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台两校“资源共享,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

2017-04-18安莹

价值工程 2017年11期
关键词:跨校实践

安莹

摘要:陆台高校合作,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跨校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推动大陆高校完善其教学与管理体系。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与台湾高校在开展两校合作跨校培养人才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该培养模式的有关经验和做法。

Abstract: Cooperation of Mainland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he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joint talent training of multi-universities, which is not only helpful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but also helps to promote the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its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personnel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sums up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bout this training mode.

關键词:陆台;跨校;合作培养;实践

Key words: Mainland and Taiwan;multi-universities;training cooper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46-02

0 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高校走向国际化是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而跨校联合培养专科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大陆各地现有很多高校已通过多种方式与港、澳、台高校开展人才的联合培养,成效显著。

1 陆台两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概况

大陆与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但教育制度一脉相承,同文同种,具备许多相同的特点。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台湾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特别是台湾高职教育的“建教合作”模式、职业群集教育课程模式以及职业证照制度等,都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且,台湾高职院校“师资第一、师范为先”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以及在教师聘任、培训、“双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两岸的教育资源互补性强,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陆台两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主要是从办学空间及主要教学点的角度进行合作的,是指学生必须分两部分来完成学业,一部分在大陆的合作院校完成,另一部分在台湾的合作院校内完成。合作双方高校共同制定和实施与双方课程教学接轨的同一个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在该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指导下,分大陆和台湾两个教学阶段实施教学,课程设置相互承认,所修学分和课程彼此认可。学生在台湾研修期间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者,即可获得台湾合作院校发放的学分证明和研修证明。陆台合作院校对这种项目往往兴趣较高,主动性较强,对台湾院校而言,可以吸引大陆生源;对大陆合作院校而言,能学习到台湾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经验,同时对提升办学院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2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路径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秉持“合作竞争、互补互利、全面推进、共创多赢”的原则,抓住时机和优势,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提升整体合作水平,在合作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具体做法为:

2.1 学生互访交流

一是做好学业统筹,与合作高校建立了课程成绩互认体系,对两校间的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语言培训课、综合素质课等尽可能统一名称。赴台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在台湾高校选择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选课学习。台湾高校也积极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对修完规定课程并考核合格者,颁发台湾高校研修证明及课程成绩单。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暂行规定》,对学生报名条件、选拔程序、学分认定、学籍管理、奖学金评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交换生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三是设立奖励政策,针对交换生项目设立“境外交流专项奖学金”,用于资助赴台学生的学费、往来交通费等主要费用,为家庭贫困的优秀交换生免除后顾之忧。台湾高校同时也组织学生到徐工院游学、参加夏令营或以交换生的形式到该校进行短期学习。

2.2 教师互访交流

在学生互访交流的基础上,与台湾两所高校合作,采取短期考察和长期研修等形式培养师资。短期考察主要针对该校行政管理人员,安排二至四周的时间,赴台学习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其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等,帮助管理人员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求取真经,为我所用。长期考察则主要针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教研骨干,安排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赴台学习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构建、教学实训方式方法、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促使专业教师吸取经验、开放思维、转变观念、强化师德。2013年,徐工院先后选派了7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台湾合作学校交流学习,赴台人员均感到收益颇深,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徐工院出台相关制度,给予对方优厚待遇,积极聘请合作学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教科研经验的教师为客座教授,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台湾高校师资的共享与水平的共同提升。2013年,聘请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环境资源管理系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一年多来,开展专题报告、主题研讨等教学活动4次,指导3名学生完成毕业专题、2名青年教師开展科研。

2.3 教学资源共享

2013年,徐工院以“台苏高职教育论坛”为平台,与台湾圣约翰大学等27所台湾高校签订了《缔结联盟宣言》,与明新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大华技术学院、建国科技大学等4所高等职业院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意向书》,同意合作院校间积极开展师生交换与互访、学术交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合作研究等。

在具体实践中精心选取合作的突破口,以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试点,与台湾合作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广。2012年,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老师赴台研修期间,参与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生活污水处理各单元出水之有机物特征变化》科研课题,圆满完成了课题第一阶段任务,并在回校后,将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融入到了自己的教科研中。2013年,学院又选派2位专业教师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合作开发机械工程技术和旅游管理2个专业的课程资源,包括“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实务专题》等3门核心课程和“餐旅管理”专业的《餐饮经营管理》、《旅馆经营管理》、《房务经营管理》、《客务经营管理》等4门核心课程。

3 陆台两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效果

3.1 学生层面

通过赴台访学,不仅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而且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责任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两岸历史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访学回来的学生成立宣讲团,在校内开展赴台交流汇报会,讲述亲身经历的感人和励志故事,用青春正能量感染和鼓舞身边更多的人。

3.2 教学层面

徐工院选派的访学教师在台湾大仁科技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访学期间,他们依据个人专业旁听了多门本科课程,同时根据各自专业,选修了相关研究生课程,并且考取了相关国际证照;管理人员在台进修期间也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回校后他们结合学校实际,将学到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以应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两校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此为基础重新设计课程标准,融合两校课程的优势资源,拓宽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此举有利于双方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有利于推进两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3.3 管理层面

徐工院基于上述学生交流项目的开展在交换生制度的建立及实施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完善管理制度,以招生与国际处作为牵头部门,制定了《学生短期境外研修管理规定》,包括学生的报名、选拔程序,学分认定,学籍管理,奖学金评定等内容,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等部门及各院系积极配合,为制度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建立奖学金制度,学院针对交换生项目设立“境外交流专项奖学金”,并制定奖励条件,形成制度,为家庭贫困的优秀交换生提供经济支持;再次,做好各部门协调配合,由国际交流处负责牵头保障,各部门均指派专人联络,各院系均安排专人负责交换生项目,整体建立了一个保障网络,确保工作不出现死角;第四,建立了学分认证体系,让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学校间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语言培训课、综合素质课等尽可能统一名称,校内部各部门如教务处、二级学院、国际交流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第五,完善奖学金评定制度,学院在奖学金评定制度中加入对于交换生奖学金评定的相关规定,以确保交换生回到母校后能够按照规定申请相应种类及等级的奖学金,而国际交流部门、学工处及各院系也能够根据相应制度对交换生的申请材料及人数比例进行认定,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正权.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89-92.

[2]陈益健,周玉.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35-42.

[3]陈青,刘济科.加强校际教育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 高等理科教育,2009(1):147-150.

猜你喜欢

跨校实践
浅析小学英语跨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跨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
陕西省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揭牌高校学生有望跨校选修精品课程实现学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