古风歌曲的歌词更接近唐宋词并有对诗词的化用,情感表达更委婉。“中国风”的歌词故事性不强,主要是表达感情,而大部分古风歌曲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且兼备感情的表达。

一、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文体和韵律影响

(一)唐宋词对古风歌词文体的影响

词最初作为唱词诞生,断句是为了符合音乐节奏感,所以常用三字格或三字格与四言、五言、七言组合出现,既简洁灵动富有美感,又有高低起伏不至于让人审美单一感到疲惫。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对三字格的单独使用,节奏短促,更能突出词人心绪烦乱。周邦彦的《拜星月慢·夜色催更》“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闭重门,败壁秋虫叹”,是三字格和五言的组合,三字短促,快速引入概念,五言再进一步解释,把词人的荒凉处境和孤寂惆怅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现代的古风歌词受唐宋词的影响,常采用三字格并与四言、五言、七言搭配使用。因为格律要求不如古代严格,根据现在的表达需要,有些歌曲的歌词字数有了扩展,出现了三字格搭配七字以上的句子使用形式。西瓜Jun的《长生诀》“深宫院,虹桥前,莲池浅,芙蓉面”,是对三字格的单独使用,节奏感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音频怪物《典狱司》“君还记,新冢旧骨葬头七”,使用的是三字格跟七言的组合,“君还记”是问,有一种对话感,然后运用白描把事物简单地罗列出来,“新冢”“旧骨”呈现世间沧桑变化,有心无力之感,让人体会到说不出的凄凉悲伤。

(二)唐宋词对古风歌词韵律的影响

虽然作为歌词的唐宋词没有平仄要求,但有用韵的讲究。经过唐诗的发展,到宋词的时候,用韵特点更加广泛。这里主要讲押韵。讲韵律逃不开古人的四声——“平上去入”,在此简单提及唐宋词的平仄和现代古风歌词的平仄,不从平仄通融与否的语法规则讲,而从表达感情和音乐节奏上来讲。“平声悠长,适合表达和谐愉悦的情感,入声急促,毫无回旋余地,所以表情上激越挺峭,去声劲厉,声情上高亢响亮,上声舒缓,读起来就会邈远深挚。”[1]现代汉语已经没有入声发音,故不提及。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暮”“路”“处”“渡”“鹭”押韵都是押的“u”去声,“舟”则是平声。这首小令写的是她少女时期在外游玩时的快乐时光,心情舒畅。整首小令在情感表达上是高亢的,大量的去声用在这里强调快乐向上的情绪,中间插入平声,消除一直保持高亢情绪而给人带来的疲惫感,让人在放松之余又体会了愉悦的情感,达成整体的和谐。

韵脚能够确定一首词的感情基调。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著作《曲律》中表示:“至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耕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 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人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盐、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2]

《如梦令(一)》中,李清照用去声来奠定高昂欢快的基调,在《如梦令(二)》中则一改高亢的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比起描写少女时期出游的那首,情绪低迷,表达作者的伤春惜春之情。韵脚处理上,作者尽力避免去声,用上声和平声来综合,体现她内心的伤春之情,邈远深挚。

现代古风音乐歌词也继承了这一点。如银临的《杏花微雨时》:

寒江渡白鹤  流淌一身星河

我是惆怅客  你是我的因果

月光游山河  像思念在漂泊

几回茫茫人海里沉默  我等在光影斑斓的初春

杏花微雨中遇见一个人  与你遥遥对望一瞬

一瞬惊动整个红尘  也许前路是千山层层

将我拦在没有你的黄昏  当飞雪翩然落双唇

地老天荒一个吻 万物温存

这是一首曲调舒缓的情歌,主要押韵“e”和“un”,“鹤”为去声,但在演唱时发的是平声,“默”为去声,但在演唱时发的是入声。大量平声韵脚的使用,是利用平声发音悠长的特色来营造出空旷广袤又孤独的感觉,非常切合歌词内容体现的天地辽阔,自己被层层山峦阻挡无法靠近爱人的惆怅情绪。

音频怪物的《长风歌》则相反:

