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
2021-05-29肖贞祥
肖贞祥
摘 要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对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明了方向。落实新思想,面对新机遇,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系统、高效推动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不断增强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去面对高校思政改革挑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政 改革路径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29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XIAO Zhenxiang
(Changting Workstation of Fuji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Longyan,Fujian 366300)
Abstract "To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hange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make progress according to the times, and make innov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We should use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to make our work lively, promote the high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and attraction".Sweep down irresistibly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he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expanding and innovating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new ideas and face the new opportun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use advanced new media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and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promote action with knowledge, and seek knowledge with action. Internet plus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China should constantly enhance its Internet thinking, make good use of "Internet +" technolog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universities, grasp the ru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ltivate mo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more integrity and integrity in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reform path; optimization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多元,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而言则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与教学改革方案,丰富了思政教学授课平台模式,让高校思政教学活动更加“接地气、得人心”,促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接受思政课程、喜爱课程思政。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给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就是在多样化价值观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如何实现高校教师“人人思政”突显“大思政”教育理念、如何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思想与道德理念使思政工作“活”起来就成了高校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探讨。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冲击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逐渐从单项简单的模式变为多项复杂模式,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与思维引导,众多复杂的知识交织冲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引导下,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渗透、资本炒作、热点话题等方式向学生渗透资本主义自由思想,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降低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体量较大,对网络信息的审查也无法全覆盖,一些不良信息藏匿其中,而学生在获得这些信息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蛊惑,偏离高校思政教师谆谆教导方向。而且,大学生虽然在年龄层面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层面与认知层面,尚属于“未成年人”,他们对信息知识的分辨能力与判断能力不强,无法通过正确的逻辑思维去判断信息的价值与好坏,这也是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1]
1.2 信息技术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挑战
经过笔者的大量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现阶段仍处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使用信息技术也是运用PPT课件为主,近八成的高校思政教师坚持使用板书教学法。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教学权威,加大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度。[2]但是,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网生代”学生的兴趣,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活动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现阶段,我们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阶段,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体量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知识传授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发展学习实际需求,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才能促使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程产生别样情愫,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性。[3]
1.3 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体系的挑战
尽管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主流教育工具,十分重视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政宣传与传播,但在这种宣传方式对于高校思政体系网络建设而言并不是十分深入,建设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4]究其最终原因还是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与“互联网+”之间没有产生联动,教师在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校园宣传的思政內容没有任何的联系,多方面信息传递内容并不统一,而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偏向于通过移动终端去接受网络信息,因此也难与思政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就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体系必须与学生生活习惯与信息接收方式巧妙的联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合力,促使网络平台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堂重要载体。[5]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流程设计原则
2.1 发挥“互联网+”基本优势,巧用校内外两个资源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责任在于校方,但是教育需求的资源未必只取决于校内。为此,学校应该强化校内教育主体(思政教师、教学人员)在网络思政工作方面的自觉性,积极发掘网络上存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借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育的空间限制与时间限制。[6]例如,以“立德树人”明德公益讲堂为题创办公益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交流讲座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看法与意见,可以将讲座内容录制下来,作为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又如,学校还可以借助社区优势或学校优势,建设社会性的“思政教育学堂”“城市基层党建课堂”“艰苦奋斗精神大讲坛”等形式的互动讲座。这种互动讲座形式不仅可以开放给学生,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吸纳社会关注,通过网络进行深刻、广泛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能够积极进步、努力学习,[7]吸取社会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高校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理论学习后,还应重视将思政理论与生活实践联合在一起,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我校在完成课堂教学引导后,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瞿秋白纪念馆、探访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红军长征第一村)、零距离学习红军精神,积极摄取精神营养,提升大学生内心综合政治素质,真正意义上创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做到教育资源共享、线上线下资源优势互补、师生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8]
