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竞赛范式在课程组织设计中的融入实践

2021-05-29程春雷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融入互联网+实践

程春雷

摘 要 为适应教学技术与模式的发展演变,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观新要求,课程传统组织形式也亟待更多的思考与调整。论文结合“人机界面设计”课程特点,遵循建构、连通主义的教学理念,探索在课程全过程活动设计、以及课程资源的建构上,借鉴与融入“互联网+”竞赛中的主题内容与组织要素,助推课程中教、学模式更好为能力培养服务,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实施反馈分析,新的课程组织设计,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关键词 组织设计 互联网+ 融入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57

The Practice of "Internet +" Competition Paradigm

in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Design

CHENG Chunlei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g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mode, as well a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form of curriculum also needs more thinking and adjustment. The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 design course, follow the construction, connect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ocialism, exploration in curriculum design, the whole process of activ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raw lessons from and into the "Internet +" competition in the theme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booster cour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in the better service for ability train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feedback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desig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students, which has improved the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urriculum learning.

Keywords organization design; Internet+; integrate into; practice

0 引言

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教育部、政府与高校于2015年共同创立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创立以来,该赛事为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其目标不可脱离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的发展指引。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1]这就要求课程建设除了在顶层设计上要有政策方向上的考量、教学理念上的思考,同时还需创新与课程特点相匹配的课程组织形式。“人机界面设计”偏向于实践设计类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思想碰撞、创意打磨显得更为重要,其设计创新与评价角度均与“互联网+”竞赛有较多交集。由此,课程遵循建构、连通主义的教学理念,探索在课程的全过程活动设计及课程资源的建构上,借鉴融入“互联网+”竞赛的要素,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创新,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

1 相关研究介绍

近年来,“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日益受到关注,文献[2]总结了“课赛”融合思路,包括(1)教学内容和竞赛内容相衔接,改进教学方法。(2)教学标准与竞赛标准相衔接,引领课程的建设方向。(3)将教学实践训练方式与竞赛训练方式相衔接,提升学习效果。(4)将教学管理与竞赛管理相衔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献[3]就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赛”结合,进行了探索,文中提出设计类课程,不能停留在学习平面设计的技术领域,更应注重思维方式、设计相关素养和快速掌握新技能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赛”融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好衔接市场需求、锻炼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专业水平、扎实专业基本功。文献[4]就“结合专业发展、结合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课赛四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其中的难点,如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难度大、成果标准不好统一等。文献[5]中提出:“课赛融合”涵盖线上线下资源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全过程多元考核评价等方面,以赛助学、以赛助教,构建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能力的养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上研究成果表明,融合“互联网+”竞赛范式,可以提升课程的建设质量,同时还应考虑课程特点、学生特点与既有建设基础。

2 课程的组织设计

构建或选择适宜的课程信息平台已然成为当下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平台(如电脑端或移动端),可更好支撑师生沟通、资源积累、活动开展与学情跟踪。下面结合本课程建设目标,自顶向下阐述课程的建设思路,首先对课程遵循的教学理念进行简要说明。

2.1 程组织遵循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6]联通主义认为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7]二者在学习规律与知识构成上提出了新的视角,本课程基于这些基础教学理念,指导课程的活动设计与资源建设。由此提出的课程总体组织流程为[8-9]:

(1)构建动机:通过往届优秀作品的展示,建立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动机;并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介绍,建立更为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与竞赛设想。(2)设置情景:帮助学生获得基础资源,方便构建活动、学习交流情景,学习情景由教学活动组成。(3)注重体验:通过课程设计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创新。(4)坚持互动:讨论、合作、协商,通过分组合作、演示阐述、点评剖析,互通有无,拓展课程知识的边界与深度。(5)落实探究:进一步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进一步探索、阅读、鉴别,落实归纳体会和独立思考。(6)提交最终作品,完成学习意义建构。

2.2 互联网+竞赛基本范式的融合

课程设计的特点较为开放,其活动组织、内容与工具选择上,尽量向互联网+赛范式靠拢,具体的范式融入包括:

