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站位 首善标准 首创精神
2021-05-29张劲林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北京市海淀区针对城市社区的特点,立足首都站位、对标首善标准、弘扬首创精神,探索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海淀经验。目前,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海淀区建设了1个实践中心、29个实践所、648个实践站,100个实践基地,220个友邻志愿驿站,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城乡区域全覆盖。同时,海淀区还成立了1781支文明实践志愿队,目前注册志愿者已达90余万人,初步形成了高效立体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
立足首都站位,推進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坚持正确方向,践行党的使命任务。海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文明实践工作与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第一时间”响应。在北京市部署一周内,出台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两周之内建立了工作机构,实践中心揭牌;一个月内实践站、所实现了全覆盖;及时制定全国试点建设20条措施;同时,起草文明实践三年行动计划,始终保持快速跟进的工作节奏。实施“一把手”工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所长、站长,以“一把手”工程调配党、政双线资源,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强化“一盘棋”思想。43家区属单位、111家文明委成员单位、40余家文明单位成员单位同心协作,构建了全区统筹协调、上下协同的协调机制。加强“一揽子”设计。制定《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等4个文件,刊发120余期《文明实践工作简报》,开展《“两新两高”战略下的海淀新时代文明实践》等6个课题调研,加大督导培训,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对标首善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通过开展2万余项线上线下活动,“社区议事厅”多渠道征集群众需求。在高校、高知社区主打社区共治;回迁、城乡结合社区主打文明风尚塑造;高档社区、科技人才社区主打思想引领,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疫情防控中,吹响“集结号”,调动1000多支志愿队开展应急社区值守、买菜买药、心理咨询,形成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定领导挂点“包片”制度、党组织对口联系指导制度、绩效考核“五个纳入”等制度。设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30个,统筹调配志愿服务力量。将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探索文明实践基金会撬动社会资本的有效方式。设立每月“文明实践推动日”,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区级建立了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等9类专业志愿队,以及培育科技创新等多支特色志愿队。培育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讲习录”“红色香山故事”等文明实践宣讲品牌。涌现出“永定路上蓝马甲”、同舟共济宣传员等“为民服务八大员”等志愿服务品牌。
弘扬首创精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探索“文明实践+科技”高效路径。研发“点单派单”平台,利用VR虚拟现实、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服务群众需求6000余次。驻区科技企业组建200余支科技类志愿队,打造“百秒讲习”微党课传播科学理论。组织发起高校科技助老、“传承之焰”支教、“云语课堂”等志愿项目。在联想、小米等实践基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前沿知识传播,在东升科技园北京外研书店实践基地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园区青年心中。有机融入中心工作。探索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新路径,打造“西木学堂”等“海淀友邻”志愿服务项目,营建共建共享的“海淀友邻”新型邻里关系,使文明风尚融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整合体制内外资源。畅通党群服务中心、党校分校等资源调配使用机制,辖区社会组织资源向公益志愿活动开放。例如,在链家门店设立220家友邻志愿服务驿站,形成新思想加油站、数字反哺等4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等等。
实践工作中的成效与方向
社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疫情防控中,党员率先行动,群众一呼百应,10万名志愿者开展暖心行动,凝聚了“战旗党支部”“上阵父子兵”“隔不断的邻里情”等精神力量。社会风尚更为崇德向善。“文明实践暖客厅”等项目助力推进群众群防群治、共建共治共享;“榜样说条例”等项目宣讲文明条例,弘扬了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市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升,海淀区以北京市第一的成绩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社区环境更为和谐有序。凝聚地区资源打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增强社区群众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彰显了城市的温度。
下一步,海淀区将发挥“创新合伙人”理念,巩固和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体制机制;撬动整合社会资本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发挥孵化器作用,加强志愿服务的创新;推动科技赋能志愿服务工作,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熊成帅)
(本文摘自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张劲林同志在2020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