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05-27刘慧珍

考试周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刘慧珍

摘要:在推动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关注。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许多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依据,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学生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及技巧,进而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一方面需要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采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下,既能够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和要求,又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行为习惯,真正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引言

历史主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生命观和社会观为依据,采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在历史知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实现自身的全面提升。在人类文明进程不再加快的今天,人文素养培养备受关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以及合理组织。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偏少,整体的历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为了避免这一不足,历史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反其道而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以及教学目标,确保对症下药。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历史的重要价值以及意义,通过积极研究来提升个人的问题意识和水平。

二、历史教学与问题意识

历史是中国教育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及工具。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蜕变以及发展进程。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中国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只有以历史教学为重点,加强传统文化的输出和传承,才能够保障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依据,在改革和创新课程的过程中保障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分析和大胆判断,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价值,主动以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基础,帮助学生积极学习零散的知识点。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实现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顺利过渡,提升个人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特征

问题意识的培养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有明显的作用。历史教师需要注重积极要求的分析及解读,了解不同教育教学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指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的素养及能力相比,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相对较为复杂,同时难度偏高。历史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问题意识的培养特征,进而实现对症下药,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产生更多的收获及成长。

(一)以學生的实践性为依据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实践性尤为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思路,确保学生自主参与整个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进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方法。

(二)以问题项目和专题研究为载体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整体的教学进度偏慢。教师可以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以及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专题以及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学生的自主感受和体验为核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改革难度偏高,要想真正地实现对症下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保证学生能够实现自主感受和主动体验。教师需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探讨最终的学习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而间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综合上文的简单论述和分析不难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明显的特征。教师需要以实践性为依据,关注不同专题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载体来指导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辅助。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复杂,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以及体验,确保灵活调整以及对症下药。

(一)合理安排学生完成课程预习

课程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为了确保课堂提问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在讲解新知识前,教师需要布置自主预习任务,鼓励学生提前熟悉不同的课本内容,帮助学生自主记忆重难点知识,进而形成初步的知识模块。学生个人需要端正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主动利用课外时间高效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的自主预习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以及综合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点和薄弱之处做好标记,高效完成教师的习题作业,确保学生个人能够对新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很多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产生许多的疑惑,自主分析问题和剖析问题。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教材,有的学生会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存在困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主动分析。如果教学难度偏高,教师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讲解。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