2.2 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把握学生在校三个契机
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单课时教学课程,而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连贯性教学活动,思政教师必须遵循“教学服务无止境、信息支撑零距离”理念,构建入学强化引导、在校持续教育、毕业再送一程的全程、全员育人模式。入学强化引导是指帮助学生做好入学之前学习专业的预选,熟悉学校报名方法以及校内特点、社团特点、教育资源详情等对于新生具有价值的信息。[9]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实现与新生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就能够得到思政教师的关心关注。新生入学后,对于思政教学活动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思政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也会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关注。在校持续教育,课堂作为思政教学的主阵地,但并非唯一的战地。思政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对学生的引导,还需要利用课外场地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思政教育。因此,思政教师所有活动必须以“思政课”为核心,在班级内部培养优秀的思政课程学生骨干,为课外思政教学做好铺垫。[10]在开展课外思政教育时,教师不能以强迫的手段让学生参与思政学习,而是需要进行积极引导,譬如建立“思政心理健康诊所”“思政逻辑思维培训中心”“思政实践学习小组”,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提升。毕业再送一程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快速寻找出适合自己工作岗位,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工作岗位面试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综合素养去折服面试官。只有把思政课程基本理念,融入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之中,才能做到积极有序的引导。高校思政课程只有在学生主动需求的时期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可。一味的课堂板书教学传授学生思政知识,会让学生对于思政理念学习停留于表面。[11]
2.3 创新“互联网+”学习方式,借力线上线下双平台
高校思政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快速成长。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利用好学校赋予的线上、线下双平台教学优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基层开放大学思政教师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丰富的线上思政资源,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政”的“云思政”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探索,推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无缝连接沟通,再加上高校自身的丰富的历史、革命、红色文化资源,扩宽学生知识学习视野,丰富线上网络学习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视频作为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抉择,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生态文明思想。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搭建多维度育人平台,要把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引导性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意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层面上感悟思政内核,促使学生实践感知、感动、感悟。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拜访退休教授、教师,寻找往年优秀校友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珍惜现阶段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奋发图强、积极进取,进而充实学生内心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面对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潮流问题,我们要将其视作新时代发展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协同效应”殷切嘱托烙在心中,发扬“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以“润物细无声”方式,通过校园强造势、学生壮筋骨、教师善借力、教工提服务,推动“人人思政”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形成“大思政”整体合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12]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1 合理运用互联网教学形态,回归立德树人
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资源,培养能够满足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全能型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科技创新主体,思想相对独立、较为开放,而高校思政课程需要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引导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构建全新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能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保持信心与初心。让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喜爱“互联网+”技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课堂,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2 优化思政教学顶层设计,巧用信息工具
在“互联网+”背景开展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項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坚持优化顶层设计,将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布局进行有机的融合,使抽象的思政知识教学变成形象生动的思政知识展示,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图片、解说等形式去了解知识重点核心。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要协同校园网络技术部门、教研课程研发部门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教学活动,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大纲之中,促使学生在完成思政教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验证号、抖音短视频等,构建个性化、分众化、一体化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设计表演、文章写作去吸引社会对其的评论,积极吸收其中具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反向通过“互联网+思政”向社会输出我国优秀的思政理念,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觉悟。在构建信息传播渠道时,教师要防止网络暴力对学生造成伤害,在制作视频内容与文章等内容时,尽量避免争议较多的话题,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宁宇涵.信息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实践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4(002):48-51.
[2] 赵家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v.38;No.264(11):60-62.
[3] 李婉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困境及路径探索[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v.37(01):132-135.
[4] 龙运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程虚拟信息化教学实践——评《“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J].科技管理研究,2020(6):276-276.
[5] 金向华,方年根.高校二级院系“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新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v.44;No.313(11):112-115.
[6] 兰秋林,赖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0,v.22;No.143(01):59-65.
[7] 赵志恒.从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视角探索实践教学的多维价值及改革新路径[J].高教论坛,2020,000(003):45-50,113.
[8] 田磬.“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00(09):72-74.
[9] 于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00(017):91-92.
[10] 黄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课程教学实践路径[J].农家参谋,2020,642(01):270-270.
[11] 吴炜,张翠霞,万志敏,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v.18;70(04):73-75.
[12] 鲁玺丽,牛中毅,常云鹏,等.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4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