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疫情时代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生命情怀

2021-05-30朱清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群文阅读

摘要:在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呼唤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探寻生命意义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基于语文课程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关怀,重就文说文轻拓展引导,重课内分析轻真实体悟的现实,提出以群文阅读促进学生的生命情怀。以教材立根,分析提取生命教育议题;以文本扩展,组合编排激发生命思考;以实践升华,联系现实加深生命体验。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群文阅读;生命教育

一直以来,语文与生命息息相关,在“后疫情时代”,语文与生命教育尤其密不可分。一方面,语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病毒仍然威胁生命的特殊时期,语文教育应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同时从更高的层面探寻生命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显现出生命教育的匮乏,表现在语文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关怀,重就文说文轻拓展引导,重课内分析轻真实体悟。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是必然选项,但也是重大挑战。群文阅读近年来活跃于中小学语文课堂,它以多文本冲击性、同主题深刻性、多观点思辨性促进学生对于议题的思考。语文教师可将群文阅读作为“武器”,以多文本合力,促进学生对生命多维的、立体的思考。

一、后疫情时代下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不论是杜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还是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都印证了教育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育确立了“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后疫情时代”,人类与病毒共存,与生存危机长期作战,生命教育应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利用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学科,联系当下的现实,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表现,也是时代的需要。

(一)灾难之下对于“珍爱生命”的呼唤

生命对于个体的意义不言而喻,“珍爱生命”是学校长期的教育内容之一。疫情等灾难将生命的脆弱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珍爱生命”这一口号变得格外醒目。基于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多数担任班主任一职,承担着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传道任务。在“大语文”理念指导下,语文应紧跟现实,基于文本并适当扩展,达到对“珍爱生命”的呼唤。比如主流媒体报道下的灾难面前“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事件经常遭到青少年片面解读,导致其模仿不当而发生惨剧;又如由于灾难体验的缺失,青少年手足无措,冲动之下放弃求生念头等事件,都证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不够,这要求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有尊严地“珍爱生命”。

(二)危机之中谈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新冠疫情的爆发,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生命的漠视与残忍,而强大的自然也反之对人类施以“重重一击”。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病毒高峰期的褪去,人们对于疫情的回潮习以为常,这种现状体现出来的对灾难的忘却,是更大的危机。虽然水深火热的局势已逐渐远去,但对灾难的反思却不能过时,我们应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思考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关系。而语文课本中自然生命类文本、灾难性文本占比较小,这也要求一线教师寻求多种途径,和学生一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严峻形势下谈“生命意义”的追寻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便追求高层次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十四五岁的少年处于立志阶段,青少年们在这次事件中见识了人间百态,看到了疫情中奋战一线的“逆行者”,也窥见了啃食“人血馒头”的无良商家,同时也目睹了生命的不堪一击。人的三观在青少年时期迅速形成,上述事件对他们来说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语文学科作为文化育人的重镇,如何以此为契机,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是语文育人的题中应有之意,不仅关乎青少年们的未来,也关乎整个世界的未来。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呼唤学生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生命,引导学生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

二、基于疫情看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的课程资源不仅来源于课本,国内外重大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是值得挖掘的素材。疫情可以成为语文育人的题材,同时,语文中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将对青少年产生思想价值引导,语文应助力抗疫,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反观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关怀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性质。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的人文性依然得不到重视,知识的灌输极大地覆盖了生命关怀。反思新冠疫情延期開学下的“停课不停学”活动,尽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声明“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但中学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网课形式主义以及新技术的运用,使教育界乱了阵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的学业压力,开学后的一系列测评、考试的鞭策,延期开学更使师生神经紧绷。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尚且如此,更想见平时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二)重就文说文轻拓展引导

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要求教师文道结合,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许多语文教师意识到了语文课堂“传道”的必要性,却囿于文本,就文说文,不能深刻地揭露文本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多数教师抓住文本中“我”的脾气性格,母亲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分析母亲在“我”痛苦时的细心照料,借此体会深沉而含蓄的母爱。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禁让人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学生能简单地通过一篇文章,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深沉的母爱吗?二是该文难道仅写母爱,没有更高的生命思考吗?显然,就文说文的方法只让学生记住了分析理解的答案,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未真实调动起来。视野的局限使语文教学成了表面功夫,失去了展现生命的广阔性与生动性的可能。

