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的构建及其意义

2021-05-29陈文元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民族地区

陈文元

摘 要 民族地区大学是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着民族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应积极构建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加深纵向,拓宽横向,营造多维课堂空间,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立体性”结构,以实现课堂有效性,促进教学完善性,增强学生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培养新型民族人才。

关键词 “立体课堂” 大学教育 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08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ree-dimensional Classroom"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s

CHEN Wenyu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areas are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talents,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talent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link, should actively build university "stereo" class in national regions, to deepen the longitudinal, broaden the transverse, build multi-dimensional classroom spa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form the "stereo"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promote the integr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evelop new talent.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classroom"; university educ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民族地区大学肩负着培养着民族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可视为提升民族地区大学教学质量的先行节奏。但在当前,西部和边疆省份的民族地区大学,无论是教学资源、教学设施、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师资、管理方式,与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教育资源有一定差距,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缩小西部和边疆省份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实现“教育兴邦”“教育脱贫”“教育兴边”的历史重任,改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个初始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1 “立體课堂”的背景与内涵

因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作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很多大学生从中小学的应试环境中脱离出来后,依然延续着以往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大学教师同样秉持着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而长此以往导致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素质不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民族地区大学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笔者粗略认为,提升民族地区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关键是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内容、方式、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构建“立体课堂”。

所谓“立体课堂”,是针对传统大学的“平面式”教学课堂而言的。传统的“平面式”教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主要灌输课本知识,教学素材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有限,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整体比较被动,积极性、自主性较差,无法形成课上理论知识与课下的思考讨论的有机结合,整个空间的一维的。构建“立体课堂”则不一样。“立体课堂”,就是要优化大学课堂的“内”“外”结构,加深纵向,拓宽横向,形成多维课堂空间,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叉互动,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形成“立体性”的空间结构,丰富教学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与阅历,培养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意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适应型、应试型转向探究型、合作型和创新型。[1]一言以蔽之,构建大学的“立体课堂”,是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扩大化、课本知识与综合能力拓展深入化的目标。

发达地区省份已经开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立体课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传统教学衍生的种种问题已经比较弱化了。不过,这一现象在民族地区大学明显有滞后倾向,且由于民族地区大学的教育资源、师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与发达地区省份相比拟,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知识能力不一,无法形成全员汇集的教育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民族地区大学应积极构建“立体课堂”,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更全面的新时期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注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主体,但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却很广,主要聚居于西部及边疆省份,是国家建设发展中定义的民族地区。客观而言,要想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的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省份大学齐平,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整体的差距任重道远,仍需不懈努力,稳步向前。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大学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省份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在教育教学的某一环节完全可以实现赶超。因此,在民族地区构建有效的“立体课堂”是可行的,条件也是具备的。民族地区大学可以通过构建“立体课堂”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综合来看,结合民族地区实情,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1 教学过程“立体”:成立兴趣小组,优化课堂结构

不能否认,不管是民族地区,还是发达省份,很多大学的教学依然秉持的是“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将知识机械化会弱化‘深度学习过程、传统教学由外而内单向输入会弱化价值渗透的力度、传统教学忽视大学生多元特点会弱化‘获得感。”[2]这一模式并非不好,现在仍然需要,但如果一味坚持,容易形成“一言堂”,学生听与不听、听得如何不知道,最终的效果是体现了期末的考试上,教学过程“平面化”,看不到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立体课堂”则不然。教师布置教学任务,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兴趣小组,针对某一议题,不同的小组互相协作,上网查资源,请教他人,阅读书目,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形式多,有提问、答疑、讨论、抢答等。在作业完成上,不再以书本基础理论为出题内容,而是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认知,以创新性、创造性为导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再是以完全照搬课本内容为考核优秀。譬如,以“中国古代史”这门课为例,如何理解古代文人将民族地区定义为“烟瘴之地”这一议题就可以进行诸多生动鲜活的讨论,也能激发学生兴趣。“立体课堂”即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挖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这方面也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比较弱的方面。

构建教学过程“立体”,是要“扩大教与学之间的‘公共区,增进教与学之间的‘共鸣区,拓展教与学之间的‘共生区”。[3]尽管师资略有差距,学生素养与能力略有差别,但民族地区大学同样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建立起与发达地区省份大学相同等级的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程,不仅可以摹仿,甚至可以基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与保存较好的传统文化实现一些大学课程的超越,从而培养出契合民族地区的专业化人才。

