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云展览的机遇和挑战

2021-05-28刘雁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疫情

刘雁冰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博物馆云展览首次大规模进入民众视野。短时间内能够上线大量云展览与我国博物馆长期以来的数字化建设分不开,但云展览大量上线的背后也暴露出博物馆云展览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未来,不同博物馆根据自身特色,探索多元的云展览方式,是我国博物馆云展览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云展览;博物馆;疫情

现下,世界各国都受到疫情的滋扰,虽然国内目前控制得尚可,但是还是需要格外留意。在疫情期间,各省市的博物馆以及展览馆都被迫闭馆,防止游客聚集,然而艺术的大门并没有向人们关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展覽方式映入眼帘。这种通过云端对各种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展现馆藏信息的参展形式被称为云展览。

一、疫情催化,加速云展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云端的展示形式已经慢慢被人们接受,云展览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出现的,但可以说是疫情催动了其发展壮大。自2003年的非典时期后,线上展览就已经出现。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极大阻碍了线下展览的开展,但是大众并没有减少对艺术的需求,云展览再次呈现出其优势,疫情成为云展览的催化剂。在此之前,云展览只是将相关展览作品以图文资料的形式上传至网络,然后再在网页上进行呈现,就如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国内艺术门户网站等,相当于一种数据的存储查阅的形式。随着云展览形式的普及以及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国内众多网站开始从原始的网页浏览转变为数字化展览,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受众群体的参展需求。因此,在疫情的催化下,线上展览快速发展,促进了展览与科技技术的结合。同时,线上展览也在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满足各种市场需求。

二、云展览形式的区别

作为传播知识与提升艺术文化素养的主要展现形式,展览具有很强的直观鉴赏作用。展览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在加速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方面,线上展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线上展览的重要特点就是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门槛比较低,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观众可以参观任意对外开放的展厅,了解数字展览的技术层次与丰富的知识内容。

线上展览的独特优势使得人们对艺术的了解加深,同时提升了个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但由于众多展览展会负责人、相关企事业单位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不能应用线上展览的技术,造成大量办展策展人员主要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办展与策展。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消息传播、信息发布、商品售卖等多种功能,成为线上展览的一种形式。然而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多为图文消息、视频图片、各类文章等,而线上展览不应是资料的堆砌,或没有空间感与新技术的文章形式。微信公众平台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但以推文形式举办的线上展览始终难以给人观展的仪式感和体验感。其中,展品图片被压缩得非常模糊,页面太注重所谓的交互,形式大于内容。微信公众平台的微信推文形式毕竟属于受疫情影响的过渡方式、补救方式,真正线上展览的发展则需要微信公众平台更进一步增强功能,提供交互、数字展厅设计、AI等技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才能成为线上展览的承载与表现形式。

现阶段,数字展厅与展览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博物馆的开放不在少数,如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数字展厅,馆藏文物资料录入“云端”成为文物数字资源优势。通过三维建模、AR虚拟现实、3D引擎全景拍摄等数字化技术还原文物细节和进行博物馆内的展厅设计,根据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在构建文物云展览的过程中结合文字讲解AI语音的说明,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缩短物理空间的距离,技术的使用促使公众可以获得全年不限时间的艺术享受。目前,国内开设博物馆数字展厅的有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历年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等,国外有法国卢浮宫的阿波罗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内外线上展览的发展,开启线上展览的新模式。

同时,结合新媒体艺术的3D虚拟艺术展正在快速发展,例如,“以梦为马第七回展——青年艺术家17面体”,举办地53美术馆通过采用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推介,将艺术作品的简介文字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传播媒介上进行推广放送,形成交互热点。在微信公众平台页面设计相关热键匹配“数字展览”页面,在展览设计中使用计算机影像数字技术形成沉浸式体验,全面应用技术提升对云展览的宣传。

三、云展览现状

随着疫情的暴发,各地区都在推出各种各样的线上展览活动。有近乎百家的展览馆相继推出网上展览的形式,如故宫推出了全景故宫、V故宫等云游故宫的线上形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了360度环游兵马俑,上海博物馆更是以网上博物馆为专题在其官网上进行宣传,等等。此外,国家文物局先后推送了多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囊括全国几百家文博机构的展览项目。同时,博物馆展览品的呈现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图片、文字、语音、VR、AR,充分将博物馆同现代科技技术结合起来,使得参展人员在感受艺术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科技创新的强大。展出的形式主要有网上数字展览、原有实体展的三维虚拟化展示、藏品的数字化解读、网上远程课程的传播等。3D、AI、AR、VR等新科技与线上展览的灵活结合,极大增加了观展的趣味性,正是这些科技的加入,云展览才能快速地吸引人们眼球,以最短的时间将展览呈现到观众的眼前。在疫情期间,各大网络平台也针对云展览开展各种话题讨论。以微博开展的“国博邀您云看展”为例,阅读量破亿。与传统的参展形式相比较,在疫情这个特殊情况下,云展览的优势不可比拟。