(三)重课内分析轻真实体悟

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生命思考的重要场所,但仅依靠文本分析,没有向实际生活的迁移,很难得到真实的体悟。如教学《永久的生命》一课,教师虽将目标定为:领悟课文人生哲理、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但多是借助文中语句,品析句子的哲理性,如运用何种修辞?证明何种观点?学生被句子解析、观点论证所包围,却鲜能跳出对文本的分析,以欣赏的角度去探寻其现实意义——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永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让生命得以延续?即使教师在课堂最后提及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只是口头阐述,并不能产生真实的生活效应。对于文本的分析固然重要,但“一言堂”的课内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育没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往往在多年以后,不再受语文考試的牵绊,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才会反过来赞叹课本中的文章的精妙,感慨当年的“有眼无珠”。

中学语文课堂中重知识传授轻生命关怀、重以文说文轻拓展引导、重课内分析轻真实体悟的现状阻碍了语文教育与生命关怀的联结,语文教师不仅要反省此类问题,并应利用合适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

三、以群文阅读实践生命教育

最早提出群文阅读概念的赵镜中先生认为群文阅读的阅读教学活动,应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教师可在单位时间内,围绕生命教育议题,选取多种文本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生命教育价值,以群文的冲击性,达到对生命议题的深刻理解,提出思辨性的观点,进而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

(一)以教材立根,分析提取生命教育议题

王宁等教授在解读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时提出教材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始终肩负着关键的指导作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都必须围绕语文教材的核心内容与要求进行;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提出“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生命教育价值的课文不在少数。笔者翻阅了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分析了其蕴含的生命价值,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划分,并以七年级为例,制作了表格,详见表1。

以自然解生命之美。这些课文都描述了自然生命以及自然现象,学生在《春》中感受生命的朝气,在《雨的四季》中领略生命中的诗意,在《白杨礼赞》中体会自然生命的高贵......通过这些关于自然的文本,学生得以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产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同时捕捉生命的诗意。

以情感品生命之味。这些课文通过记叙人物之间的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浓厚情感。《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浓浓的亲情;《再塑生命的人》让人感受师生之间的信赖;《驿路梨花》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通过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情,从而去探寻自己生命中的人情味。

以价值促生命思考。表格中所选取的这些文本通过叙事或议论,为我们揭示了生命中的道理,传达了价值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化整为零、面对大问题学会分解;《最苦与最乐》中揭示了作者对人生的苦乐之思;《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展现了罗素对于活着的目的的思考。这类文章通过展现伟大灵魂的思想,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跟随这些人物去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以榜样立生命之志。这些文章展现了伟大人物的精神,如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植树牧羊人的默默奉献、闻一多的言行一致等。教师可引导青少年感受高尚的品格,同时在杰出人物熏陶之下明确个人生命的价值。用伟大的人格、光辉灿烂的生命去引导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使其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一条正确的生命之路。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教材为起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价值,共同确定有关生命的议题。议题可以是一篇文章的衍生,也可以是多篇文章的综合。比如说通过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可以衍生出“生命中的母爱”、“好好儿活”、“残缺身体的健全生命”等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组合教材内的多篇文章,如通过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文章,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自然生命的诗意”。不论是一篇还是多篇文章产生的议题,都应产生于师生对文本共同的探讨分析,并拥有持续探索的兴趣。

(二)以文本拓展,组合编排激发生命之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若想要学生理解课内知识,就必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超出课本。在确定了议题的基础上,师生应合理搭建“文本”支架,建构起对议题的广阔而有深度的思考。教师可参考图1进行文本编排。

