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艺术

2021-05-29霍玉华钱淑芳

传媒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霍玉华 钱淑芳

摘要:网络时代,受众年轻化、观赏便捷化,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基于受众的情感诉求、认知诉求和体验诉求的视角,分析其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美、技术美和文化美。同时,从大众审美的视角认识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探讨多屏时代纪录片创作手段及创作形式的新发展。

关键词:微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 中国文化 情感诉求 受众体验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微纪录短片,共100集,分四季播出,每季25集,采用每集5分钟“讲故事”的形式,对历史文物进行“碎片化”传播,以满足现代繁忙的都市人“见缝插针”、利用空档时间“充电”的心理需求。纪录片从2018年1月1日第一季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三季。其创作和推广都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在画面元素、数字动画效果和解说词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创作中的定势思维,以钩沉辑佚的故事和活泼自如的话语满足大众的艺术审美;不仅在央视纪录频道的“两微一端”、央广网、央视网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还在年轻受众追捧的哔哩哔哩、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媒体进行推送。

一、基于情感诉求,强化内容之美

从弘扬传统文化切入,通过视听语言的深度解读,以极强的代入感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在标题制作、解说词表达和音乐使用上,注重文物本身的情感融入,带领受众从“本能”层面的观赏进入到“反思”层面的深度解读。

1.标题:趣味中的文艺。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中,“内容为王”常常让人们忽视视频标题的重要性。如今,微视频“霸屏”的“快闪”时代,标题成为“吸睛”的关键。作为内容的重要凝练和提取,标题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受众观看。传统的文化类纪录片通常会给人留下拘谨、沉闷的印象,创作者过于专业的叙述使普通受众很难在专业层面欣赏,由此产生的错位成为受众流失的主要原因。网络时代,“有趣”的纪录片标题不仅要传达出内容的基本信息,还要让受众打消无趣呆板的顾虑。《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内容属性出发,从标题的趣味性、说明性或哲理性出发,体现出“随意”和潮流感,调动受众潜在的学习意识,引发学习兴趣。例如,《鸮尊:一只猫头鹰的待遇》将文物名字卡通化,活泼有趣;《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打破寻常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文艺、清新的形式呈现;《三星堆青铜人像:人性的光辉》巧妙地将文物与“人性”一词联系起来,透过标题折射影片内涵,具有较强的知识意蕴。

2.解说词:故事中的诗意。希拉·柯伦·伯纳德曾提到:“用纪录片讲故事是通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实现的。”但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因为内容的限定,其故事化表达恰恰是通过解说词来完成的——在故事中通过解说者的情感带动受众情绪,并让受众参与其中,体验故事之美。在《三星堆青铜神树:生命之树》片中提到:“看情形,似乎三千年前,这里的一切都被砸烂和烧毁过,这些留在人间的片段,还能拼贴出那个世界的一丝端倪吗?”先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后面又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诘,引导受众置身其中,与纪录对象一起经历世事沧桑。散文诗般的文字拉近了受众与纪录片的距离,充满诗意、优美的解说词是该纪录片的主要特色之一。比如,“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与其说是解说词,不如说是一首饱含深情、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受众仿佛穿越時空,与先人交流,在喧嚣都市里找到心灵慰藉,引起情感共鸣,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岁月沉淀的慨叹。

3.音乐:熨贴中的情愫。在一般的视听艺术中,常常存在着声音与画面二者孰轻孰重的争论,但是在纪录片中,音乐音响的附属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附属并非缺席,如果运用得当,音乐音响的作用会大大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品味,《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音乐恰恰如此。片中音乐,或迂回婉转、或激昂澎湃、或细柔清婉,通过与画面配合,不断唤起受众心中美好情愫。《莲鹤方壶:莲花怒放,仙鹤欲飞》一开始便出现的鹤鸣、鸟叫、银铃声和水滴声的自然音响,把观众带到了优美的情境里,吸引观众进入文物的世界。在描述莲鹤方壶上凶猛动物的纹样时,音乐陡然急促紧张;在讲到荷花中的白鹤时,音乐又趋于平和舒缓,疏密有度、实虚相间——音乐与画面交相辉映,引领人们进入不同画面意境和音乐情境当中,充分感受纪录片声画艺术之美。

二、基于认知诉求,强化技术之美

心理学中的认知是指通过思维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外部信息被人们感知后,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过程也是帮助受众进行视听艺术加工的过程。

1.数字动画活化:刺激而神秘。数字动画“活化”是增强技术美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单纯是指用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内容。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这些技术使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更加生动、直观、立体,能够产生传统纪录片不能产生的震撼效果。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大量使用了无纸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使表现的故事内容更玄幻、丰富和有趣,不但从操作层面上减轻了摄影和手绘的繁重人工劳作,还产生了刺激而神秘的视觉效果。

