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创新形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分析
2021-05-28麦爱娣
摘 要: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被广大师生所使用。统编教材中把法治教育提到新的高度,从内容篇幅上明显重视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文章旨在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巧用教学创新形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创新形式;培养;法治意识
统编教材名称是《道德与法治》,由原来的《思想品德》改动过来,仅从名称就感受到新课程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势在必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注重培养懂规矩、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而現实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心理和思想会发生较大变化,心智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不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化和手段智能化的现象。所以,提升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根据道法课程的“三贴近”原则,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采用创新教学形式,注重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高处立意,小处着手。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采取灵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年来法治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以下谈谈笔者在法治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一、 依托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可以用来为课程服务的资源,既包括校内的学生、教职工、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文化宣传等,也包括校外的社区、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在进行法律知识教学时,教师要依托课标、教学目标,整合并优化各类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检察院等司法机关,旁听真实的法庭审判过程,也可以选取相关的影视资源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习“遵守规则”时,笔者选取了“合肥高铁女子扒门”事件和“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等热点资源进行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明白规则是有边界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各种社会规则的约束,要树立规则意识,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在讲授法律的特征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短片《从严治党》,使学生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只要触犯国家法律法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讲到“善用法律”时,笔者带领部分学生代表参观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证处,并请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分享感受。有的学生谈道:“这次走进法律服务机构参观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给人们提供法律帮助的途径,感到很幸福,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学好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自觉遵守法律、遇事用法律手段去解决的意识。
二、 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灵动课堂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搜集有关资源时,要考虑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素材,设置问题要体现梯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新颖、形象生动,通常采用案例分析的“一案到底”,还有小品剧、情景体验、故事赏析等,让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也跟着活跃,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到渠成。
例如,在讲“人身权利”内容时,学生对人格尊严权中的隐私权特别感兴趣,这与人们的隐私意识增强有关。我把人们普遍热议的“人肉搜索”话题抛出来,设计一个“人肉搜索利弊谈”活动,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开展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对“人肉搜索”的行为有了更加客观辩证的看法,“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帮助公安机关更快破案,让社会丑陋现象更快现形也得以更快解决。如果把握得不好,便会侵犯他人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所以要把握好尺度。
社会普遍关注校园霸凌行为,在学习《我们需要特殊保护》时,笔者选取社会热议话题“校园霸凌”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视频和新闻素材,整合素材制作课件,推选课件演示负责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评析校园霸凌行为。(2)分析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的原因。(3)多角度谈谈如何防范校园霸凌行为。(4)这个案例给你带来什么启示?通过深入探究,学生明白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护,我们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 选取生活案例,生成校本课程
社会生活案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必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离不开法律,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补充法律常识为抓手,选取鲜活案例,制定相关的主题,生成校本课程,如下表格所示:
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已有的教材内容,且更接地气,往往更受学生欢迎。不过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在生成校本课程的时候要明确主题方向,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且符合法治教育规律。如笔者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选取了与中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促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四、 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实践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实践”意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构建实践课堂,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一)活用“今日说法”,学生自我教育
法律学习不应该枯燥无味而应形式多样灵动有趣,要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模仿央视一台在所教的班开设了“今日说法”栏目,开学时统筹好时间,安排好小组,周末布置任务,把搜集到资料按案情、案由、结果、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整理成完整的案例,每节课前由小组负责人主讲。
校园霸凌行为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反响,所在学校也开展“向霸凌行为说‘不”系列活动,道法课堂是这次活动的主阵地,老师引导学生选取新闻热点和身边案例加以分析,如初二(11)班吴迪同学的分享的主题是“剑指校园霸凌”,向同学们介绍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引导同学们讨论如何防范校园霸凌以及被欺凌后如何维权;八(12)班宋嘉音同学以“网络空间共建共享”为题,向大家介绍合理文明利用网络的重要性以及不合理利用网络的危害,引导同学们要依法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生态空间。这些主题都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而学生搜集案例、查找法律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启发者,答疑解惑,对学生适时给予点拨、启发、引导。课堂上,有案例阐述,有合作讨论,有思辨争锋,有互动分享,气氛热烈,效果良好。
(二)重视实践体验,生活引领行动
蒙台梭利教学法有句名言引申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耳朵听到的事情虽然会记住,但记不牢;如果是亲自做过的事情不但理解也记得牢固。”所以,实践得真知,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不是背会多少法律知识,了解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敬畏法律,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
在学习“国家安全”这方面内容时,八(14)班开展《网络泄密,离我们远吗?》的主题活动,该班的几位同学模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不经意间泄露了国家秘密,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同学们明白在与陌生朋友使用网络交流时,要树立防范意识,不要一不小心泄露了国家秘密而危及到国家安全。在学习“消费者权益”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撰写报告、知识宣传、请镇司法局工作人员做讲座为师生做维权咨询等环节,在校园向广大师生普及消费权益知识的同时,营造了校园学法尊法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维权观念,增强了维权意识。也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法治手抄报、电子报、漫画制作、小品剧等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在轻松欢乐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效果更好。
立足课堂,开展主题探究,关注校本研发,必须靠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探索和实践,以期让法治意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惠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70-71.
[3]刘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板块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8.
[4]管红彦.让法治意识入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10):46-47.
作者简介:
麦爱娣,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