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运河园景观建设途径与脉络研究
2021-05-28傅瑜芳
傅瑜芳
摘 要:绍兴越文化历史悠久,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立足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实际情况,在越文化范围影响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内涵、建设优势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绍兴运河园为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景观建设途径与脉络研究。
关键词:越文化;浙东运河绍兴段;运河园;景观建设
浙东运河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人工运河之一,是人民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古越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作用大致分为航运、灌溉、漕运、水驿四个部分。运河最初开凿部分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开辟了由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东至曹娥江边的故水道。《越绝书》卷八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表明了浙东运河最早的雏形[1]。运河(绍兴段)主要的水路,西线杭州方向,自西郭门外到钱塘江边的西兴,东线宁波方向,自都泗门外到曹娥,也就是浙东古运河的西段和东段。景观带内容包括这些区域范围内的古纤道、古桥、古镇、历史遗迹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立足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实际情况,在越文化范围影响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内涵、建设优势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绍兴运河园为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内容。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整治、改建和保护水城及护城河的经验,保护好浙东运河绍兴段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形成以越文化为主的多元共治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以文化旅游为引导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科学完善的浙东运河景观带管理的绍兴越文化模式。
一、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内涵建设
(一)绍兴运河园概况
绍兴运河园的设计整治是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组团的纽带工程,其建设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工程定位上要求高品位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布展,做成精品工程。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在《山阴》诗句中描写的“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野,无水不连天”,是绍兴运河沿线人文风情与自然生态的写照[2]。运河园内容布展中分三点来进行运河景观带建设途径与脉络分析,即碧水长河、白玉长堤、绿色长廊。其中碧水长河部分从整理千年运河水质、河道拓宽及长效管理等方面去执行。白玉长堤的建设主要是符合绍兴本土传统文化和对生态环境功能的保护,利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对传统砌磡的应用就有别于现代建设的一些浆砌河磡。绿色长廊的设计更加符合浙东运河绍兴平原的清水河道与生态河岸组合,显得相得益彰。
(二)绍兴运河园主要内容
绍兴运河园总长4.5千米,景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由“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之路”“缘木古渡”六大景点组成,凸显古运河历史文化底蕴和沿线的风土人情,每个景点各有特色。其中“运河纪事”记载运河历史文化,有牌坊、纪事碑、名人塑像、古避塘和古纤道等,是古运河历史变迁的形象展示。牌坊聚集了几位当代水利、历史地理等学科带头人对古运河的评述与考证,如陈桥驿先生的《运河纪事·序》等。其他比较有鲜明特色的有“山阴故水道”“贺循疏凿”等部分组成的《运河治水图》,由“一钱清风”“阮氏沽酒”等故事部分组成的《运河典故图》,还有“唐诗之路”“放翁夜渡”等组成的记述运河古代诗歌创作和佳话的《运河诗赋图》,以“乾隆游越”“鉴真东渡”“恩来回乡”等为题材反映古运河重要地位及名人胜迹的《名人游踪图》,以及描绘绍兴东埔、阮社、柯桥等酒乡的《运河酒乡图》等。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沿河风情”“古桥遗存”等景点。“沿河风情”当中有清朝时期的贞节牌坊和古亭石雕等,都一一展示了古越风俗内容,基本汇聚了水乡特色,是运河沿岸风俗民情越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有一台门老建筑分四进,每进有天井相隔,自成院落。经典之处在于主台门上的石刻横额“南渡世家”出自明代绍兴三江闸的缔造者汤绍恩手书,两边分别是“风调”“雨顺”的石花窗相得益彰,老台门的一些残留构件,都是运河历史的写照。其中有巨大古石基座上的“古越照壁”,上书是越王勾践宝剑的鸟篆文“越”字。“沿河风情”内容丰富,还包含古祠堂、贺知章醉酒酒文化展台,陆游世祖所创的炼丹古井、石狮子等原物,以及绍兴最古老、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存——玉山斗门遗存等,如圖1-4所示。
绍兴城内一座座古桥见证着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古桥遗存”则荟萃古桥精品,集中展现水乡绍兴的石桥风采。绍兴古桥有拱桥、梁桥、廊桥、折边桥等桥型。随着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古城内的一些古桥梁或被拆除或被损坏。运河园内的“古桥遗存”的设计使之前被拆除的古桥得到了整体再保护,有的是整桥移建,如纤道桥、景福桥等,有的是新旧融合,只是桥的部分材料如面板等用古桥材料建造而成,另外还有一些古桥的石构件、零部件等展示,如乌龙桥、凤林桥等。
运河园内的“浪桨风帆”“唐诗之路”“缘木古渡”景点以新建的古建居多,主要有“蓬莱水驿”“长风亭”“水天一阁”等建筑。如“蓬莱水驿”现是中国花鸟画创作基地(绍兴艺术家会所),“唐诗之路”“缘木古渡”景点较多布置了碑亭、连廊、古树等,更加呈现出浙东运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中流传着较多历史故事。运河园内有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河道、码头、桥梁、渡口等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运河的水运与其相关联的附属建筑、沿河乡镇,因运河而产生的沿岸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漕运文化、军事水路通道等多元文化遗存,以及越文化相关的文人墨客及其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
二、绍兴运河园美学特征
如今,新的“运河纪事”景区气势宏大,其中王城东、西两桥遥相呼应,雄伟壮观,运河古桥群和高桥立交桥连成体,古今相融,又添牌坊“运河八景”。以水为纽带,路、桥、亭、石、绿巧妙组合,形成古渡横碧、名人题记、丹枫迎送、双桥相望、清楼观莲、浮雕思古六大景观。景墙大运河浮雕,运用图解式、情景式、叙述性等手法而造,运用雕塑独特的语言、创作手法和审美来诠释浙东运河绍兴段的特色语言。古条石“人”字造型、古今名人运河题记、古石构件展区等,聚文化风情之菁华,高低错落,极大丰富了运河环境意境的审美空间。总之,运河园所有展示、陈列、重置作品都展现了璀璨的运河文化和越文化的精髓。运河景观所呈现的经典承载着浙东人民的生计与福祉,传达了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祥瑞和谐、博大包容等美学特征,更丰富了浙东运河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
三、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优势及意义
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来讲,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角度来看,自秦始皇巡越开始,这条运河就一直是中国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大业中将东巡会稽,乃发民开江南河”,说明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的目的之一也是东巡会稽,宋代浙东运河成为国家运河最重要的一段,清代在国家运河地图中标记绍兴为大运河南端。从促进地方经济来看,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甚早,越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是以山阴故水道为主要航线。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繁华,与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出口。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在保护性修复中突出它的越文化内涵,体现了古运河的整治理念和设计主线——完整再现古运河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内涵。系统地对舟船、古越风情、古桥梁、古民居等浙东古运河越文化的研究,是个值得研究的有意义的课题。
四、结语
浙东运河绍兴段是绍兴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其景观带建设途径与脉络是一个包罗多维文化空间的景观文化带,应发挥越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保护、传承、利用一体化的带状文化区域。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认为:“大运河的保护目的不是单一的,既要给予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也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将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要以实现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协同发展为目标。未来的浙东运河发展建设,也要在贯彻“不搞大开发,实施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基础上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邱志荣,金小军.绍兴运河园的文化价值与建设发展[J].中国水利,2020(20):62-63.
[2]徐翔.推进杭甬运河建议的意义及其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3):23-25.
作者单位: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