初登上 这漫漫远航 凌云志壮 似风波滔浪

望故乡 在迢迢远方 此时应是 青蒿半池塘

心定心茫 随尘世浮降 当时与你 共把酒徜徉

潮落潮涨 付心事沉江 身入江湖 生前纵刀光

莫问长风 叱诧几宿 多少个春秋

且只與我 破阵斩贼寇

哪怕死生看透 血染大雪满肩头

歌曲开头的乐器用了鼓和唢呐奠定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尤其是唢呐的使用,既高亢大气又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凉。歌词主要押韵“ang”,次押“ou”。《长风歌》更多地采用了去声,“壮”“浪”“降”和平声“航”“乡”“方”结合,用悠长的平声来延续高亢的情绪。

宋词中的去声使用频率高于唐诗,但平声韵在宋词的使用中仍占很高的比重。而现代的古风音乐歌词因为作词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问题对平仄的要求却不那么严谨,很多歌词只考虑到韵脚。如少司命的《烟笼长安》:“岁月不堪数,故人不知处,最是人间留不住。只往事还如,青丝缠梳,无端把韶光负。三千红尘路,寥寥九州土,长安于我意何如?”这首歌的曲调是轻缓的,更适合平声韵,但歌词中只有“如”“梳”两个平声字,“处”“住”“负”“路”本为去声,在演唱时则配合曲调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和整个编曲的和谐度而变成平声。

由此,单看古风歌词的平仄就会显得混乱,但带入曲调就会发现,它们跟宋词一样常用平声。

二、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意象影响

(一)唐宋词对古风歌词景物选取的影响

意象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是山川湖泊飞鱼走兽的自然事物,也可以是锅碗瓢盆这样的人工器物,还可以是没有实体的文字。这里,景物的概念包括的是前二者,自然事物和人工器物。

风格不同,则意象不同。花间词的意象集中于花鸟和女性身上的器物,如花钿、眉、服饰、首饰等。南唐词的意象集中于自然景物,如花、月、风、山、草、雨等。词发展至宋朝,婉约派继承花间词和南唐词,豪放派则有唐诗的气象,大气雄浑。在意象的选择上,婉约派偏向:落红、微风、烟雨、小窗、幽梦,豪放派更喜:金戈铁马、欹帽垂鞭。

表现自然景观的“风花山云春月水秋”在唐宋词中使用最多。在收集的27首高质量古风歌词中,“风”这一物象一共出现76次,“月”这一物象和“天”并列第二,出现55次,排名第三的是唐宋词中出现较少的“雪”,一共出现51次。唐宋词中常用的其他物象在27首古风歌词中分别出现“花”42次,“云”35次,“春”34次,“水”25次,“秋”15次。古风歌词里,“雨”这一物象也经常出现,在27首古风歌词里,一共出现36次。在古风歌词里,“风月天雪花雨云春”是常用的意象,与唐宋词中常用的意象高度重合。

意象用于表达作者感情,感情不同则意象不同。古风歌词里的意象显然受南唐词、婉约派影响更多。唐宋词的南唐词、婉约派里,写“花”常为“落花”“落红”,常表达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写“风”常为“东风”“西风”,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多在写春景中出现,可以“以乐写乐”也可以“以乐写哀”,“西风”则是草木凋零的萧索,写“山”常为“暮山”“远山”“春山”,是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见证,也表示时间、距离、季节……南唐词、婉约派对于景物的描写都是细腻委婉含着淡淡的愁绪。古风歌词里,“东风模糊流转的眼波”“春风度不让洛阳”“西风独自”“春风裁鬓边”……“东风”即“春风”,只是古风歌词里使用“春风”的频率更高,表达的情绪同唐宋词中一脉相承,没有新的发展。“舌尖之上绽放几瓣春花”“碧血染就桃花”“那些无关风花雪月的相思”,古风歌词里的“花”虽然频率高,但已经脱离了唐宋词里“落花”的语境使用和情感表达,也不是用来表达人物的品性。“有青山撞入怀”“怎会迷恋巫山的那一片”“莫道吴山越水一双情人眼”“折一枝寒山凝碧”“宛如华山夹着细雪的微风”,古风歌词中的“山”有隐喻但做地名的多,这一意象在继承上,古风歌词体现出更多的是空壳。

所以,古风歌词虽然延续了唐宋词在自然事物中的意象选择,但在使用上有了新的发展。

人工器物的意象使用比起自然事物在唐宋词里就显得寥寥无几,高频出现的是“舟”和“酒”。像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兴尽晚回舟”, 《一剪梅》“独上兰舟”,《如梦令(二)》“浓睡不消残酒”, 《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她最出名的十首词里,有四首词出现过“酒”,有四首出现过“舟”。