中研普华研究员王文丹表示,一方面对于展会方来说,线上展会成本低,线下展会需要耗费巨大的参展成本,展台租赁、展台搭建、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物料制作等费用价格昂贵,而线上展会可以极大地降低参展成本的支出,仅需在相关展会平台上发布与企业相关的产品介绍,就能够与来自各地的客户进行交流,投入更小的成本,收获更大的利益。线上数据整理方便,线下展会数据整理麻烦,很可能导致最后丢单,线上展会能够完美解决数据整理的问题,不仅可以精准获取展会的总流量和每家展商的被观展数据、询盘信息等,而且还可以分析跟踪,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还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展会或其他行业进行交换整合,相互服务,分享共赢,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同时,线下展会会产生巨量的会展垃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线上展会绿色环保且无安全忧患。线上展会便于宣传与积累,线上展会可以在网上以各种方式向国内外无限传播,也可方便地保留和积累成展会历史档案。此外,线下展览不是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能来参与,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会错失商业机会,线上展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时间限制少。一般的线下展会都是2天布展+3天展期的方式进行展览,对于无法去现场的人来说,只能通过网络报道或者同业发的朋友圈等途径去获知展会信息。线上展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做到了时时办展、处处参展,大众参与度高。

目前,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开始发展“云观展”,大多数的展品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浏览。例如,一款名为“博物官”的微信小程序广受好评,它整合博物资源,提供的内容涵盖了500家博物馆,其中包括国内全部省级重点博物馆、130家一级博物馆以及市区级博物馆,并伴有展览展品解读、3D文物体验及全景展厅浏览,成功实现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魅力。

四、云展览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数字化资源储备,形式单调

在疫情暴发之前,大多数的博物馆都着眼于线下展览以及服务,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线上展览变得不可或缺,线下展览被迫停止转向云端。由于时间紧迫,大部分线上展览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缺乏数字化资源,只能实现基本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上传,做成了展品的罗列,同线下展览没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也过于单调,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传播效果不佳。館藏文物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家底”的标尺,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发这些“家底”也是考评博物馆的一把标尺。这必须建立在文物数字化和在线传播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文博专家、策展人必须要给予重视。

(二)观众体验感欠佳

虽然云展览作为实体展览的补充,在疫情之下,依托数字化和科学技术满足了观众的一部分艺术情怀,为观众参与展览提供了便捷,但是由于技术以及相应设备的局限性,大多数的展览还略显粗糙,没有办法完美体现展览艺术的魅力,比如画展,由于图片的压缩,艺术品质感不足,影响观众体验。也有基于3D技术实现的线上展览,但是其沉浸效果较差,有时会起到反作用,而且由于设计感不足,有的沦为纯粹的3D电影放映,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因此,云展览虽然吸引了很多受众,但是还需要提高真实的体验感,充分结合科学技术的优势。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虽然线上展览在互联网以及疫情的催化下,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喜爱,但是由于其技术门槛过高,所以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足。虽然有众多的博物馆专业人员,但是其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学习不到位,不能充分结合相应的资源和技术,思维发散受限,只能单纯将实体展览平移照搬至线上,没有突出线上展览独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化展览的需求。疫情给博物馆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博物馆管理者纷纷希望依托科技技术,冲破传统的展览形式,通过云展览的形式与受众互动,为充分发挥线上展览的优势,应当快速进行跨领域学科人才的培养建设,促进云展览的发展。

五、结语

不管对社会发展或是展览艺术发展而言,云展览这一发展趋势都不容忽略。虽然当下的技术等因素使其还不能完全替代实体展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云展览可能只是实体展览的补充,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如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云展览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不断迭代发展,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洋.新媒体时代高校线上毕业展的策划与体验设计[J].学习月刊,2020(8):52-55.

[2]蓝庆伟.混杂的线上展览与人文温度的缺失[J].上海艺术评论,2020(4):27-29.

[3]雨田.线上展览,“云参观”正在进行时[J].收藏·拍卖,2020(3):26-28.

[4]刘凡渝.线上展览尚有提升空间[N].中国文物报,2020-05-05(5).

[5]轮奂.2020,以“云观展”开启[J].收藏·拍卖,2020(3):24-25.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博物馆疫情
战疫情
博物馆里的“虎”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