2.2 教学方式“立体”:搭建网络平台,拓展空间互动

现今国家和社会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与帮助力度空前,教学资金、资源、设备得到了较好的支援,就更应该建立起一整套优质的大学课堂教学了。

构建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是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地理区位与平台劣势,努力将课堂教学“立体化”。一是课堂本身。通过教育部网络平台搭建与牵线,如慕课、智慧树、微课等,[4]将国内外优秀大学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引进来”,或者将课堂“搬出去”,利用虚拟/VR等高新设备丰富课堂教学;二是课堂内容。构建国内外、校际间、师生间、网络平台教学,汇集优质资源,划分多个学习模块,学生基于自身情况与学习兴趣,在保证基本课程学习内容完成的前提下,适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三是教学场地。不再拘泥于教室本身,依据民族地区多样化的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与文化魅力,将课堂置身于对应课程教学场地当中,既可以是网络虚拟的,也可以是实体景物的,还可以是校际空间的,让学生在感观和认知上实现质的增进。

其实,以上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一些民族地区知名高校已经在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囿于民族地区整体的教育环境、教育体制、思想观念与师资力量,很多皆是流于形式,或暫时试验,或小范围开展,要想实现整体地、全面地、长期地“立体式”教学,将“立体课堂”建设成民族地区大学的常规教学方式,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实践探索。

2.3 教学内容“立体”:使用多种资源,增添课堂效果

其实,仅就教学中的课本内容而言,其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同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发达地区大学教材和民族地区大学教材的区分。甚至很多时候,民族地区大学优先使用发达地区大学教材,以期促进教学。也就是说,仅就教学内容而言,彼此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课本本身的“内容”,区别在于师资、管理、方式、方法,也就是说,其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如何教、怎么教的“内容”上。

抛开其他因素不说,仅谈教学内容,民族地区大学可以借助多种资源,实现教学内容改善。一是借助多媒体视听资源。使用多媒体不仅仅是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从板书变为PPT,而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优质的教学视听资源,甚至制作3D立体教学,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思考;[5]二是布置丰富多样的讲解内容。在紧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当下的知识,引入案例、电影、故事、文件,或者图片、视频、动画、音乐,提升学生的趣味性;三是以不同形式的课堂讲解。可以是老师提问考核,可以是学生汇报讨论,可以是问题解答,还可以是师生、学生间的辩论形式,改善传统“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知识传播的厚度。

当然,要实现教学内容“立体”,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本知识理解要进一步深入,学校需在教学管理、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上更进一步改善。同时,也促使民族地区高校引进更多人才,鼓励教学方法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的皆是受益者。

3 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的构建的意义

构建民族地区大学“立体课堂”意义重大。民族地区大学是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环节,理应重点关注,不断提升和完善。课堂教学是教育水平的直观展现平台,一个优质的大学课堂,是其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虽然民族地区大学的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省份大学尚有一定差距,但至少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某一环环节中——课堂教学上,可以缩小局部的差距,甚至超越。

实现课堂有效性。传统的“一言堂”课堂很难说真正有效:虽然教师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到了课本知识,但对课本知识的吸收程度、了解情况与掌握程度却不敢恭维。构建“立体课堂”,引入3D、VR和多种视听资源,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以多种形式传播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吸收,参与讨论,强化记忆,不断思考探索,学科专业巩固,知识能力增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质的提高。

促进教学完善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能以“填鸭式”的方式基本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但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然而,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影响,大学生恰恰需要着重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通过构建“立体课堂”,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师生交叉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增强学生能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趣味度低,学生不感兴趣,沉迷于游戏,对课堂内容很多时候是抱着听一听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身份、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并不只是一个标签,他们多才多艺,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可以基于他们的自身情况循循善诱,将课本知识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又能增进知识理解和掌握,通过“立体课堂”增强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促进认知能力提升,激发其创造力。

民族地区是我国整体教育发展的重要地区,是实现“教育兴邦”的重点关注地区。构建民族地区“立体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民族地区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与能力,增进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助推民族团结事业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和国家大繁荣。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154)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优化课堂的立体结构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J].学科教育,2002(02):15-18.

[2] 韩鹏云.高校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耦合及协同策略[J].現代教育科学,2020(04):50-55+68.

[3] 龙宝新.高效课堂的立体审视与协同创生[J].中国教育学刊,2016(08):55-60+72.

[4] 黄虹,魏宸,邹长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86-92.

[5] 王波,邱飞岳,黄亚平.课堂中3D立体教学资源的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48-51.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民族地区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改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