(1)设计内容上的融合。结合课程与“互联网+”相关性,课程内容选择上,向“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靠拢,展示中国文化与国粹,呈现中国的大好河山,宣扬社会正能量等,同时保证一定的开放性与挑战性。

(2)活动组织上的融合。学生以小组组织,考虑课程学习的需要,及借鉴互联网+赛制,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5人。借鉴互联网+的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课程活动从选题、设计与评价,学生可多轮迭代完善,作品有一个最终评价,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作品逐步做细、做深。课程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深度参与课程选题、设计与评价的各个环节。

(3)训练要求的融合。教学实践训练方式面向“互联网+”竞赛的标准开展,实践的工具选择采用当前行业中通用、先进的工具进行讲述,让学生离实际应用要求更贴近,提升训练学习的要求和效果。

2.3 課程平台选择

本课程选择了技术较为成熟的“超星学习通”作为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是面向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可移动学习的专业平台。学习通平台提供的模块有:章节树、教案与资料库、通知工具、学习论坛、课堂活动、学情统计、资源分享等模块等。“新冠”疫情期间课程线上开设经验(开展了二个班次该课程教学)表明,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的建设,具备较好的课程组织框架和技术手段,该平台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更快落地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撑。

3 课程建设实践与反馈

结合课程知识特点,内容选择上,参考“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教学活动在“学习通”上组织实施。具体参考的选题包括: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中华民族服装、中国茶道、中国建筑、中国历代王朝、中国风景名胜、故乡的风土民情、中国菜肴、我的母校、我的家乡、我的家人、不一样的我、我的童年记忆、当前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热点等,可以是Web、封面、海报、简历、VR等。

课程活动借鉴多轮迭代的模式,涵盖选题、设计、评价等,鼓励学生多角色扮演,分工协作,具体为活动组织上,不局限学生设计上,还要加强学生的参与设计上。工具上,选用主流的Axure和Photoshop软件工具,为学生创作提供了足够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关注作品展示墙的作用,具体在“学习通”上以讨论上传图片的形式,学生可以评价,同学可以针对评价点赞,宣扬先进、带动后进、开放创新、保留个性。

课程改革实施期间,正遇到疫情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家没有电脑,或者没有稳定的网络。而这些条件约束,反而促进了学生间的分工协作,每组前后共完成4个作品,课程活动中,课程初步实施了以上的设计思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普遍接受这种课程改革,通过2个班级的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具体如表1。

通过学生反馈分析,融入“互联网+”竞赛范式的课程组织,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并且课程作品的质量,在字体设计、配色方案、排版布局、作品导航、作品内容等方面,主观感受上均有一定的提升,形成了更多高分的作品。

4 结语

论文主要从课程组织实施的角度,进行了课程全过程的改革实践,目标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融入“互联网+”竞赛范式,顺应高等教育新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并把该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本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精神、独立学习的能力,激活学习兴趣、保留学生的个性和好奇心;二是在新的学习信息获取日益开放、便捷的今天,提升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团结协作的能力,把原来的课堂变成对话、开放的课堂,以竞赛范式指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收获更有挑战,如何把课程改革思想付诸实施并推向深入,还需在内容选择、考核评价、组织细节等方面不断完善,在理论上不断归纳提升,逐步形成以“互联网+”范式驱动的、可以移植推广的教学改革经验。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互联网+竞赛范式的“人机界面设计”移动实践平台研究 [2003/215190124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

[2] 张彩虹.“课赛融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技能大赛,2020,10(6):22-23.

[3] 徐晓丽.课赛融合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9):156-158.

[4] 王婧.“整合策划、课赛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求学,2020,24:23-24.

[5] 汤晓燕,云忠.课赛合一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12:50-52.

[6] 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

[7] 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ITDL),January 2005,(2):3-10.

[8] 潘双利,郑贵军.OBE理念导向下“赛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8(14):28-29,85.

[9] 刘征,韩晨红.“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探讨[J].课程与教学,2018,23:85-88.

猜你喜欢

融入互联网+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