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伞下的精神接力
2021-05-29耿洁
耿洁
精神引领,启智励行
北京西城区实验小学,以“实验”命名,专注于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一所朴素又简单的学校。说她朴素,因为学校师生始终热爱和传承着雷锋精神,有朴素的学校精神文化。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像雷锋那样学习做人和做事。说她简单,1955年建校,2012年由南菜园小学更名为实验小学。在66年的建校历史中,自1986年成立学雷锋大队至今,35年时间里,凝神聚力,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虽然历经四届领导班子更替,也未曾改变,就像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师生们的血脉之中。
雷锋精神教育在这所学校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坚持”,二是“浸润”。
坚持,指的是信念的坚守和时间的持续。學校坚持雷锋精神教育,起初并不被人们所认同。大家感觉雷锋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做雷锋教育会不会是假、大、空。然而学校坚持把雷锋精神教育做深入做扎实,从小、近、实入手,开展深入的雷锋精神教育工作。
“小”就是小处着手,用“这里的故事讲不完”的教育策略,收集、记录、讲述身边平凡人的平凡而又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小事”,引领孩子们,看到生命的美好,精神的伟大。《雷锋日记丛书》《百个故事,致敬百年》,以身边榜样人物的美好故事,来启发人、感召人的精神成长,学习做人做事。
“近”就是不断探寻雷锋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突出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将雷锋精神细化为十种精神品质,使雷锋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个人价值观: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更是与雷锋精神高度吻合,彰显了雷锋精神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学校每年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实”就是以“三全”思想和“四化”策略,让雷锋精神教育不搞花架子,不成为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深植于学校育人沃土之中,成为学校建校育人之魂,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浸润指的是精神传承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第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学校应当用一种主流的思想文化来引领教师和学生,一个民族只有追随英雄的足迹,才能向善、向上!因此,雷锋精神以其鲜明的思想性和广博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学校发展的思想支柱、精神文化。并由此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领域铺开的“三全”特点,和雷锋精神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常态化、课程化的“四化”策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生命价值观。
“精神引领,启智励行”是办学理念,即以雷锋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精神为引领,启迪智慧,规范行为,在培养学生成才、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让实小人共享教育的幸福。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乐于助人,勇于成事”,力求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烙上雷锋的印记,学校希望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能够在做人方面凸显一个“乐”字,有阳光的心态,乐于合群,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而在做事方面凸显一个“勇”字,只有敢于担当,从小事细节做起、做好,才能够成就大事,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学校的生命价值观是“服务他人,悦纳自己”,希望实小人能够有这样的生命共识,就是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来自价值实现之后的幸福和愉悦,成就西城区实验小学健康快乐成长的每个人。
彩虹桥
六年级(2)班 刘范泽
“四年级的某一天的下午,天上飘来了几朵乌云,心想不好,这个样子怕是要下雨了。不一会儿,几滴小雨点伴着轰轰的雷声从天空掉下来。
这可怎么办呀!大家都没伞!正思索着,广播响了:“请各年级同学排队下楼,不用带雨具”。我更好奇了,不用带雨具?下楼后,我恍然大悟:几十个哥哥姐姐站在楼门和校门之间,整整齐齐排成一排。手中举着五颜六色的伞,有大有小,仔细一看,他们的后背多多少少都被雨打湿了。我十分感动,心想:“他们真是舍己为人的活雷锋呀”!那天的场景被永远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直到我上了六年级,一样的季节,一样的雨,一样的小花伞。小同学从伞下快速通过,我体会到了哥哥姐姐当时的心情。虽然我的衣服被雨打湿,但很开心,很兴奋。“彩虹伞”诠释了什么是助人为乐,也让我体会到了雷锋叔叔当年帮助乘务员打扫列车,帮助老奶奶回家的快乐。
我要用我的爱心去帮助别人,学习雷锋精神,去做人们身边的“活雷锋”。
课大于天
课程是传播学校文化重要的载体,因此,学校在着力打造具有西城实验特色的精神文化的同时,通过覆盖全学科、行动进课堂的课程改革实验,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以课程为载体实施“雷锋精神教育”,让每个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将德育做成教学事业。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像雷锋叔叔那样“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乐于助人、勇于成事”成为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的“启励”课程体系既有主打的学科知识教学和适当的拓展,也有浸润其中的活动课程及德育体验教育,还有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不同的支持类课程。