古风歌词里也多出现“舟”和“酒”两种物象。“杯酒倒映寂寞”“把酒东篱,谁见形单只影”……同唐宋词一样,也是用“酒”来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孤舟为谁停泊”“请告诉他别再遗憾,雾来出入行船”,“舟”这一物象虽然在表达思想上和唐宋词有了一些区别,但在感情上仍旧是伤感的。

(二)古风歌词对唐宋词的化用

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意象影响,还体现在古风歌词文本的直接引用、化用和用典。

如小曲儿的《清平误》,开头的戏腔和结尾的戏腔直接引用李煜的《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和《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开口第一句也是引用李煜的《虞美人》“昨夜小楼又东风”,第二句化用《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为“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地”第一段歌词高潮部分,“落纸卷外万般空,快过了林花谢春红,岂是风花雪月,等闲伤情可相同”和第二段歌词“饮宴衣裙曾连城,沉醉好偷生,锈甲忘弓,仓皇溃兵锋。最忆辞庙叹倥偬,烽火为我掌灯,无颜悲痛,羞对苍穹”,分别化用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和《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唐宋词因为篇幅关系不如散文能够长篇大论,则通过用典的方式来扩充表达的内容。古风歌词篇幅加长但也偏爱用典,增加古典韵味。典故作为“纯意象”进入古风歌词。古人用典,一是表达需委婉含蓄;二是文体篇幅不够;三是掉书袋。现代古风歌词同样有所承袭,一是古风歌词要求情感表达委婉有古意;二是纵然歌词相对唐宋词有所扩充但仍旧限制故事讲述;三是为了增加歌词文本的文学性。

河图的《永定四十年》大量用典:

不群则狂 俗世人笑我簪花带酒

于意云何 青衫旧我自侧帽风流

打马过闹市少年白首……

道平生幻 一场大梦不休

白头断琴恨无知己 年华空负 锦衣貂裘

莫问去来 早踏遍一十四州……

陈渡小雪 西风里摆下灞陵别酒

粗服乱头 浣纱女巧遇了万户侯

谁见翻云覆雨刀笔手……

“青衫旧我自侧帽风流”典故出自《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这里是借独孤信的事件来写谢宣(此人物为杜撰)因为一曲《青衫旧》受欢迎。“道平生幻 一场大梦不休”典故来自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表达的是谢宣的粉丝渴望和谢宣见面的愿望,但谢宣早就死了。这个愿望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了就是不能见面的现实,充满了惆怅感。“白头断琴恨无知己”一句典故出自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锦衣貂裘”出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西风里摆下灞陵别酒”一句同《不老梦》一样用了“灞桥折柳”的典故。“谁见翻云覆雨刀笔手”,这里的“刀笔手”应该是指古代的“刀笔吏”,他们文笔犀利,能无中生有,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歌词里是指谢宣的文笔和命运,生时勤勤恳恳写书籍籍无名,死后却因为自己的作品终于被人看到名声大噪。一是文笔好,二是命运如同刀笔吏下的文字,能无亦能有,不过是落笔成句之间。

除了在歌词中单句用典,古风歌词还围绕整个典故形成一首歌,如银临的《腐草为萤》,“腐草为萤”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而《腐草为萤》整首歌都在讨论,草腐烂化而为萤,到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

古风歌词中大量用典使得内容相对晦涩,提高了听歌的门槛,成为小众的音乐派别,同时也使得唐宋词的古典优雅的美在快餐化的时代里得以保留。

三、結语

唐宋词对古风歌词的影响是一个传承的问题,唐宋词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汲取了先秦《诗经》、汉乐府、唐诗的养分,从文体、韵律、意境、叙事方面影响了现代古风歌词。现代古风歌词从唐宋词中找到它所需要的养分来和现代社会需要进行综合,也在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认同中逐渐崛起,它把优雅又接地气的唐宋词用现代的方式流传开来,让人们在听到音乐的时候体会到唐宋词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孙秉续.例说宋词用韵的文艺音韵美[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辛芸,浙江农林大学汉语言文学192班学生。

王秋雁,浙江农林大学中文系教师。

猜你喜欢

唐宋词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唐宋词调名改易方式探赜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文化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