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进展及走向
——基于2013—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可视化分析

2021-05-28张琪如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界特色建设

◇张琪如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事关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次讲话引发学界特别是思想理论领域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热潮。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研究发展走向,我们主要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的量化分析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对2013年8月19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发表的有关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运用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研究分析

文献计量研究表明,2013年8月19日至2021年1月1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文章1832篇,其中期刊1462篇、报纸370篇,在研究主题聚焦、态势变化、领域发展等方面呈现明显特点。

(一)研究主题分散广布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界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热点(见图1)。图1中节点代表关键词,通过节点连线展现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可见研究主题分散广布。

图1 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选取出现频次最高的前7位关键词及中心性的指标数据(见表1),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的频次呈正相关。除去检索主题词“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余按照关键词的频次决定研究热点,分别为: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重点议题。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频次中心性统计表(图1和表1)可以看出:首先,研究总体呈现出热点围绕主题分散广布的共现特点。如图1所示,可以将图谱中的关键词归纳整合为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指导思想、途径方法、领导管理等研究主题。具体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生态文明、党内政治文化等热点整合到主要内容层面,将治国理政、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等热点整合到目标任务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热点整合到指导思想层面,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引导、立德树人、讲好中国故事、文明交流互鉴等热点整合到途径方法层面,将中国共产党、高校、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等热点整合到领导管理层面,它们共同深化了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

表1 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中心性统计

其次,研究以文化自信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如图1和表1所示,研究的重点是与文化自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问题。其中,文化自信的研究热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广西时的讲话相关,主要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热点也充分体现了研究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对接,例如,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关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国等规定要求。[2]

最后,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如表1所示,中心性数值越大,说明节点的重要程度越高,在整个知识图谱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性数值是0.32,排名第一,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中发挥着导向和连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论述更加凸显,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3]42,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在审议时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4],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5],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做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6]的重要论断,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如图1所示,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时代价值等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并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的提升而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研究的演变路径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理论界以高度兴趣和极大热情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展开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党的十九大以后,学界逐步展开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为了更加清晰地看出研究的热点变化趋势,通过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2),直观展现研究的演进路径、不同时区特点及突出转折点。

图2 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时区图谱

由图2所示,根据其总体状态和主题变化可以把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总体综合研究阶段,时间范围大致是2013—2014年,在时区图谱上呈现出研究领域集中、研究主题相互关联的特点。本阶段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从总体上学习习近平“8·19”讲话精神,对讲话的重大意义以及讲话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四个讲清楚”“两个巩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目标”等进行阐述,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中国梦、马克思主义等热点展开总体性、综合性研究。

第二阶段为专题深入研究阶段,时间范围大致是2014—2017年,在时区图谱上呈现出研究主题拓展、研究热点增多的特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等论述,引发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引发学界对“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等关键词的大幅度关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正式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随之学界开始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展开研究,关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显著增长。这一阶段伴随党的方针政策在各个领域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和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传统文化“双创”、“四个全面”等问题进行阐述。由此,学界开始逐步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途径方法、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专题性、专门性研究,研究范围由文化工作单一领域向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领域拓展。

第三阶段为综合构建阶段,本阶段时间范围从2017年开始至今,主要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新起点,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与时区图谱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等关键词的凸显表现一致。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8·21”讲话,全面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指明了新时代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对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再次引发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重要论述的新的研究热潮,并进一步开始以独立的形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发展过程、途径方法、时代价值等问题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探讨,探讨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德树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并结合2020年疫情防控的突发事件形成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性、系统性、时代性的研究成果。综上,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反映在时区图谱上,呈现出研究热点伴随国家相关政策、领导人重要论述、重大时间节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现实需要不断拓展、不断细化的变化趋势。

(三)研究存在聚焦差异

为了进一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的研究主题,把关联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16个类团,提取聚类所包含的高频关键词,生成聚类表格(见表2),选取其中5个类团进行聚类成员构成分析。

表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聚类成员构成

聚类1:文化自信。该类团主要探讨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力、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具体来说,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目标任务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聚类2:中华传统文化。该类团主要从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路径等问题。就地位和作用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脉和基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实践路径而言,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文化熏陶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和智慧,使文化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总结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国家观、社会观、伦理观,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聚类3:治国理政思想。该类团主要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进行深化研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尤其是健全疫情防控等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正面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聚类4:全面从严治党。该类团主要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涉及的领导管理问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支撑,革命文化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支撑。与此同时,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治党管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方式。

