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立意浅说

2021-05-30王淦生

学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立意高考作文

摘要:一篇佳作不光是要结构好、语言美,更重要的是在立意上准确、高深、新颖。我认为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应有这样的立意:第一,作文的基本立意应当是讨论“体育之效”。第二,作文的核心立意应当是讨论“强弱之辩”;第三,作文的创新立意應当是讨论“发展之诀”。

关键词:高考;作文;立意

适用于山东、河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苏6省的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6月7日中午在媒体上一亮相便好评如潮。何以至此?原因不外乎这三点:一是凸显了新时期的“教育宗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高考作文中专辟话题讨论“体育之效”,可见中国教育实在是到了狠抓“全面发展”的时刻。二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番话,极具思辨色彩,让强者不敢自恃其强,让弱者不致自悲其弱,大家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三是此言“信息量”巨大,其实不止是体育,其他领域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建设、民族的进步,都可以从这句话中获取不尽的启示。请看原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具体明确,无论是对《体育之研究》的内容的转述还是直引,都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对于作文内容和文体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文体不限,内容则为对材料的“感悟与思考”,看到这份题目,考生不应当有困窘之感。

在谈这篇作文的审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写作背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写了一篇创刊辞,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7年,毛泽东在读到《新青年》上的这篇创刊辞时,兴奋不已,同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因此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还要再加上一个标准:强壮的而非懦弱的!这也是毛泽东写《体育之研究》的初衷。文章写成后,刘半农等人不同意发表,因为毛泽东不是名家,陈独秀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发表这篇体育研究的开山之作。此作才未胎死腹中。

一篇佳作不光是要结构好、语言美,更重要的是在立意上准确、高深、新颖。细读这份试卷所提供的任务驱动材料,我认为该作文应有这样的立意。

第一,作文的基本立意应当是讨论“体育之效”。虽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相去甚远,但对“体育”的轻视甚至无视的现象在广大的青少年当中、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时至今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此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甚至推出了让体育成为中考和未来高考的考试科目的举措,但却造成了学校体育上的“应试教育”的怪现状,即只抓考试项目,放弃非考试项目,体育课也就变成了“考试辅导课”!在这样的背景下,抓好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实在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中国国民如果真正都能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所言的那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相信当今中国也定会呈现出更有魅力的风貌,国民的健康水平、文明程度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二,作文的核心立意应当是讨论“强弱之辩”。如果透过“体育”这一表象去看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关于“强”与“弱”的转化的论述颇具思辨色彩。“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段话告诉我们强弱互转的条件,就是“滥用其强”和“勤自锻炼”。一个人“滥用其强”而不守规则,“强”迟早有耗尽的时候;一个人“勤自锻炼”而日日进取,“弱”终会有摆脱的时候。所以,天生“弱”者,“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这正与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谋而合。而这,又岂止是单谈体育?

第三,作文的创新立意应当是讨论“发展之诀”。这份材料不仅是在谈强体健身,更是在揭示“发展之诀”。大千世界,自古以来,国有强弱之分,但是如果“滥用其强”,总有一天强国会变弱。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现在呢?自己的本土都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曾经受尽凌辱耻笑,甚至被贴上“东亚病夫”标签的睡狮,今天呢?“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至名归,正在于其全国上下“勤自锻炼”!从民主革命开始,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一个个认清了“吾生而弱”的国情,纷纷探索寻觅救国之策,从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教训,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让积贫积弱的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而这,正是我们在读这则命题材料时应有的感悟!

写这篇作文时,可以采用以上任何一种立意,但最好还是能够虚实结合——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之研究”,而应当对主题作适度拓展,涉笔于“强弱之辩”和“发展之诀”。

下面来研读两篇作文,看一看它们在立意、选材和表达方面的得失瑕瑜。

壮其身,强其魂

1917年,中华民族正在风雨中前行,在泥泞中跋涉。此时的中国人身如麻杆,脊梁弯曲,面有菜色,洋人面带鄙夷的笑容,赏给国人“东亚病夫”之美称。毛泽东忧心民族之未来,因而写下《体育之研究》一文,探讨加强体育之于国人之效,呼吁全民重视体育。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毛泽东就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健的身体,哪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与勇气,哪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风度与自信?