比如,在启智课程中的语文拓展课《阅读欣赏与运用》,就是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做的课程创新补充。教学中,教师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将美文推荐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懂得真善美的道理。在欣赏中发现,在感悟中创作。那发自肺腑的满载着浓浓爱意的小诗,通过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深切感受到爱的声音!这正是雷锋精神的表达和实践,如涓涓细流,浸入孩子的心灵。
再如,励行课程从计划、实施、评价及组织等几个方面对教育活动进行课程化规范,以防止活动跟风、随意与冲动,形成了八个序列的雷锋课程。
1.大家讲坛课程,让精神影响精神,心灵唤醒心灵
各行各业优秀的代表都成为学校邀请的对象,不管领域如何的不同,这些大家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特质:敬业爱岗,热爱生活。每次讲坛结束后,师生都会热烈交流,至今已经举办85次。除此之外,《家长讲坛》《小豆讲坛》也陆续开启,学校也欣喜地看到,一种成长正在悄然发生。
2.志愿服务课程,在服务奉献中实践雷锋精神
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让全校师生甚至家长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服务他人、悦纳自己”的快樂。
学校有干部、党员、教师三级服务组织,由大家志愿参与,分别对学生们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干部,在为教师工作服务的同时,自己选择一个特殊学生开展跟踪观察研究和教育。党员,参与心灵驿站的工作,和孩子细致交谈,沟通心灵上、情感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教师,在对每一堂课负责的基础上,对本班、本学科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排查,制定指导和帮扶办法。此外,每年学校都与公益组织合作,对偏远的山区学校进行捐书、建图书馆和送课等工作。繁忙的工作每一天都在继续,志愿服务从来没有停止过。
学生自愿参与学校、班级和家庭的服务岗位,还可以自主申报新的志愿服务岗(啄木鸟岗、整理岗等);学长制是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帮扶的机制,从日常规范的养成、学习指导、到入队知识讲座等,都是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弟弟妹妹们完成,如果放学时突遇恶劣天气,也是高年级撑好伞,连成长廊,送弟妹们平安走出校园。
家长们也会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或在进出校时,成为护校志愿者。
3.讲述“雷锋”故事,在讲述中记录、学习、传承发展
在学校里,雷锋式人物、雷锋式教师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讲述,而且讲也讲不完……
学校积极倡导师生将身边感人小事记录下来,写入《雷锋日记丛书》,每年一本,坚持不懈训练的周依依同学获得北京榜样提名、马明旭同学一家被评为首都优秀志愿者家庭、三名老师获“首都万名孝顺之星”称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像一首美丽的诗歌,赞颂着生命的美好、精彩,也传承着育人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需求,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针对学生个体设计了专训课程、辅助课程等一对一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尊重学生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同时还有针对教师和家长的支持课程。
“雷锋精神教育实验”体现的是勤奋奉献的精神,恪守的是全面育人的价值,不但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实小的大家庭总是洋溢着激情与奉献、充满温暖与感动。先后被评为中国志愿者协会学雷锋教育基地、北京市敬老文明校、首都文明校园、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西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未来实小人会继续以雷锋精神教育为重点,立德树人,引领师生一起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
爱的奉献
五年级(2)班 刘啸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叔叔的经典语录,也是鼓励我时刻践行的动力。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白纸坊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关爱独居老人·关爱困境儿童——大手拉小手”活动,用自己的所学为困难群体服务。
辖区中的葛奶奶已经70多岁了,平常一个人生活,非常孤独。了解了葛奶奶的情况后,我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奶奶家给奶奶读故事,唱儿歌,奶奶留我们吃饭,我就和奶奶一起包饺子,让奶奶感受到儿孙绕膝的欢乐。
同样住在辖区中的小弟弟晏晏今年已经2岁了,因为发育迟缓,身体瘦弱,还不会说话和走路,他的妈妈特别着急,我得知弟弟的情况后,决定要做他的暖心大哥哥,参与他的成长。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去年暑假,我还陪伴了参加过多次战役的老英雄李爷爷,给就读于宣师一附小三年级的楠楠弟弟讲解数学题等等,正因为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把爱和温暖送到了他们身边,才让我们白纸坊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温馨。通过参加暑期“关爱独居老人·关爱困境儿童——大手拉小手”活动,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