聚类5:当代中国价值观。该类团主要探讨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以“文化软实力”“文艺创作导向”“意识形态引导”“凝聚社会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表述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160,进一步强化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

二、研究结果与核心主题

通过对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以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指导思想、领导管理、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探讨,通过对其中典型性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系统阐释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情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学界主要从整体和部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多个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展开研究。整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主体,三种文化形态是相通的。[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维度来看,是支撑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从当代维度来看,事关党的治国理政;从未来维度来看,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8]革命文化:从历史经验与现实回应来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前面的定语,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9]此外,还有学者基于对重大疫情防控的反思,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提出“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公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1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任务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即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开了深入讨论。观点主要围绕两个向度:其一,目标向度,学界普遍认为能否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二,发展向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价值引领。从国际视角看,围绕习近平提出的“世界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这一论断,有学者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与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11]从国内视角看,有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支撑”的重要论断,指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驱力,文化动能是衡量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准,我们要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12]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不仅反映在当前国家战略布局之中,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目标的重要环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鲜亮的底色,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制度最显著的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壮大马克思主义主流舆论,批判打击错误思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的思想基础。第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基础”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观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原理,即人类文明可以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对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具有指导作用。[13]第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坚持实事求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14]第四,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此,学界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刻探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管理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领导管理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管理研究的着力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对此,有学者从历史渊源角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者”。对此,学界主要着眼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即通过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上不留死角,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树立廉洁、亲民的执政形象。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者”。对此,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创造中带领人民进行文化创造,科学研判、系统评估、有机统筹、分步发力,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改革框架已基本成型。[15]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管理作用不仅体现在历史与现实层面,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途径方法

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途径方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界普遍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保证。二是继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界集中对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内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凝聚马、中、西三者文明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时代特点展开深入探讨。三是学习、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学界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针,强调中国本位并非意味着封闭、意味着拒斥外来文化,相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思想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认为,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五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学界通过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改革举措对完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刻讨论。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有学者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文明发展与交往规律,是破除世界文明交往内外壁垒、文明交流互鉴和交融共存的实践方案。[17]

三、基本结论与研究建议

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研究的理论构建还处于发展期,仍有很大的深化拓展空间。

第一,研究主题侧重于对文化建设各构成要素的探讨,而对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较少。从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布来看,呈现出热点分散广布的特点,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指导思想、途径、领导等构成要素进行精细化、多元化的解读,而缺少对文化建设这一整体的宏观性研究。

第二,研究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不足。从时区图谱来看,不同年份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但缺乏对现实社会具体制约文化建设因素的分析探讨。从研究文献类型来看,偏重于宣传阐释类、学习体会类等政策文件解读研究,而应用对策类、效果评价类等方法研究较少。从研究情况述评来看,学界主要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下文化领域相关政策解读和分析,而对深层次原因剖析不足,不能对决策背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化权益保障等现实层面进行有效链接和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研究聚焦领域存在差异。从聚类成员构成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思想、全面从严治党、当代中国价值观等方面,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文学等学科,而历史学、教育学、伦理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议题较少,使学科分布不均衡,学科视角不够全面,存在片面化研究局限。

第四,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从研究热点评析来看:主要内容的研究侧重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缺乏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挖掘;目标任务的研究侧重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的探讨,对具体任务研究较少;指导思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一传统观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文化建设关系研究有待深化;途径方法的研究大多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专门性研究和针对性思考的较少;领导管理研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而忽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监管作用。

未来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应从以下方向去深化和拓展:一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停留在对其内容、目标、途径等部分构成要素的分析,还应站在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境遇、效果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和持续跟踪。二是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性研究。学界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文化建设研究的咨政作用,如何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相结合,使文化建设能够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能够切实帮助人民解决思想和行动上的难题,从而提升研究的实效性。三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提升跨学科研究力度,有效整合跨学科研究力量,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协同优势,以解决上述学科领域分配不均的问题。四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多视角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与部分两个角度阐释,目标任务研究更多立足国际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内公民素质提升双重视域,指导思想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领导管理研究发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作用,途径方法研究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机制保障作用,逐步提升学界对的研究程度。

猜你喜欢

学界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国内外学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评①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