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校考研学生入学后学习适应性研究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05-30,戴,郎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跨校考研生源

刘 薇 ,戴 宁 ,郎 爽

(1.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选择跨校考研,占考研总人数的60%,大部分名校研究生院的外校录取人数超过了总录取人数的70%[1]。跨校、跨专业考研当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全国2 000余所高校中,有900余所高校具有研招资格,而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仅有60余所,民办高校从2012年开始才有5所获得研招资格[2]。这注定了大多数学子想要读研、读好专业就必须跨考。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以下简称北中医),在2015级、2016级、2017级硕士新生中,由外校考入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63.2%、62.3%、77.8%,可见这一群体在该校研究生新生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本校考取的研究生对校园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与导师及任课教师的熟悉程度相比,跨校考研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这也为他们入学之初带来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做好跨校考研学生入学后的干预,对于做好研究生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对学习适应性概念的认识主要来自周步成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他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其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3]。

在本研究中,根据实际需要,将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界定为:研究生入学后,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断调试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期最终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1.2 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调查,包括研究生性别、家庭所在地、民族、婚否、是否为跨校考研、读研前参加工作与否、考研目的等信息。第二部分是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自我评价。这部分问卷参考叶章娟[4]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编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该问卷包含学习心理、学习态度、科研能力、学习表现等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又分别包含2~4个二级指标。

1.3 问卷实测

2018年1月至2月,通过纸质问卷、在线问卷等方式对北中医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其中包含中医临床、中医基础、管理、护理、中药和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其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生基本信息

1.4 数据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分析(t检验)。

2 调查结果

2.1 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性水平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均值达2.74。由于本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5分量表,取值从1到5,如果将中间值3界定为学习适应性的中等水平,则研究生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略低于中间值,因此其学习适应整体情况一般。同时,比较各维度均值可以发现,学习心理>学习态度>科研能力>学习表现。所以可以看出北中医研究生学习心理方面的适应性比较好,而学习表现方面较差。

表2 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性水平

2.2 各子维度学习适应性水平分析(见表3)

表3分析显示,在学习适应性较好的学习心理维度中,专业认同和自信强度两个子维度的均值最高,学习态度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理想的均值也较高。而相反,在学习适应性相对较差的科研能力维度,适应水平表现为问题意识>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表现维度,课业成绩>专业基础>课堂表现。

表3 研究生各子维度学习适应性水平

2.3 各子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2.3.1 学习心理(1)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认同度上的差异分析:调查发现,目前北中医在读研究生中,本校考研学生在专业知识对个人发展重要性上的认同度高于跨校考研学生,总分为5分的重要性评价中,本校考研学生的均值为3.42,而跨校考研学生的均值为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目前在读研究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度以及对个人专业适应性的调查显示,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4。

表4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认同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2)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业压力上的差异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跨校考研学生和本校考研学生都普遍认为目前学业压力较大。具体对学业负担、专业知识难度以及个人基础的调查显示,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业压力上的差异性检验

(3)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习兴趣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本校考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较跨校考研学生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充实快乐上,本校考研学生也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是,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习兴趣上的差异性检验

(4)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自信强度上的差异分析:研究生自信强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本校考研学生无论是在现有个人能力认可还是个人潜力认可上都比跨校考研学生更有自信心。这可能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7。

表7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自信强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2.3.2 学习态度(1)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本校考研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的各方面均值均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8。

表8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差异性检验

(2)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理想上的差异分析:本校考研学生在专业理想的各方面均值都略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9。

表9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理想上的差异性检验

2.3.3 科研能力(1)不同生源研究生在问题意识上的差异分析:调查发现,目前北中医在读研究生中,本校考研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于跨校考研学生,本校学生的均值为3.12,而跨校考研学生均值为2.87,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0。

表10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问题意识上的差异性检验

(2)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差异分析:比较发现,本校考研学生在确定论文选题、提出不同看法及多角度考虑问题方面的能力均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1。

表11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差异性检验

(3)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资料收集处理能力上的差异分析:调查发现,本校考研学生对自己所收集资料的满意度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获取所需资料、运用文献能力和多途径获得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2。

表12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资料收集处理能力上的差异性检验

(4)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的差异分析:比较本校考研与跨校考研学生在拟定研究方案、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的能力,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3。

表13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的差异性检验

2.3.4 学习表现(1)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对研究生课堂表现的分析结果显示,本校考研学生在发言被认可上均值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是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方面,跨校考研学生均值略高于本校考研学生。然而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4。

表14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异性检验

(2)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课业成绩上的差异分析:比较本校考研学生与外校考研学生在课业成绩方面发现,本校考研学生均值高于跨校考研学生,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5。

表15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课业成绩上的差异性检验

(3)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差异分析: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分析结果显示,本校考研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方面相对于跨校考研学生更有自信心。但是,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6。

表16 不同生源研究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差异性检验

2.3.5 不同生源研究生的考研目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提高学历、更好的就业机会是考研目的选择最多的两个选项,且跨校考研学生和本校考研学生的选择率都在50%以上,跨校考研学生比本校考研学生选择率明显更高的选项是对北中医的向往,高出25.28%。

图1 不同生源学生考研目的选择情况

3 讨论

研究跨校考研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对于了解研究生新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地提高其学习水平有较强指导意义。从本研究的实证调查来看,研究生新生的整体适应状况尚可,但其科研能力和学习表现有待加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仅在专业知识对个人发展重要性和收集资料满意度这两个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本校考研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比跨校考研学生好。从各指标的均值来看,在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方面,跨校考研学生表现优于本校考研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跨校考研学生比本校考研学生更觉得学业负担重、专业知识难度大。但是统计学角度并不认为整体存在差异。

学习适应性水平在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可能也存在差异,诸如性别、家庭所在地等。此外,读研目的也会显著影响研究生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出于主观想学目的的个体的学习适应水平较高,反之,出于被动去学目的的个体的适应性水平较低。考虑到对于其他变量的控制以及样本数量问题,本课题还需进行后续研究。

4 对策及建议

4.1 优化课程配置

目前,北中医已有针对跨专业考研学生的“补本科课程”,以便跨专业考研学生补充其知识结构,尽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重视跨专业考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5]。跨校考研学生除了补充专业课知识外,还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研究生的质量也让教育界担忧,一些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创造性实践,培养的人才专业面偏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激励制度尚不完备,科研能力培养不足,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6]。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应引导和鼓励跨专业或跨校考研学生自主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研究课题,从而有利于其整合知识、完善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4.2 做好心理辅导

跨校考研学生在刚入校时,面对新的专业、新的环境,难免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应针对跨校考研学生进行相关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此外,学校还要对部分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其所学专业[7]。如果消极情绪没能得到合理化解,将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3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学习者在轻松的环境中也更容易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8]。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应多关注跨校考研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提出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以使他们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跨校考研生源
我的考研故事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跨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陆台两校“资源共享,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