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策略
2021-05-27张艳茹彭晓菲王天仕
张艳茹 彭晓菲 王天仕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发展;教学策略
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简称“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发育正常,无生理缺陷,但学习效果较差,没有达到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研究表明,大多数学困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心理发展水平的落后,与成绩相比,家长和教师应该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特点,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为学困生提供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转化,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学困生一般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甚至很难找出两者的不同,但是为了帮助学困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首先要将学困生辨别出来。以往国内普遍用学习成绩作为学困生的评定标准,有时甚至直接把学困生划分为“差生”,这种片面的划分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很有可能会忽略学困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家庭因素、社会环境都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弃学、成绩下降,其中,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智力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认知,认知包括注意、思维、感知觉、记忆、想象等,故不能单纯以成绩判断学生是否是学困生[1]。
一、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 注意方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进入中学后,学困生常常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注意缺陷。处于青春期的中學学生对自身和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他们在小学时期对外界事物缺乏了解,比较听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中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青春期在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一段叛逆期,中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课本知识内容,他们还更加渴望能够融入社会,因此,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同时,由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和学习强度不断增大,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精神疲劳、压力过度、学习目的不明、缺少积极主动性、教学方法不适应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二) 思维方面
青少年初期,学生的思维由经验性抽象思维转变为理论抽象思维,在转变过程中,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兴趣缺乏、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容易付出很多却没有收获,在学习中体验不到乐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困生还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广阔性等都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出模仿、不求甚解、僵化和低层次的学习行为[2]。比如有的学困生虽然看起来也在认真学习,平时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学习效果并不好,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们仅限于低层次的学习行为,总是用固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态度。
(三) 感知觉方面
学困生的感知觉积极性较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主要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同一时间内感知事物的数目也要比学习正常的学生少得多[3]。在平时做题和考试的过程中,漏题、串行、读错题等现象经常发生,并且他们知觉速度较慢,观察事物时缺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不够深入,知觉的恒常性较差。学困生面对的困难是日积月累的,而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整合能力较差是影响部分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原因。
(四) 记忆方面
很多学困生的记忆方式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记忆内容花费时间较长而且很快就忘记了,或者只是把书本上的词句背诵下来,内容连贯性较差,也不懂得如何提取和记忆内容。研究表明,学困生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学困生从感觉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速度比较慢;在短时记忆中复述能力比较低;在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编码困难等[4]。这些记忆障碍影响学困生通常的组织、保存和提取知识的能力,导致学困生缺乏策略意识,不能有效地瞄准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较低下。
(五) 情感方面
学困生在情感方面更多表现为自卑、逆反、敌对、厌学等,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常包含着情绪化的色彩。自卑心理是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经常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不愿向别人展露内心世界,不能正确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很少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很多情绪都慢慢积压在心底。与自卑相反,心理叛逆是学困生走的又一极端,这类学生的情绪往往“一点就着”,经常故意和家长、老师、同学作对,喜欢搞破坏和恶作剧,甚至直接和教师起冲突,影响课堂秩序。还有些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耐心,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可能是他们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很想尽早进入社会,认为学习成绩并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策略
(一) 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教师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重新燃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进而产生“光环效应”的心理反应。教师要拥有一双欣赏的眼睛,“鼓励式教育”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而“贬低式教育”只会让孩子枯萎畸形。
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不能肤浅地把学困生定义成“差生”,学困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和模式对待学困生。学习方面的暂时落后并不能证明学困生在其他领域没有优势,学困生很有可能是画画、音乐、体育、表演等方面的“学优生”,需要教师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性原则,将教师辅助和学困生自我分析相结合,制定出合适的目标。教师应对学困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帮助他们收获可以够得到的“果实”,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困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目标之后,更容易收获成功和得到肯定,更容易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 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实验班”“火箭班”,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实验班”“火箭班”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庞大,而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无暇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教导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不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十分吃力,甚至转化为学困生。小班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决定性一步,并在国外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在庞大的班级群体中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在小班教學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多种渠道出发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着重对学困生预习、复习、归纳总结、学习习惯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一步步修筑基础。
(四) 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
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阻碍,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往往倾向于对学生的评价,或是只看重总结性评价的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对学生得出答案的学习、思维过程的评价却微乎其微,但有时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
现阶段对中学学困生的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学评价过于标准化及格式化、评价过程缺乏长期规划等等。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潜能,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全面系统和多元化,在尊重学生主题地位的基础上,着力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相互影响的,注重对师生双方评价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好的评价制度能让教师和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增强自我效能感,享受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结语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也是复杂多样、相互渗透的。无论外因还是内因,都需要立足于实际,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学生的个性化趋势也日益彰显,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目前,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学术界等越来越多的关注,正确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