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2021-05-30史慧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最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古诗文。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赏析能力,形成系统知识的作用有限。在信息时代,我们将跨媒介阅读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将古诗文多元化分类,进行“主题式”群文阅读,再有效利用多媒介与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赏析能力,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充实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为语文学科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主题式”群文阅读;课程标准;阅读对话;跨媒介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它包含着古人的才情与智慧,闪耀着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底蕴,但这些智慧与内涵紧紧包裹在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育下偏功利的教育之中。单篇古诗文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于审美能力提高、知识系统形成的更高要求,更无法为高中语文古诗赏析及大篇幅课外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也在无意间消磨了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而“主题式”群文阅读结合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进行跨媒介阅读,创设情境,更易理解诗歌内涵。丰富的主题及教学手段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时代,我们将跨媒介阅读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相结合,有效利用多媒介与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赏析能力、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充实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为语文学科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
一、初中古诗文“主题式”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意境高远,融合着古人才情,闪耀着民族精神,饱含着民族智慧,丰富着民族文化底蕴。初中古诗文教学便是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古诗文的数量已高达118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分量不言而喻。
现如今,初中古诗文教学还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应试的重压之下缺乏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兴趣,机械的背诵和默写代替原本应有的吟诵和鉴赏。另一方面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功利倾向明显,单篇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古诗文知识体系,对古诗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作用不够重视,更不用提其深远意境和深刻哲理对于学生有益的影响了。
相较于单个文本阅读,将阅读的点扩展为面,从读懂一篇扩展为读通一类。聚焦于一個关键点进行的群文阅读,更有利于“大语文”观念的实践,尤其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而不仅仅是背诵与默写。群文阅读应在多文本中找到一个立足点,理清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收获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与思维能力。主题式群文阅读是用一个主题串起群文,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地获得系统性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更能获得有益的精神传承。而在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之下,各种媒介充斥生活,教师要善于挑选合适的媒介,营造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领略古诗文中丰富的内涵。
二、初中古诗文“主题式”群文阅读的可行性
群文阅读的分类可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根据不同的群文组合,在形式上对文本进行比较和筛选、在阅读体验上进行文字材料的对照、根据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最后再由学生进行评判与反思,整合成果。除了一个作者的作品可以进行主题式阅读,同一体裁、同一文风、同一背景等作品均可以进行主题式阅读。让学生主动与文本发生对话,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七年级的孩子可以按照体裁等诗文基础知识分类,让孩子在整合比较之中掌握系统性古诗文体裁知识。八年级的孩子可以按照朝代、主题、作者等分类,在群文阅读中获得关于某时期文风、诗歌主题分类、作家写作风格等系统性的知识。九年级的孩子可以按照意象、手法等分类,获得更高阶的系统知识,提高赏析能力,也为独立赏析课外古诗文奠定基础。
将古诗文多元化分类后,再运用多种媒介帮助古诗文群文阅读创设情境,可以像下文教学案例一样选择合适的歌曲,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使用多种媒介,如音乐、画、APP、电影、动画、微博等,恰当的运用到古诗文群文阅读之中,有利于学生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内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现在国家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很多与古诗文有关的优秀资源涌现,比如很多唱诗音频,还原诗歌内容的动画视频、读诗类APP、古风盎然的微博,甚至一些新闻事件,都能成为群文阅读的媒介,还可以举办为画配诗文、为诗文配画、唱诗文、在线朗读、学生诗文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真正走入古人的才情世界,获得有益的熏陶。
三、初中古诗文“主题式”群文阅读的应用
基于以上几点认知,我们可以在进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时,把统编教材中的其它苏轼作品拿过来进行群文阅读,既是复习,又能提高欣赏古诗文的能力,还能让面临中考压力很大的九年级学生从苏轼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统编教材苏轼的作品共5篇,4首词,一篇短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所作,正值政治失意之时,其余3篇是“乌台诗案”后经历生死险境被贬黄州所作。但无论身处何处,何种境地,苏轼终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面对,并且鲜明的体现在诗文里。除此以外,这5篇诗文还鲜明的体现了苏轼热爱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守。到此,便可以确定这5篇作品的阅读聚焦点——苏轼的赤子之心,为了更契合学生的理解和心理,我把这次群文阅读的主题定为——归来仍是少年。
九年级学生已积累大量诗词,对于苏轼已很熟悉,本课之前刚学过《渔家傲·秋思》,关于词的形式、起源本课就不再赘述。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可以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意,其余4篇均已学过,在理解词意上本课亦不花功夫,在用典处稍加点拨即可。但九年级学生因面临中考,学习压力较大,古诗文又往往以背诵和默写为主,年代及内容又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无法沉下心品味古诗文的美,学习古人的情怀。为了方便阅读,课前可以把5篇作品印发给学生(按写作时间排列)。再通过背景介绍、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感受并学习苏轼的赤子之心——乐观旷达的情怀、热爱国家的责任感、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本次群文阅读的构想是首先以歌曲《少年》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诗歌内容讨论“苏轼是否还是少年”,教师适时插入背景介绍。接着,围绕苏轼的少年“狂”气在5首诗文中的体现,思考苏轼为何不再少年却有少年狂气,师生共同得出读一个结论——少年是一种心态,乐观豁达。然后引用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更进一步理解,得出结论——少年是一种坚守,对责任的坚守,此处安排学生合作读,读出坚守。最后,再次播放歌曲《少年》,教师总结。课后布置学生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加深对《少年》的理解。
由苏轼的作品可以看出,无论诗或文,无论身在何处,他的人格魅力及人生追求是永恒的,用“少年”、“豁达乐观”将统编教材中苏轼作品串起,能够让学生更系统的认知苏轼,从而获得有益的影响。不仅苏轼,部编版中还有很多名家诗文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性格鲜明,文风独树一帜,尤其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风转变明显,在主题式阅读中都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知,也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课外的延伸。
总之,把古诗文多元化分类,并将各种媒介手段与群文阅读结合,有效利用多媒介与网络资源,与时俱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而且对于老师打破固有的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最终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
(作者:史慧,合肥市新站区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教师)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