在《利簋:刻下商周的界碑》一集中,讲述牧野之战时,就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制作展示的。首先通过在数位板上手绘图像,再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拼接、合成、调整等工序,制作成黑白风格的无纸动画,之后运用平移、旋转镜头等虚拟技术幻化出当时的作战场景,画面立体、丰富。同时,在表现“刻在利簋上的文字”时,通过使用After Effects后期特效合成与设计技术将文字从利簋上剥离,重新以鲜亮的颜色排列,使文物上的图案“活”起来。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超越了一般观众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该技术让一件件“国宝”充满了灵动和趣味,“动态的解读”使纪录对象更加清晰并充满神秘色彩。

2.特效与实景融合:强化带入感。特效与实景拍摄相结合,是增强技术应用的又一重要手段。数字技术不但能模拟出现实世界,而且还能创作出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视觉奇观,尤其当数字技术与实景拍摄相融合时,每个镜头都富有其特定的语言,这些镜头语言再通过镜头的景别、角度、光影、机位等进行展示,使纪录对象可观可感。数字技术与实景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克服了机器拍摄的单调性,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强大的带入感能够增强观众观影时的认知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特效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的技术手段凸显一件件“国宝”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不仅让国宝在世事更迭中历久弥新,更让受众感受和理解每一件文物的价值。如在《人头壶:最初的凝望》一集中,运用三维技术模拟液体,制作出动画效果,对人头壶进行合成,向人们展示水从微眯的眼睛里流出的情形,仿佛泪水流淌。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法,将人头壶赋予生命的动感,不禁令人唏嘘感慨。片中还借助数字特效技术,对国宝的“出生地”进行发掘,在古代与现代、陈旧与鲜活的比较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经历沧海桑田,让受众加深对国宝“前世今生”的认知深度,引发其思古幽情、人杰地灵的感慨。

三、基于体验诉求,强化文化之美

爱德华·霍尔曾提出:“每个人(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与他人共有的东西就是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总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唤起受众的这种体验,使其感受每一件国宝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

1.从情感认知到文化体验。聂欣如在《什么是动画》一书中曾经讲到:“动画作为一种意指性的绘画媒体并不擅长表现非虚构的事物,但是在纪录片‘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动画片亦不失为一种补充,但这种补充强调的并不是非虚构事物本身的认识价值,而是在情感和伦理方面对纪实方法有可能缺席部分进行补偿。”用动画作视觉引导,将感受到的信息进行再感知、再记忆、再创造,使受众完成不同个体的文化体验。如在《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中“商人的一天”,运用二维动画技术将甲骨文“活化”,阐释甲骨文的形成与寓意的演变。“丈夫插上发簪就成了‘夫,弯腰照着镜子打扮的动作形成了‘监……夜晚回家时月亮变成了‘月字。”把“夫”字拟人化,出门、打猎、回家,仿佛就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活人”,将远古的文字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并在动画的带领下,感知元素重构带来的艺术性与创造性,与此同时,将受众带入到情感体验中,通过思考、加工和想象,获得认知,感悟文物、历史、文明与传承的深层意义。

2.从审美移情到民族自豪感。审美移情的核心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即通过缩短主客体的心理距离,使受众达到审美的愉悦与快感。《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前为了精准宣传推广,央视纪录频道与抖音短视频曾携手发起“给我五分钟,展现全新国宝,向世界打招呼”的UGC(受众生成)活动。此外,以“从历史走向未来”为主题,制作了穿越千年时空古今对话的融媒体产品,并通过VR技术进行展示传播,强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了受众身临其境的场景移情体验。

网络时代,“无视频无话语”“无视频无语言”已经成为大众审美共识。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微纪录片中,如何强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甚至如何通过这些微纪录片实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将本国和本民族的风土民情、生活状况、文化传统、精神风貌等诸多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广大观众,显然成为本部微纪录片重要的考量范围。通过“国宝”讲述“中国故事”,使国人不仅感受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B站与腾讯视频平台的评论跟帖中,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内敛、谦让、越经历时间,越感觉他的好”“真心喜爱我国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等。《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受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正是基于大量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移情实现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以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全新的视角让受众读懂中国文化。在讲述内容、呈现技术、弘扬文化方面,注重受众的认知、情感和体验,同时结合新媒体传播碎片化、个性化、场景化等特点进行创作,这些都为新时代微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以纪录片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钱淑芳.电视纪实之“真实”与“艺术”[J].中国电视(纪录),2013(07).

[3][美]愛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袁芬.纪录片之文化内涵、视听语言、传播方式探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为例[J].电视研究.2019(03).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