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1-05-28黄阳华
黄阳华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占比非常大,古诗相对于其他语文内容而言更具难度,缺乏足够知识储备和完善学习能力的小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导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古诗这个天然的载体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古诗学习效率。鉴于此,文章就将从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渗透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進而提出一些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古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 引言
中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不断碰撞,推动着传统文化不断成熟。及至现代,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古诗是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在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任。当前外来文化冲击猛烈,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剧,学生群体追捧外来文化,漠视传统文化这一局面是非常危险的,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广,小学语文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小学古诗教学中,利用古诗的历史文化特性,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并感悟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有益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所以教师必然要重视古诗教学,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意义与影响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标呼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文化素养是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内容饱含传统文化内涵,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加入了更多传统文化内容,这一切都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留存至今的多为精华,如“诗经”“唐诗”都展现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这些内容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切身感知其内涵和情怀,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扩大小学语文教学效益。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古诗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古诗文化大多表达了古代文人墨客对时代的情感,表现出了其优秀的精神品质。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表现出作者心系国家的情怀,学生可以在对作者生平和心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促进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古诗,了解文化的途中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主旨,学习古人可贵的品质,进而约束自身行为意识,养成正确的三观,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 小学古诗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能力限制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效率仍旧不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发现,小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思想观念还没有健全,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足以支撑学生高效品味古诗,不足以理解古诗文化,即学生的语言积累不足限制了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固然可以强行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教学中,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太低,融入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教师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应该在识字教学和基础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个大致的概念。当学生拥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后,教师再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教学效果就能明显提升。
(二)古诗的学习难度较高
除此之外,限制传统文化渗透效果的因素还有古诗的学习难度比较高。因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文化和语言习惯是存在差异的。经过不断发展,我国的语言逐渐向白话过渡,即非常口语化,语言文字的精炼程度不高,不需要在书写和说话时绞尽脑汁,这与文字过于精炼,同时还讲究押韵的文言文的差异太大。学生的语言习惯被固定,身边又没有适合学习古语的环境,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古诗时,会显得格外吃力。而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会对语文古诗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会下意识地抵抗古诗学习。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就遭遇了阻碍。
四、 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
(一)利用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古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短短几句话就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感情表露无遗,值得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情感意境。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古诗学习活动中,反复咀嚼诗文,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纵览大多数古诗,不难发现爱国情怀是诗人最常抒发的情感之一。巍巍中华,悠悠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从古至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时隔千年,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诵读古诗词,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篇阅读下来无不让人感受到诗人弥留之际仍对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的念念不忘,明知道“死后万事空”去仍然坚信“王师北定中原”,可见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而又热烈,但又饱含悲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还可以融入多种手段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导入更多陆游的作品,为学生作拓展理解,比如陆游20岁时所作的《观大散关图有感》,68岁时所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让学生在了解朗读中明白陆游的“悲”从何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观点,分享各自的想法。还可以导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比如前段时间的“港独”事件,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