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大学生社会支持对适应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

2021-05-30闫广芬兰泽波丁晓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韧性挫折个体

闫广芬 姜 琨,3 兰泽波 丁晓辉

(1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300387) (3 天津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天津 300384)

1 问题提出

听障群体是我国残疾人的主要群体,约占我国残疾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听障大学生是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主要招生对象,由于无法有效地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听障大学生相比普通大学生更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生活中面临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受阻以及他人歧视等问题,因而出现各种适应问题,突出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情绪起伏大、不愿意与人交往、脱离社会等方面,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姜琨等, 2018; 张诗晨, 2015)。

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平衡状态的过程,个体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姜琨等, 2018)。大学生的社会生活面向多个方面,因此社会性发展任务也是多样的,基本适应领域包括人际适应、情绪适应、文化适应等(杨彦平, 金瑜, 2007)。张旭(2011)认为,适应是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个体运用自我调控系统调动、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和外部行为方式符合环境要求,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状态,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处于社会转折期,在环境变化、人际关系、课堂模式变化等方面会面临各种适应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适应力存在明显不足,既有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适应问题,又有一些特殊适应问题,主要突出的适应问题为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人际交往问题(姜琨等, 2018; 童欣, 陈垚, 药丹, 2011)。听障大学生的适应受个体因素影响,听力损失程度、失聪年龄与适应呈负相关,助听器的使用、言语清晰度、父母听力状况则与适应呈正相关(Polat, 2003)。乔月平和石学云(2016)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的歧视知觉能够有效预测他们的适应水平。听障大学生的适应还受环境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和关系对听障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有显著影响(Brice &Strauss, 2016; Lukomski, 2007)。社会对听障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影响他们的适应水平(Valizadeh,Ghobadzadeh, & Parsa, 2016)。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或处于困境时接收到来自家人、同伴、老师等对个体有重要意义他人所提供的帮助,包括信息帮助、情感帮助以及物质帮助(桑利杰, 陈光旭, 朱建军, 2016),是促进个体不断发展、成长的重要动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梁群君, 武碧云, 林妙莲,李放, 郑雪, 2017)。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适应力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升个体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适应力。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降低个体消极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预测(Herrman et al., 2011)。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儿童的社会适应存在相关,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水平更低(Auerbach, Bigda-Peyton, Eberhart,Webb, & Ho, 2011),自尊水平和自我价值感更强(Kingery, Erdley, & Marshall, 2011)。同时,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的心理韧性越好(孙仕秀, 关影红, 覃滟云, 张露, 范方, 2013)。

心理韧性又被称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学术界至今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Rutter(1985)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个体在面对并应付困境、压力事件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过程。Masten(2001)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遭遇或者应对挫折、困境时改善心理健康、恢复到良好适应状态的心理机能,包括乐观、幽默等特质。国内研究倾向于将心理韧性定义为在个体经历重大困境挫折时帮助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甚至比原来更好的发展状态的个性心理品质(李海垒,张文新, 2006),其包含两个核心特征:重大困境和积极适应(雷鸣, 宁维卫, 张庆林, 2013)。心理韧性在个体面临挫折时帮助其缓解困境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个体的抗挫折能力(臧运洪, 伍麟, 2016),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张丽敏, 田浩, 2014)。心理韧性高的个体拥有丰富的心理资源,如乐观、力量等,在面对压力时能及时调动并合理分配心理资源来应对挫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状态。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与适应性存在密切相关,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越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应对困境,对外界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Rutter, 2000),心理韧性对流动儿童的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其自信水平以及情绪调控能力越好(王中会, 蔺秀云, 2018)。

姜硕媛、李建军、王焐和闫国利(2015)发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相比,心理韧性的得分显著较低,且残疾儿童在应对困境与压力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更多困难。另有研究发现,听障儿童在面临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与压力时,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与欺凌(Young, Green, &Rogers, 2008)。听障大学生的安全感水平较低,他们在面临困境与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无力感(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 2012)。相对于健听学生而言,听障学生在应对重大挫折时的心理复原能力更差(张福娟, 刘春玲, 1999)。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个体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心理韧性是内部影响因素之一,而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社会支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对个体的适应起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心理韧性水平,从而促进个体的适应(桑利杰等, 2016)。刘艳虹等(2013)的研究发现,听障成人的心理韧性与其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听障成人的社会适应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都可以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个体在面临挫折与压力时越能积极应对,适应水平也越高,社会支持作为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能够通过心理韧性来间接影响个体的适应水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更容易面临歧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在应对困境与压力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更多困难。他们更加需要来自家庭、同伴和社会的鼓励与支持来增强其自身的心理韧性,进而积极乐观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因此,本研究以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以及适应的关系,为促进听障大学生的适应提供依据。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听障大学生的心理韧性;(2)心理韧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听障大学生的适应;(3)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天津市某高校大一、大二听障学生214 名,发放问卷214 份,回收214 份,有效问卷210 份。其中男生98 名,女生112 名;一年级117 名,二年级93 名;城镇户口107 名,农村户口103 名;独生子女67 名,非独生子女143 名;听障等级为一级(听损程度大于90 dB)的154 名,二级(听损程度大于70 dB 小于等于90 dB)43 名,三级(听损程度大于60 dB 小于等于70 dB)10 名,四级(听损程度大于50 dB 小于等于60 dB)3 名;听障发生时间介于0~10 岁之间(M=1.50 岁,SD=1.79 岁)。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叶悦妹和戴晓阳(2008)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以肖水源(1994)的社会支持理论模型为基础,包括被测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和其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前者又分为主观感觉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客观实际得到的帮助两部分。该量表共17 个题目,5 点计分,所有题目得分之和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被测者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