这样的精神状态在“病夫”身上是断不可能有的。梁启超一篇译文中有如下的话:“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可见,“东亚病夫”一词明讽国人身衰体弱,又暗刺国人精神上沉疴难起。身体孱弱导致思想懦弱,国人孱弱自然國力羸弱。国民的“弱”在中华民族的品格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国家的“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灰暗的一笔。

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都不能重演卑微的历史。中国人需要壮其身,强其魂。

暂时的“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己“弱”,更不想去改变“弱”。今天的中国人绝不服“弱”:射击选手许海峰摘下中国奥运第一金,击碎了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蔑称;女排顽强拼搏获得十一冠,弘扬了中国人的坚韧毅力;更有无数体育健儿为中国走向体育强国而奋力拼搏。中华民族在世界体坛的面貌焕然一新。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野蛮”一词并非强者的蛮横,并非无知者的浅陋,而是弱者的自强,而是有识者的自励。

我们需要加强锻炼、锤炼意志,这无关乎竞技;我们需要坚持自律、磨砺自身,这无关乎时输赢,关乎的是体魄和精神上的自强。

现今,我们对体育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近视眼将近6亿便是铁的证明。我们的强国之路充满坎坷,如果继续忽视国人的体魄,中国的未来可能又会迷茫,甚至挨打。因为“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定律,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

查理·芒格曾说:“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眼中满世界都是钉子。”当中国“弱”时,中国便是那颗摇晃的钉子,而欧美强国则是拿锤子的人;而当中国复兴时,不会拿起锤子,更不会再做一颗任人可以敲打的钉子。

这篇作文紧扣论题,并适度拓展,由体格而精神,由国民而国家,阐述了“壮其身,强其魂”的重要意义,观点有一定的深度;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论及百年历史,视野较为广阔;事实与名言,信手拈来,论证时得心应手,很有说服力;语言整饬凝练,句式整散结合,多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精练,畅达优美,文采斐然。文章不足之处是对“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以及强弱相互转化规律未能有深刻的揭示。

体育之效,人生之道

1917年,旧中国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呈现颓势。但是这个国家的有识之士并未因此放弃呐喊,他们呐喊着文学改良,呐喊着收回租界,呐喊着“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如是写道: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会转化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而他其实不仅是在研究体育。

人的身体是在天天变化的。一个人可以因疏于锻炼而肌肉废弛,也可以因勤自锻炼而身强体壮。基因决定了我们的高矮胖瘦,但也时时刻刻给予我们改变的机会。《伤仲永》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惋惜,也让我们反思:再高的天赋,如果仅是恃才傲物,没有时时刻刻的打磨深造,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再比如上世纪的日本女排,身材普遍不高,可以说是严重缺乏先天优势,但她们刻苦训练,在1981年到1986年期间,五夺世界冠军。由此看来,先天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以后的发展,所谓勤能补拙,乾坤未定。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家。称霸世界几个世纪的日不落帝国,在它强盛的时候其实已在走向衰弱: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北美独立;一战二战烽火连天,殖民地独立的热潮已势不可当。反观中国古代的秦国,地处西戎之地,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经济水平低下,但在它弱小的时候其实也在走向强大:历代君王励精图治,广纳贤士,变法图强,统一的重担,最终只有秦国能够扛得住。目至明者,好高骛远,便不能视己之弱:耳不聪者,耐心倾听,亦可以察己之强。

回到那个破败不堪的国度,列强耀武扬威,国家百孔千疮。当有人感叹“中国已经没有出路”的时候,当有人反思“革命了这么久,我们到底失败在哪里”的时候,当有人感觉“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的时候,国民精神的火焰似已渐渐熄灭。一代伟人毛泽东亲手将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正如他所言:“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中国是弱小,但只要我们每个人投身复兴,贡献祖国,她终有一天会变得强大;西方列强是强大,但只要它继续耀武扬威,滥用武力,它终有一天会终止咆哮;因为我们还可以奋斗,所以中国的命运可以改变;因为我们还能够坚持,所以中国的颓势可以扭转。

七八十岁还在长江游泳的毛泽东,践行了他“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格言,唱响了中国“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的高歌。这是“体育之效”,也是人生之道。

吾势已尽,天将陷我于此?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篇作文亮点有三:一是立意上深度拓展,由实而虚。文章由分析人的体魄的强弱自然切换到分析国运之盛衰变化,立意高远,很有深度。二是分析辩证,有思辨性。文章在讨论人的体格的强弱变化和国家盛衰转变时力陈变化之因,具有思辨色彩。三是内容丰富,论据充实。文章无论是谈体育,还是论国运,材料信手拈来,且用得其所,论证有力度。

上面两篇文章均称得上上乘之作,单从立意上看,后一篇更有新意和深度。

(作者:王淦生,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立意高考作文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