对于人文精神类主题的群文阅读,可联系主题,选同一作者或文本中同一人物,搜集其相关素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以“好好儿活”为议题时,可将史铁生作为线索搜集相关文本。这些“文本”,不仅包含纸质文本与文章,图片、视频、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也包含在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史铁生其他文章,如《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等散文,或者《务虚笔记》等半自传式小说,通过作者之笔感受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同时,教师可展示史铁生生前事迹、纪录片、妻子的追悼词等多样文本,让学生更了解史铁生的生命历程与思考,从而对于“好好儿活”这个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和课文同类主题的文本以深化对某一议题的思考。比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时,可将议题确定为“奉献的生命”,从课文感受牧羊人默默奉献的基础上,加以观看同名电影,或展示记叙种树人杨善洲的文本、事迹等,更加深入地理解奉献的人生价值。在后疫情时代,对于这一议题,还可以联系当下实际,通过了解抗疫英雄事迹,阅读《全球抗疫诗选》,搜集抗疫微故事,观看新闻报道或纪录片等形式,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对于思维迅速发展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在进行这一步骤时应适当放手,不“包办”文本的组合编排。教师可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尚未完成的阅读单,引领学生从书籍、生活中寻找相关文本,编排属于自己的阅读素材。班级内部可以交换浏览,在多样的文本中碰撞出多元的生命思考。

(三)以实践升华,联系现实加深生命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需要具备三个特点:主动性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大语文”教育理念下,师生可从丰富的人类生活中提取课程资源进行解读,同时也应该将所学知识联系现实,作用于生活。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也要打通课堂与生活。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文本中得来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让群文阅读的效果落到生命实处。

示例一:在阅读朱自清的《春》后,师生可以组合编排关于四季之美的文章,如艾芜的《夏天的旅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乔治·桑的《冬天之美》等文章,学生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品味四季诗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此进行综合性学习,比如让学生设计表格,联系自身,并采访周围的人,搜集生命在不同季节的独特感受,并以此为专题,进行展示、演说,如表2所示。

示例二:在阅读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师生可共同阅读余秋雨的《坦然看生活》、林清玄的《生命的意义》等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电影推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寻找影视素材,并撰写推荐语。

示例三:翻阅初中语文课本时,发现灾难、死亡类型的文本缺失。而灾难与死亡是生命必须直面的话题。疫情中,人们见证了灾难与死亡;后疫情时代,更需要思考灾难与死亡。这类文本的缺失是语文课本的一大缺陷,但可以成为师生的发力之处。师生可共同围绕该主题进行探讨,联系疫情等过往现实,试为语文教材新增类似于“灾难与死亡”的主题单元,搜集该类文本,并撰写单元导语,编选课后习题等,以编者视角来思考该类问题并合理呈现相关素材。

“直面死亡”单元设计

设计者:_________

单元导语: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死亡永远随行。有些人将短暂的生命活出了光彩,勇敢前行,向死而生;有些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苟延残喘,面对死亡,畏缩恐惧。这一单元的课文与活动,与我们我们曾经避而不谈的“死亡”有紧密的联系。阅读这些篇目,完成综合性学习,我们将多方面地了解死亡。

课文选编:《论老之将至》(罗素)、《夏日庭院》节选、《西藏生死书》节选、战疫故事选编。

综合性学习:观看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电影,如《寻梦环游记》、《遗愿清单》、《死亡诗社》等,尝试作电影解说,并试着写写影评。整合同学们的作品,创办一期“生·死”展览。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提取生命教育的议题;组合多种文本,加深对议题的理解;创造实践活动,联系生活而产生真实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语文教育从课文出发,带领学生博览多文本,最终与生活接轨,做到了真正的生命关怀,体现了真正的育人价值。

总之,当语文教学“立德树人”与后疫情时代“相遇”,生命教育应成为语文育人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育应试色彩浓重、就文说文、轻真实感悟的现状之下,教师可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实现多文本碰撞,予以学生生命关怀。以教材立根,分析提取生命教育议题,在课文分析时渗入生命教育;以文本拓展,针对议题搜集同类型文本,在海量阅读中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实践升华,创设多种活动来深化学生的生命感悟。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之中,更加理解生命、敬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作者:朱清,湖南大學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群文阅读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