2.2.2 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适用群体为青少年,包括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量表共27 个题目,5 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心理韧性越好。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3。

2.2.3 听障大学生适应问卷

采用姜琨等(2018)修订的聋人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问卷根据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和蔺秀云(2005)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问卷进行修订,报告学习适应、择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情绪适应4 个维度。共19 个题目,5 点计分,所有题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现状适应情况越好。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共有17 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7.06%,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熊红星, 张璟, 叶宝娟, 郑雪, 孙配贞, 2012)。

3.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各变量间的相关如表1 所示,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和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

表 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3.3 中介模型检验

参照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推荐的检验流程,表2 列出了听障大学生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结果。将户籍、是否独生、性别、听障等级和听障时间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方程中。在方程1 中,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在方程2 中,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在方程3 中,心理韧性对听障大学生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同时社会支持仍然对适应具有正向预测,说明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适应,还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适应。表3 结果显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 和0.18,相对效应值分别为:48.57%和51.43%。

4 讨论

4.1 听障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听障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与假设1 相一致。Rutter(2000)提出心理韧性层次模型:最低层次的心理韧性具有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个体会通过身体上的侵犯或者情感上的压抑来保护自己;处于中间层次的心理韧性具有自我防御功能,个体会通过逃避现实等行为来保护自我;最高层次的心理韧性保障个体更好地成长,个体会积极调动各种资源来寻求父母、同伴以及社会的支持,积极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进而提升其心理韧性。作为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社会支持越高,面临挫折与压力时的心理韧性越好。听障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安全、爱、归属、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有一部分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朋友等的外部支持或外部资源,如果这些外部资源得到了满足,那么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进而形成一些个体特征,包括心理韧性特质。由于听力损失,听障大学生信息接受和交流主要依靠手语,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大降低,相比普通大学生,听障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针对心理韧性较差的听障大学生,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同伴等多方面增强其社会支持,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韧性。

表 2 听障大学生适应的中介模型检验

表 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4.2 听障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适应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的听障大学生,适应力越强,与假设2 相一致。适应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的交互作用,表现为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动态变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根据环境不断调整其适应状态。心理韧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张丽敏, 田浩, 2014),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其所拥有的心理资源越丰富,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越能够根据环境来积极调动和合理分配其所拥有的心理资源,如乐观、力量等,进而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灵活地适应外界环境。听力残疾会使听障大学生处于不利情境,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其有效调动各种有利资源,积极应对不良情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刘璐, 宋子明, 闫国利, 杨砚焕, 董存良, 2016)。

4.3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影响心理韧性水平从而促进个体的适应力,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听障大学生适应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与假设3 相一致。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个体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心理韧性是内部影响因素之一,而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社会支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的适应同样受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作为外在环境保护性因素,对于听障大学生的适应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得到社会支持越多的听障大学生,其抗压水平越高,适应水平也越高(何玲, 姚虹, 2017)。心理韧性动态模型(李海垒, 张文新, 2006)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先天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满足其自身的安全、归属、爱以及尊重等需要,而来自家庭、同伴以及社会等物质、精神的支持是满足这些心理需要的重要资源。如果这些外部保护性因素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个体就会积极发展自身的优良特质,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和适应力,进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听障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即得到来自父母、朋友以及老师等的关心、支持和援助越多,听障大学生的自信水平越高,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心理韧性越好,越善于调动各种资源积极应对挫折、困境以及环境改变等各方面压力。

4.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以及适应间作用机制的研究,理解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影响听障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对于尝试构建提高听障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支持对适应能力的直接影响,还要关注通过增加对其社会支持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形成稳定的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不能揭示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与适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今后可采用实验法进一步验证,并用纵向追踪法研究其动态发展的特点;第二,听障大学生的样本量较少,群体代表性可能不足,今后需要扩大取样的范围和数量。

4.5 教育建议

听障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普遍存在适应问题。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关注听障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及适应问题,在学校给听障大学生提供更多情感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应对、克服困境与压力,在面临挫折时积极寻求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与支持,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自身的适应能力。同时要针对不同个体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措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户外拓展训练,加强挫折应对方式教育,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挫折与压力。另外,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要增加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定期进行师资队伍心理专业培训,对听障大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共同为听障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 结论

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适应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是听障大学生适应的有效预测因素;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既可以显著地直接预测其适应,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预测其适应。

猜你喜欢

韧性挫折个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Holism in Education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挫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终身不遇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